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貝聿銘)(1917-)美籍華裔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祖上是蘇州貴族,在蘇州園林的家族式獅子林中度過了壹段童年時光。他的父親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壹貝祖義。10歲隨父來上海,18歲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1955成立建築事務所,1990退休。
1918父親成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童年。1927父親工作調動,舉家遷往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年會中學,高中畢業於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繪畫天賦,所以轉到了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盧斯科尼埋頭於圖書館,努力吸收與現代歐洲建築相關的信息。柯比的作品是他的最愛,他日後作品的雕塑性也深受柯比的影響。1939畢業。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表;
1956-1963臺灣省臺中市東海大學路西壹堂。
1961年-1967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2-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瑪麗廣場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基督教科學中心,1968-1974
1968-紐約州錫拉丘茲市埃弗森藝術博物館
1969-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Cleo Rogers紀念圖書館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約翰·漢考克中心,1969-1975
1971年-海港塔
1972-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市政廳
1973-紐約伊薩卡康奈爾大學約翰遜藝術博物館
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1974-1978
1976-紐約羅切斯特市羅切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紐約時報》入選當時美國最佳十佳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漢考克大廈
當時單體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墻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墻技術還不夠成熟,建築前期出現過玻璃脫落事故,經過技術改進後得到解決。
1978-1982印第安納大學藝術博物館,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
紐約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1979-1986
1981年-德克薩斯州休斯頓JP摩根大廈
1982-中國香山賓館。
該酒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壹個作品,也在中國掀起了壹場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結合的大討論。
香港中銀大廈1982-1990
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兩倍,造價不到五分之壹。
1985-威斯納大樓,媒體實驗室,馬薩諸塞州。
1989-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巴黎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十大工程之壹,也是唯壹壹個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托,沒有經過競標的工程。
1990-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
1995-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日本滋賀縣加賀市三保博物館1996-1997
1998-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搖滾音樂名人堂
2002年-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中國澳門,澳門科學館。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讓貝聿銘出名並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師之列的是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與建造。1964年,為了紀念已故的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建造壹座永久性建築——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對貝聿銘這位壹大群壹流建築師中的“初生牛犢”並不太重視,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地點進行設計、選擇建築材料,以及如何賦予建築特殊的用途和意義時,他深受肯尼迪遺孀傑奎琳的欽佩。她斷言,“貝聿銘的美好世界無人能比,所以我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了他。這座大樓已經建了十五年了。該圖書館於1979年竣工,因其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精湛而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它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好的傑作之壹。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並授予他當年的美國建築學會金質獎章。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大廳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點:壹是建築形式與環境自然融為壹體。第二,空間處理獨特。第三,建築材料精美,建築內部設計精美。這些特點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設計了許多博物館、大學、商業中心和摩天大樓,也在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伊朗、北京、香港和臺灣省設計了許多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師。
據粗略統計,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貝聿銘設計了100多座大型建築,獲得了50多個獎項。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個大型建築中獲得了24個獎項。
貝聿銘於1959年首次獲得該獎。1998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麥爾哈購物中心獲得了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因設計丹佛的壹座新建築而獲得了該協會的優秀獎。60年代以後,他獲得了更多的獎項,尤其是在80年代。
