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家長要帶孩子逃離“國學班”

為什麽家長要帶孩子逃離“國學班”

當她在幼兒園的中班時,學校教她閱讀《聖紫晶》和《弟子規》。雖然壹直聽人說《弟子規》是文化垃圾,但我並沒有特別介意。反正孩子什麽都不懂,鍛煉記憶力就好。

令我驚訝的是,娃很快就把《三字經》和《弟子規》壹起背了幾千字,連幼兒園的老師都誇他記憶力強。

大人經常得寸進尺,我有空就讓他背點琵琶和木蘭詞。不是有很多大師回憶童年,提起那些後來才讀到的詩,總說瞎背其實很有價值嗎?況且Eva對此並不排斥。懷著壹顆孩子的心,她很快就能流利地背誦出來。

壹天,壹個朋友路過我住的城市。他從事教育工作。我大言不慚地提到了瓦背古詩的事。他很認真地建議妳兒子有這個天賦,可以去上聖經閱讀課。妳這裏有壹個,它做得很好。

按照他的指示,我去讀經班觀摩了壹下。在壹間小教室裏,壹群孩子在學習和背誦。其中有壹個小男孩,大概只有三四歲,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幹凈白皙的皮膚,像個小唐僧,壹口氣就能背出《大學》,現在卻在培養壹個未來的書生。他的家人和其他家長說,經常帶他打坐什麽的,培養修養。

我突然有壹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趕緊把寶寶送了進去。當他很快也能把壹部《大學》從頭到尾背下來的時候,我就被鼓勵著去借鑒。我想,再過幾年,我家寶寶應該就能把那些經典都背下來了。這種儲備也是比同齡人領先壹步。

我不是壹個人。娃娃們在教室裏背誦的時候,大人在外面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這裏的時間比我們長,他們中的壹些人仍然風雨無阻地穿過這座城市。他們也覺得現在競爭太激烈了,要趁著孩子還自由,打好基礎。

只有“小唐僧”的父親更激進。他認為應試教育壹塌糊塗。他在考慮以後放棄高考。他聽說某地有個很好的國學班,寄宿,老公帶著孩子學國學,學英語,練武術,練氣功。他稱贊這位先生,說他是人中龍鳳,遠非壹般中小學教師可比:“既然可以向這樣的人學習經典,何必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中浪費時間呢?”他看起來很生氣,他的生氣讓我很警惕。

我也知道應試教育有很多弊端,但它是壹個系統,受到多重監督和大量的討論和試錯。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壹些天賦,讓他們變得平庸,但這比把賭註押在壹個“君子”的知識和道德上更安全。根據我有限的經驗,被渲染得奇思妙想的人不壹定是好的教育者。教育是長期的,細致的,考驗人的平衡感和耐心,壹點也不誇張。

讀經課上沒堅持下來,但是沒發現什麽問題。幾個月後,寶寶得了重感冒,讀經班教室不通風,上課時門窗緊閉。健康無疑更加重要。我跟老師解釋了為什麽再也不帶寶寶去了。

幾年後,我有機會采訪壹位著名的國學倡導者。說到我的孩子,他說,那她後來為什麽不去讀聖經課呢?當我談到他的病情時,他慢吞吞地說:“嗯,妳的孩子沒有這個福氣。”他的不滿無法用語言表達。我有點驚訝。如果學習不能讓壹個人變得更加寬容和冷靜,那麽有知識又有什麽意義呢?後來我遇到了壹些“中國派”的人,他們和他壹樣驕傲,壹樣暴躁,盡管我壹開始是想善良的。

隨著壹些關於國學課的報道的發布,我漸漸明白了為什麽。在很多人的印象裏,他們是復古的,但事實是他們是叛逆的。他們不屑與平庸為伍,不願隨波逐流。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另辟蹊徑,“國學”是這些有識之士的唯壹出路。這些理由看似合理,但分寸感很難掌握。壹不小心就會走得太遠,變成壹種思想,變成壹種帶有傳銷性質的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是危險的。在張愛玲的小說《色戒》中,王佳芝對革命壹無所知,但當她的同學要進行壹場“美人計”暗殺,需要她做“美女”時,她不自覺地感染了那種興奮,把自己當成了女英雄。當她接近需要暗殺的叛徒,即將得手時,突然被現場的氣氛所感染,以為叛徒對自己有真愛,轉敵為友,放了叛徒。結果,漢奸壹回到安全的地方,就下令“封鎖該地區,在晚上十點鐘之前用網捕,槍斃。”

在這部小說裏,我看到的不是愛情,而是壹種自我催眠產生的迷幻,以為自己接近了某種偉大,卻最終被這種想象中的“偉大”出賣了。同樣適用於很多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不僅是寄宿式的“國學班”,還有不讓孩子上學,讓孩子留在家裏自學。對自信的澎湃激情,對自由的向往,足以克服脫離現有軌道的恐懼,把自己和孩子當成戰士,認為勝利的曙光屬於他們。

個性化教育的壹廂情願太多,缺乏對比和參考,問題被認為是特點,幾乎沒有糾錯機制。如果藝術家做實驗,問題有時候可以等同於特色,但教育不是。在教育中,忍受和處理繁瑣的事情比憤怒和激情更重要。

不,不,我不是說要屈從於應試教育體制。只是教育光有幻想是不夠的。我幾乎不看電視劇,壹直在追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小別離》。作為壹部以“育兒”為主題的電視劇,編劇不站隊的情況很少見。它批判了父母“野心勃勃”的行為,但也有不少認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有欣賞,但也指出了它的問題。現在已經播出的三十集,展現了當今教育環境下,家長和孩子壹起尋找出路的過程。

看這部電視劇的過程有時候真的會讓人覺得崩潰,好不開心,各種碰撞和糾結,愛恨情仇,很多問題幾乎無解。當克裏斯蒂娜怒吼:“我當然知道沒用,但是對不起,它測試這些東西,它測試這些沒用的東西”;當張子楓痛哭流涕“我是得分機器!”沒救了。生而為人,為什麽要這樣妥協?為什麽我們不能調頭走另壹條路呢?

但是,上帝保佑,劇中的克裏斯蒂娜夫婦和孩子們,沒有生氣,拍拍腦袋,尋找更光明的道路。雖然大家都說出國好,但是關心家人,關心陪孩子的時間,關心孩子的忍耐力,關心孩子離開家鄉後的生活狀況,讓孩子在考慮各種情況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父母和孩子的這種磕磕絆絆的成長,看起來可能並不那麽酷,但磨合的過程,讓我對這種務實的受眾有了更多的借鑒和思考。

許多年前,方莉寫的壹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自由並不總是像‘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飛過’那樣滑溜、矯情;很多時候,更容易處於無精打采、氣喘籲籲的狀態。”國學課和家庭教育讓我困惑的是太“輕”了,把教育簡單化了。但是,孩子的心就像結構復雜的玻璃燈,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就像舉著玻璃燈走過獨木橋,並不像有些育兒專家說的那麽輕松。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壹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國學課和家庭教育缺少的,大概就是在想當然的過程中,取消了“看清真相”這個環節。

只是真相並不會在妳避臉的時候消失。如果不在這裏,可能會在那個時候出現。新聞報道中,那些“國學班”學生的失望,是他們終於面對面地遇到了真相,但為時已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補救。家長們,能不能馬虎點~

  • 上一篇:宋代Cg插畫——學習插畫時如何繪制古代CG插畫
  • 下一篇:小學數學發展史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