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寬容大度”的文化風格對唐代文化發展的積極影響

“寬容大度”的文化風格對唐代文化發展的積極影響

現在還有壹種說法,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源。然而,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發現,在大多數時間裏,中國遠遠領先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傳統文化不僅沒有阻礙中國的發展,相反,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是促進國家繁榮和國力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唐代,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階段,中國傳統文化也進入了壹個多姿多彩、異彩紛呈的高峰時期。了解這段歷史,不僅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有助於中國人抵制民族虛無主義,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繁榮發展始於貞觀之治。由於長期戰亂,社會動蕩,人民流亡國外,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衰退,各行各業都荒廢了。針對這壹嚴重的社會問題,唐太宗實施了壹系列寬松開明的政策措施。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不僅在社會政治上表現明顯,在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上也是顯著的。

政治上,唐太宗充分繼承了傳統的“以人為本”的仁政思想,以及“任人唯賢”、“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用人方法。任賢納諫使貞觀時期逐漸形成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局面。經濟上提倡均田制,輕忽賦稅,鼓勵發展私營經濟,與民休養生息,節約政府開支,戒奢從簡,壹心壹意發展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推進學校教育,鼓勵多樣化辦學,培養各類人才。中央有國子監三校,地方有郡縣三校。與此同時,私立學校和鄉村學校也極為發達。在思想上,唐太宗也以“和實”與寬容、包容的精神尊道崇佛崇儒(見我的博客文章《寬容與包容:傳統文化的第三種人文思想》),實行“三教”的開明政策,既促進了儒釋道的相互吸收、融合與繁榮,又造成了寬松的開放。正是這種寬松自由的思想環境,使得各種新的學術見解得以發揮,各種不同的文學藝術流派和風格得以發展,從而造就了盛唐輝煌的文化氛圍。

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國力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宋代詩論家嚴羽曾以“盛唐氣象”盛贊開元前後的詩歌。詩歌最能體現盛唐文化的精神面貌,即博大、寬廣、自信的胸懷,宏大、雄偉、灑脫的氣質。因為有了這種胸懷和氣質,唐朝的文化達到了發展的巔峰,不僅在詩歌方面,在書畫、音樂、舞蹈、散文、宗教、思想等方面也是如此。

文化的繁榮不僅表現在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完美繼承和發展,也表現在對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吸收。唐朝采取的開放的民族政策不僅鞏固和擴大了唐朝統壹的多民族國家,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匯有助於促進文化繁榮的形成。遊牧民族積極進取的精神,與中原漢族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勃勃生機,這使得唐代的文化性格整體上具有鮮明、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值得註意的是,唐代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時,從未放棄、否定或懷疑固有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終是唐代文化的基礎和核心。

唐代這種對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大規模收集和吸收,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堪稱典範的。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簡史》中,比較了歐洲中世紀和中國盛唐時期的差異,認為:“當西方人的心靈迷上神學,處於愚昧黑暗的時候,中國人的思想是開放的,兼收並蓄的。”唐文化獨特的氣質是“兼收並蓄”和“包容是大”的精神。孟子曰:“豐盈為美,豐盈輝煌為大。”(《孟子?寬容的精神是偉大的,造就了唐代“充實而輝煌”的文化繁榮時代。人的創造才能是無窮無盡的。在“兼容並蓄為大”的文化精神指導下,各種文化流派和藝術形式都有充分發展的空間,所以都能得到最終的發展,正如蘇東坡所說:“君子之學,萬物之術,自漢唐三代以來就有所準備!詩至於,文至於韓推之,書至於顏,畫至於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力盡矣!"

盛唐的氣象和文化精神對今天仍有重要啟示。

只要中國繼續發揚“海納百川,海納百川”的精神,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奉承外國,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堅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我們堅信中國文化會達到壹個新的高峰,中國也壹定會達到壹個新的高峰。

  • 上一篇: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 下一篇:聖紫晶的教學計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