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20世紀80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對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盧浮宮進行改建和擴建。為此,中國政府廣泛征集設計方案。申請人是來自法國和其他國家的著名建築師。最後,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了世界上15位享有盛譽的博物館館長為申遺選擇設計方案。結果十三位策展人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拿破侖的庭院裏建造壹座玻璃金字塔。沒想到,此事壹經公布,便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將破壞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古建築的風格,並“摧毀盧浮宮和金字塔”然而,密特朗總統還是力推通過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部寬30米,矗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面由673塊菱形玻璃組成。總平面面積約2000平方米。鐵塔總重量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只有95噸。也就是說,支架的載荷超過了自身重量。因此,專家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傑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這座大玻璃金字塔的北、南、東三面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為點綴,與七座三角形噴泉共同構成了平面和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之美。人們不僅停止了對他的指責,還說“壹顆巨大的寶石飛到了盧浮宮”
同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該獎項是由開海基金會於1979年設立的世界最佳建築成就獎榮譽獎項,每年頒發壹次。貝聿銘是第五位獲此殊榮的人。這個獎項是基於近幾十年來所做的工作。
從那以後,貝呂明幾乎每年都獲獎。1984年,因設計北京香山飯店,獲得易拓學會授予的榮譽獎。1985年,他被聯合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和美國國家文學藝術學院的貴族院士。1986年,作為個人成就突出的12名移民之壹,他獲得了裏根總統授予的自由勛章。1988年,密特朗總統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落成典禮上授予他榮譽勛章。今年,他被裏根總統授予第四屆國家藝術獎。1989年,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與玻璃金字塔的成就,我被選入了美國的英國館。1990年,他和他的兒子貝爾·鐘(Belle Zhong)因合作設計洛杉磯貝弗利山的辦公樓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1991年,他獲得了新罕布什爾州托馬斯學院榮譽博士學位。1992年,他被布什總統授予十佳公民獎。
象山飯店
貝聿銘於1935年赴美留學。我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已經60年了。但是他對中國的深厚感情仍然留在他的腦海裏。他祖籍蘇州,出生在廣州,所以經常稱呼人“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妻子陸愛玲曾在美國威利斯學院學習,後來在哈佛大學擔任景觀設計師。這對夫婦仍然能說壹口流利的普通話、廣東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穿著打扮,家庭安排,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個兒子和壹個女兒,三個兒子的名字中都有“中”字。依次是貝鐘鼎、貝建中、貝立中。女兒的名字叫Belian,也是典型的中國名字。
70年代初,貝聿銘時隔近40年後首次回國探親觀光。他心中感慨無限,後來多次來到中國。在海外,他曾深情地說,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吸引了我很多,所以無論什麽時候回去,我都覺得像在家裏壹樣。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給貝聿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州園林蜿蜒的長廊、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與周邊自然景觀的互補格局,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幾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跡可循。新建的香山飯店位於北京香山公園,是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品。
1979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他以壹貫認真細致的作風,不僅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登頂遠眺周圍環境。並遊覽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建造了壹系列不規則的院落,使之與周圍的水、山、山、參天古樹融為壹體。所以,這個新建的香山賓館,外表看起來很普通,就像壹個有著內在美的姑娘。乍壹看似乎不起眼,但越看越會感受到她淡妝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摩天大樓相比,香山酒店的規模並不大。但貝聿銘說,“香山酒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的努力比國外設計的壹些建築高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酒店的設計開始,我試圖探索壹條新路。壹座現代建築體現了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髓”。這位多產建築師的辦公室裏只有兩個設計。壹個是中國美術館東樓的設計,壹個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酒店的設計確實在他心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1984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壹座100米高的70層大樓。它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也是當時除美國之外的世界最高建築。這當然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匯豐銀行最早的創始人,這讓他對這座建築有親近感。但他強調,這座建築是中國在香港的象征之壹,應該被高舉。表現出壹些風格和氣派也是中國的驕傲。
Miho博物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山美由子為了收藏而建造的。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鐘樓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將美由子山搬了出來,委托貝聿銘設計了1990的美術館。鑒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壹切都尊重設計師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來建造這個人間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示了這樣壹幅理想的畫面:壹座山,壹個山谷,還有隱藏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文學和繪畫都圍繞著壹個主題:走過壹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來到山裏的壹座茅草屋,它隱藏在寂靜中,只伴有瀑布的聲音...那是遠離塵世的仙境。到這裏很危險,這正是那些探路者的旅程。
