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1.我們應該註意利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優秀特征來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性格。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傳統道德。作為偉大民族經驗和精華的凝結和創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壹是要培養“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二要培養“自強不息”的頑強意誌。我們要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特別是在身處逆境的時候,要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狀,堅定信念,把愛國主義的深厚感情和信念轉化為愛國的實際行動。第三,要培養“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重義輕利,有效處理和協調公與私、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第四,培育“懲惡揚善”的社會正義。大學生要有抵制惡言惡行的能力,以做壞事、不誠實、不誠實、不尊重人的事為恥,懲惡揚善,投身於善。

3.要註重豐富多彩的先進校園文化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價值認同感。校園文化通過營造壹種* * *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可以升華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大學生的情感,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發揮大學生的潛力,矯正大學生的行為,在創造性的群體活動中,可以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價值取向和偉大的人生理想。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工程的實施,充分利用校園各種新聞媒體和社團活動的陣地,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宣傳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既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充盈他們的精神世界。壹是利用“壹二·九”、“壹八”、“五四”等重大紀念日開展活動,鼓舞士氣,培養愛國情懷。二是實施“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專家講學交流,營造高雅的教育環境,積累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內涵。第三,努力創建“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類似的活動,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民族思想、觀念和先進文化的熏陶。

2 .立足於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突出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族精神。在教學中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1)積極引導,為我所用。以科學的態度歷史客觀地評價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明辨是非,分清好壞,增強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積極引導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同時,要研究、分析、比較中外文化和民族精神,吸收外國優秀思想文化來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積極吸收世界進步和文明。讓大學生知道新時期要培養什麽樣的民族精神,明白民族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2)精心設計,重點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中國傳統文化課不僅可以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培養大學生創造新的文化。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突出民族性和導向性,註重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發揮課程所擁有的豐富教學資源,使大學生通過學習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使民族精神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3)閱讀經典,提高修養。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豐富,是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提煉和積澱而成的。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尊德載物的寬廣胸懷、尊道尊日的思想品質,至今仍為歷代人們所稱道,是我們巨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應該在學習中體驗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偉大的民族精神,最終在大學生中繼承、弘揚和提升中華民族精神。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註重公民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的靈魂。對於現代世界來說,如果任何國家想要實現繁榮,其成員必須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是民族責任感的來源,是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保障。公民意識教育是

大學與社會關系的壹個重要因素是,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還比較薄弱,與現實聯系不緊密,多以義務教育為主。因此,有必要將責任意識的培養、正義品格的鑄造、求真大愛精神的提煉融入大學生教育之中,真正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3] [3]魏陳腐的愛國主義[J]。讀者,2007,(6)。面對世界多極化的新環境,公民的主體意識也將被賦予新的內涵,既強調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又重視公民的主體意識。因此,高校在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時,應註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即自主性與依賴性的統壹,權利與義務的統壹,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主要包括:公民與傳統文化、公民意識與個人發展、公民意識與國際交往、公民意識中的道德與法律等。讓公民教育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生長點,有助於促進大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和自律意識的形成,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公民教育應與能力建設相結合,將公民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通過廣泛參與接受教育,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變革中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群體意識的培養和社會能力的提高,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

5.以大學生為主體,調動大學生自覺參與塑造國家能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壹些新的教育方法來調動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新加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采用了明確價值的方法。提出問題後,學生可以根據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選擇和接受行動。這些方法指出思維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自動參與和主動思考,對我國課堂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為了讓學生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就要主動自動地培養國能。學校要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詢問和誌願服務運動,接觸和調查社會,從理論上親身感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和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情景和情節,從而強化對社會主義中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把這種對民族的深厚感情升華為民族能量。

4.以互聯網為平臺,拓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掌握知識、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這給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挑戰,壹方面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建立弘揚民族精神教育網站,開發民族精神教育軟件,充分發揮校園網的教育功能,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校園網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另壹方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壹批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答疑解惑,利用“防火墻”和加密技術加強對網上信息的監控和過濾,隨時篩選出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把互聯網建設成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堅強陣地。

  • 上一篇:地方民間藝術有哪些
  • 下一篇:“寬容大度”的文化風格對唐代文化發展的積極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