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是壹種宗教文化,以佛教故事為基礎,盛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精華,融合了中國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趣味,體現了佛教思想及其中國化的進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中國現存的主要石窟都是魏晉南北朝或宋初的作品,其中四大著名石窟是大同的雲岡、洛陽的龍門、天水的麥積山和重慶的大足。石窟藝術與佛教密切相關。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服務的。因為不同階級、階層的人信佛,屬於不同的佛教宗派,所以造像、壁畫的題材也要以本宗派的經典造像為基礎。因此,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因地而異。比如新疆石窟,除了唐代或以後漢族人開的洞窟繪有壹些大乘經外,早期發掘的洞窟都沒有見到反映大乘經中故事的雕像。在這些洞穴群中,留存至今的造像主要是釋迦牟尼、菩薩等個體形象,其次是佛陀生平、佛行(即如何苦行、忍辱、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大多是根據藏經創作的,與外商朱婆朱《小乘佛教傳》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信仰小乘佛教的記載完全壹致。玉門關以東,在“貴賤無派”、“玄明”、“孤”等玄學理論的影響下,玄學大乘“般若”也發展起來。反映在石窟藝術中,早期作品大多是根據《火焰杯》、《維摩詰經》、《彌勒下世經》、《阿彌陀佛經》創作的。這些經典中有壹種不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壹切都是以精神本體為基礎的,所以在他們看來,人在現實社會中沒有必要去爭勝負。壹種是在現實社會中,既然沒有辦法,什麽也做不成,那就沒有必要在這個社會中去爭取什麽。在這種學說的指導下,創造了北京塔中的釋迦牟尼、多寶,維摩詰經典《文記品》中的維摩詰、文殊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以及兩大菩薩——觀音等佛像。隋唐佛教繼承了南北朝後期發展起來的寺院經濟。為了保護寺廟的財產,他們建立了和地主階級壹樣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世代相傳的僧侶世襲制度,從而形成教派。在南北朝大乘佛教的影響下,這些教派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規範體系和世襲傳承。反映在石窟藝術上,它創造了更多的大乘經典,這些經典出現的早晚,反映了唐代各教派形成的先後順序。根據對石窟的考察,我認為佛、道、儒的結合大約是在北宋時期。這種情況也反映在石窟藝術中。在四川大足石門山,除佛教造像外,還有佛、道、儒三家聯合造像和單獨的道教造像。密宗佛教在四川的持續傳播,促進了雕塑藝術的發展,這壹事實在文獻中並不多見,但在大足龍崗山和寶鼎的雕塑中得到充分體現,為佛教史提供了新的資料。由於元代喇嘛教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在杭州西湖沿岸雕刻了許多喇嘛教的雕像。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造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各種佛自行、佛自生的故事形象,都是通過特定的人的生命形象創造出來的。所以不能切斷與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聯系。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反映社會生活,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各個歷史時期、各行各業的人們的生活場景。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壹個特點,中國石窟的各種佛、佛、大乘經典、供養人物,都是根據現實中人的生活創造出來的,否則不可能憑空發明出來。如龍門賓陽洞被美國人盜走的皇後後佛浮雕、莫高窟第156窟張壹超遊記、第100窟曹壹進遊記、第61窟於闐王畫像、曹石家畫像等,都反映了當時最高封建統治者的奢侈生活和剝削人民的生活。珙縣第五窟大批擁軍者的較小畫像,無不勾勒出官僚地主的真實面目。大足保定大佛灣的“父母的變相善良”,生動地反映了地主階級的生活場景。基齊爾、庫木圖拉、白子溪等洞穴中的祭祀人物反映了新疆古代少數民族的貴族和武士形象。莫高窟《彌勒佛變》中的壹幅各個時期的七豐收圖,第232窟《三寶異相》中的壹幅差點圖,第60窟《五臺山圖》中的各種旅館中人的工作圖,都描繪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勞動形象。通過這些雕像,我們可以完整地看到中世紀中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面貌,為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提供了很好的證據。
上一篇:壹個有故事的LOGO,壹杯有故事的茶|品如意匠心妙韻下一篇:李白生平故事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