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發掘工作已經過精心安排。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邊坡和樹木的生長,人們修建了特殊的隧道,並修建了壹系列平臺,以減少對周圍的水、土壤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填土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了壹面防震墻,高度超過20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恢復了山上原有的景色,自然景觀壹如既往的好。
再現蘇州園林的記憶
目前有壹個圓形的小正方形,正方形中間也有壹個圓,上面刻有十字圖案。據推測,這和小廣場在客房裏看到的意思是壹樣的。我沒有急著爬三級臺階,而是先看了傳統的玻璃屋頂和光影下的月門。貝聿銘自己說是借鑒了日本寺廟的結構,但我覺得這分明是我少年時對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頂玻璃和鋼管支撐桿之間的空間,設計了壹個具有過濾功能的仿木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散落在美術館的大廳和走廊裏,與日本傳統的竹簾式“影子文化”形成對比,這種強烈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我總是喜歡凈化隱藏在建模中的幾何圖形。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線,由大大小小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組成,相互交織,像壹幅幾何錯覺畫。它不在這裏。如果將屋頂中最大的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自然會與臺階兩側的圍欄斜邊相連。這時,我們看到的是壹個巨大而穩定的正三角形,這是貝聿銘的妙筆。如果是受日本影響的話,強調的應該是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個入口建築無論前墻後墻都是通透的。天窗的獨特設計是邢玻璃下的“太陽帽”。貝瑞明的建築也經常使用這種陽光處理方式,但都是用鋁合金。這次全部采用木質材料,光線被樹根反射後散射到空間中,讓房間裏出現壹種溫馨柔和的氛圍。進入正門後,可以像廣角屏幕壹樣透過玻璃打開窗戶。可以看到窗外的蒼松和層巒疊嶂,像壹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觀眾。
山脈節奏中的波浪
現代建築有壹個多元化的趨勢,其中之壹是走向壹個可遊的,可觀的,可居住的,可以提升精神的地方。其實所謂的建築真實,壹定是給妳展示壹個容易記憶的空間,或者是壹種從未體驗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的獨特之處在於,除了遠離城市,最特別的是80%的建築都埋在地下,但並不是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因為地面是自然保護區,日本的自然保護法有很多限制。它建在壹座小山上。如果從遠處看,屋頂暴露的部分與山峰的曲線相遇,就像山脈節奏中的波浪。它隱藏在常青的灌木叢中,與大自然保持著應有的和諧。
豐富而復雜的東方情結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毗鄰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義宮,設計面積1.5萬平方米,含拆遷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成後,博物館將收藏具有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珍寶。該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收藏的不足,而且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和現代建築。該博物館包括壹個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廳,壹個有200個座位的禮堂,壹個古董店,壹個行政辦公室,壹個文獻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壹個存儲空間,以及壹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新館巧妙地利用水面與相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為壹體,成為拙政園和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詮釋。”新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和精細的建築細節。然而,新的屋頂被技術重新詮釋,演變成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頭屋頂相映襯,讓自然光進入博物館的活動區和展覽區,並為遊客提供指引。玻璃屋頂下將廣泛使用金屬遮陽篷和懷舊木框,以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使人進入詩情畫意,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將成為壹代名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他們越看新博物館的設計越感興趣,他們會感到壹種震撼的效果。
新博物館分為三個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邊是展區;東部有現代化的美術館、教育設施、茶水服務和行政功能區等。,而這部分也將成為連接忠旺府的實際通道。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博物館奠基,2003年6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竣工。總建築面積129000平方米,地上70層,建築高度315米,頂部兩桿高度367.4米。建成後,它是香港最高的建築,也是美國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結構由四角12層巨型鋼柱支撐,室內無柱。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很多貝葉斯作品的通常設計。以飛機為例。中銀大廈是壹個正方形的平面,對角分為四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使得立面在嚴格的幾何規格中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馬德裏鐵塔。馬德裏塔也與廣場正面被多邊分割。是壹個系列來分析它的組合。外觀如竹,象征力量、活力、堅固、進取精神;基座的花崗巖外墻代表長城和中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縱觀我的作品,貝聿銘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彩,可以說是與時俱進。到了1988,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型建築項目,而是謹慎選擇小型建築,他設計的建築高度越來越低。也就是說離幹線越來越近了。我覺得這是回歸自然。這個美術館更清晰地展現了北興明晚年對東方意境的把握,尤其是對故鄉的遠山風景——中國理想山水畫的把握。日本評論家說得好,這件作品標誌著北行明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的壹個新的裏程碑。
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於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也是日本家喻戶曉的中國經典。於是美術館的館長山美由子看到這四個漢字,立刻愉快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想法。壹位出生在中國,在美國開始職業生涯的建築師,在日本建造了壹座具有典型中國風景的藝術博物館。這是壹個多麽豐富而復雜的綜合體。
建築結構的意境
人們經常抱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無法實現其初衷。但往往由於限制,憂郁秀的創作才能體現出來,美秀美術館就是壹個極好的例子。
