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壹,古人把教育子女作為人生的壹項重要工作。
古代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也是生產單位和教育單位。古人非常重視齊家與治國的關系。
《禮記·大學》寫道:“古之欲名天下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換句話說,古人認為“體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治國,治國平天下。”因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這充分說明了個人、家庭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治國要從治家開始,治家要從教孩子開始。從“以家治國”的宗旨出發,古人把家庭教育視為“立國之本”,非常重視其作用。
古人把教育孩子視為父母的重要職責,收養孩子必須教。收養孩子不教,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害了國家。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莫過於讀書;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麽比得上幹兒子。”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不教,猶不愛子;教書不如做好人。“古人的這種觀點在當今社會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古代家庭教育重在立誌教育。
“人是沒有決心的,也不是人。”古人在教育子女時,非常註重樹立遠大誌向,做壹個正直的人。顏子推曰:“有誌為善者,必能磨練事業,無立而慢者,必是凡人。”古人不僅認為立誌重要,還提出了什麽樣的“誌向”最好。
明代的楊繼繩說:“人要有決心...妳壹生氣就立誌做個君子。不管妳是不是當官的,大家都尊重妳,所以我要妳先站出來。”可見古人並不是都看重做官,而是先強調了解,做壹個正直的君子。
這種把“決心”和“做人”聯系在壹起的觀點,在今天也是有價值的。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告訴孩子,以後要怎麽做壹個“家”、“長”、“老師”。
社會當然需要各種各樣的“家人”、“老師”或“領導”,但要建立壹個和平穩定的社會,需要有誌之士、正直之士、善解人意之士。在古代中國,有許多現代人。如果我們潛心研究他們,會發現這與古人對生命價值和道德教育的理解,以及強調“先做人後做事”有直接關系。
第三,古人教導子女要註重憨厚教育。
勤儉節約,愛惜壹布壹飯,是生活中道德啟蒙教育的壹部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也提倡勤儉節約,認為“從儉入奢,從奢入儉,很難照顧人性。”
人從簡單到奢侈很容易,從奢侈到簡單很難回歸。歷史上很多古人都留下了家訓。他們不是窮到不講簡樸,而是清楚地知道,很多東西“變得節儉,輸給奢侈”,把簡樸當成生活中的壹種美德。
這些道理既不深奧,也不新鮮,但現在很多家長似乎知道的很少。現在有些人在說的是:“這樣的孩子,錢不花在他身上,誰來花?”那些吃苦又沒多少錢的父母也是這麽想的:“我們小時候吃的苦夠多了,讓孩子再多浪費壹些也不為過。”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來指導他們的家庭教育實踐,才導致很多家庭教育失敗。
這樣十幾歲的小學生就會發脾氣,把100塊錢撕成* * *;高等院校的“驕傲”多買大米當洗碗的“抹布”。受過教育的古人都知道“壹粥壹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對物質困難的不斷思考。"
此外,許多人已經失去了節儉的傳統美德,並將其視為讓孩子經常享受的“重要責任”。其實這樣下去,孩子長大後,心理素質、忍耐力、意誌力往往會很差,生活的艱辛也就在後面了。
古代家庭教育既提倡勤儉節約,又註重正直誠信的教育,強調“清白傳家寶”據《韓曙廣傳》記載,曙光晚年退休時帶回許多帝王將相的黃金禮物。他每天用這些錢招待村裏的親戚朋友。錢花得差不多的時候,曙光的後人私下裏要求曙光留些錢給後代買些地。
舒光聽了這話,說,我不是不關心後代。我覺得如果他們能努力,家裏原有的土地可以維持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現在,如果妳給他們更多的錢,難道不會教他們懶惰嗎?
林則徐《見世面第壹人》的字旁有壹副對聯:“子孫如我,用錢做什麽?”妳賢惠,錢多,就沒了誌氣;兒孫不如我。妳留下錢做什麽?愚而富,益以增之。“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如果真的為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著想,就要以義待之,以義待之,不能丟下他們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