例如,春節是中國最傳統和最受重視的節日,最能反映中國的民俗。每年農歷新年被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有:祭竈、掃塵、除夕夜、祭祖、守歲、迎春、拜年、年夜飯、門神貼對聯、放鞭炮、壓歲錢。至今僅存除夕、祭祖、守歲、拜年、年夜飯、貼春聯門神等習俗。比如,除了在壹些農村燃放鞭炮,鞭炮幾乎是被禁止的。祭竈、迎喜神、送窮都被改造成了春聯。這些習俗在現代過年習俗中也是非常少見的。事實上,許多春節習俗是中國人為了祈求新的壹年過得好而形成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延續這些習俗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追求。此外,現代人對自然和科學的認識比古代好得多,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大大增強。封建迷信在他們心中不再有壹席之地。他們祈求的只是自己的美好願望,不在乎繁文縟節和各種禁忌。因此,壹些春節習俗的消失是自然的。
因為春節是中國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雖然壹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它仍然存在,節日氣氛非常濃厚,而其他傳統節日則不然。尤其是在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受到年輕人的冷落,很多節日逐漸失去了文化色彩。長期以來,傳統文化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應該被摧毀。當節日沒有文化解讀的時候,人們就漸漸忘記了。但是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是必須的!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
2.具有促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功能;
3.它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和融合的。那麽,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節日如何在城市生活中得到傳承和輪回,獲得新的載體,保持自己的民族性?
第壹,維護夏歷和西歷並存的歷法體系:傳統節日離不開密切相關的夏歷。
政府應該聲明夏歷和西歷並存是當前政府的歷法體系,報紙、電視臺等媒體也應該把夏歷和西歷壹起使用,這可能有些繁瑣,但這是壹種民族文化的意識,是對自己民族傳統的珍視。它不會讓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失去自我,失去最珍貴的東西。
二、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我國現行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國家傳統節日,其他都是政治性節日,如國慶節、五壹國際勞動節等。從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出發,設立了七天長假,少了文化細節,多了浮躁和喧鬧。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節日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是迫切和必要的。在2005年的兩會上,60多名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聯名提議增加清明節和中秋節為國家法定假日,全國人大代表也建議將傳統法定假日列入議程。中國人民大學的紀寶成教授多次呼籲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增加為法定假日。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意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註和討論。
三、加強下壹代傳統文化教育: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清晰的認識,通過教育讓他們對傳統節日和自己的節日產生溫暖感和尊重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缺失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這樣才能避免傳統節日的“約會”。
第四,需要民俗學者的努力,社會重視民俗:民俗專家正在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輪回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社會應該重視民俗專家的工作,政府也應該在這裏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創造各種條件,引導人們熱愛傳統節日,讓傳統節日既能失去文化意蘊,又能增加新的載體和新的方式,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所喜愛。讓年輕人在西方愉快地度過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同時,也不會忘記我們自己的節日,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加重視,對外國節日更加寬容。
中國傳統節日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好好珍惜。如何應對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成為檢驗傳統節日能否在社會生活領域繼續具有現實生命力的標誌。但是,傳統節日的現代輪回,並不意味著拋棄固有的傳統和精神內核,盲目向現代化和城市化投降。是為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給人精神上的慰藉和自我認同。
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壹起把我們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讓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