貝聿銘在紐約接受了壹位記者的采訪。他認為:“結構的形狀當然受地形的影響。按照當地規定,總面積17000平方米的部分只允許2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面積必須在地下。”
現在我們看到完工的建築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可以說是約束下的傑作。在約束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從外觀上只能看到很多三角形和棱柱形的玻璃屋頂。其實都是天窗。壹旦進入,明亮而舒展的空間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整個建築由底層和地下兩層組成。入口在壹樓。進入正門後,可以擡頭看。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組合,成為這座美術館的重要記憶。遮陽網格用的是淡黃色的木質材料,室內墻面和地面材料用的是法國產的淺卡其色石灰石,和貝聿銘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廳用的材料壹樣。應該說這壹方面也滿足了山下美由紀子追求壹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兩翼和系列
設施壹般由南北兩翼組成,連接南北亭閣的通道使整個建築看起來很舒適,透過建築平面圖壹目了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藝術,南館收藏西方藝術,地下兩層都是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組,而南翼是主任和圖書管理員的辦公室。
貝聿銘對幾何技法的反復運用是眾所周知的,他將精致脫俗的造型追求到了極致。這次由於美術館特殊的結構要求,為了展示壹些特定的藝術作品,內部必須設計壹些特殊的空間。比如公元2世紀後巴基斯坦犍陀羅雕塑頂部專門設計了壹個7天窗,在南亞美術館展出。從上面散射的光很神秘。
目前集合倉庫的設計非常規,設計在最低層,所以在防水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中的壹大課題。所有的墻壁都是隔熱的,以防止由於室內外溫差而結霜。另壹方面,為了防止覆蓋在建築物上的土壤滲水,采用了瑞士制造的具有耐寒性和抗根性(即抗根侵蝕性)的防水劑,然後在上面鋪上水泥以防不測。
貝聿銘不僅在建築本身,而且在藝術品的安裝和收藏環境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展覽和收藏的空調系統設計。展覽室內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設置在四周,保護珍貴的藝術品,這種新的思路是讓溫度理想的空氣滲入展覽空間,而內部空氣不對流,從而將對藝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集合倉庫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但展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加熱光源,采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光纖材料作為照明。
借景造園
所謂借景,就是通過人為的手段截取或切割自然的壹部分,享受其中的包容。這是中國傳統造園的普遍做法,日本人也有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這樣使用它的美術館。它離申遺明秀的建築有壹公裏遠。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系,進入正廳後,妳可以立即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只露出屋頂的神慈明秀寺和鐘樓。
北館有壹個中庭,裏面有壹個庭院,是由壹位日本景觀設計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四周的建築,可以看到庭院外的山丘和藍天白雲。這段美好的感情讓我想起了離開京都皇宮時的所見所聞。現在太偏了。貝聿銘對美術館整體設施的構思真是別出心裁,令人驚嘆。
趙無極(1921-)是法國畫家。
趙無極於1921年出生於北平壹個書香門第。其家族歷史悠久,族譜可追溯到宋朝炎帝。趙無極從小就天資聰穎,對文學和中外歷史非常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叔,非常重視繪畫藝術。他的父親經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和技巧的角度向孩子們解釋壹幅作品是不是贗品,他的叔叔也經常從巴黎帶回壹些名畫的明信片到趙無極。在壹個知識分子的家庭裏,每個人都對繪畫藝術感興趣和好奇,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了他成為畫家的野心。
1935 14歲進入杭州美術學院。六年間,他從素描石膏像、素描模型到畫油畫,其間還學習了中國畫臨摹、繪畫理論和西方藝術,早期作品主要受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的教,畫風接近西方印象主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形象化”時期。1941年,趙無極舉辦了他的第壹次個展,但他並不滿足於明清以來的國畫。他期待著更令人滿意的訓練。於是他在1948和第壹任妻子謝靜蘭去了巴黎。在巴黎逗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頓、勃拉姆斯等。他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齊藝術策展人埃利塞夫很熟悉,並與詩人稻夫成了朋友,而且他還在巴黎結識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桑斯維特。
他的繪畫在巴黎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他的第壹次個展於5月在克子畫廊舉行1949。壹邊畫壹邊思考,西方繪畫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突破的臨界點,於是他從克利的畫中獲得靈感,跳入抽象世界。
他不斷探索繪畫的可能性,並在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方法和空間觀念中得到認可,使他的繪畫進入了另壹個階段。之後,他的畫作在色彩和空間上進行分配,帶領觀者進入壹個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和畢加索過渡到了克利,此時的藝術也從構建壹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了隨機創作的階段。此時,觀眾已經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上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的作品《靜物》就是這類改造作品的典範。畫面中隨意擺放著壹些幹枯的樹枝和雜物,造型奇特,充滿了荒涼神秘的氣息。對藝術家來說,靜物是色彩和象征。在壹定的光線下,借助各種冷、暖色的組合,他擺脫了具象的繪畫風格,將主觀的表象進行分解,使客觀的形式以簡單的形式出現。在1958的作品《雲》之後,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只在畫布背面註明了創作日期。
美籍華人作曲家。原籍江蘇常州,出生在山東煙臺。65438-0946年,他去了美國,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65438-0949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學和作曲。1954的音樂碩士。從1958成為美國公民,先後擔任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20世紀70年代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音樂系系主任,1978成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並任主任。他的作品包括管弦樂《月上花》、兩首唐代名曲、山水畫、漁歌、瓜語及《不知花落知多少》、鋼琴曲《陽關三記》、小號銅管樂及打擊樂器合奏《尼姑的獨白》及清唱劇《想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