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中1活動的設計。
我們種植園裏的小麥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已經成熟了!孩子雖然在農村,但是參加農業勞動的機會很少。為了讓他們感受和欣賞勞動過程,品嘗收獲的喜悅,我們為這次活動做了精心的準備。
活動目標
1,知道小麥是糧食作物,小麥可以加工成面粉。
2.知道收割小麥用的勞動工具:鐮刀、連桿、篩子等。
3.體驗勞動的快樂,教育孩子珍惜勞動成果,珍惜糧食。
要準備的活動
鐮刀、剪刀、竹籃、連桿、小籃子等。
活動過程
1,觀察小麥的生長,理論:小麥的金穗。
2.認識勞動工具:鐮刀
3.觀察老師和護士收割小麥的過程,進行模仿。
4.敲打麥穗
了解勞動工具-連桿
組織孩子觀察廚子爺爺打連桿,孩子學習用連桿打麥穗。
討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分離小麥和麥稭?(用電風扇吹,用篩子篩等。).)
5、小麥的使用
(1)收集壹些麥穗和稭稈用於生產。
(2)把收獲的小麥送到糧店,用面粉代替。(家庭合作: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去觀摩小麥加工成面粉的過程)
(3)將面粉部分放入“喬面館”進行遊戲,制作面制品。
(4)大部分面粉送到廚房,請廚師制作面制品:面條、餃子等。用於食用和品嘗。
麥收,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2活動目標:
1.了解小麥的生命過程,了解小麥食品。
2.簡單了解幾種麥稭工藝品。
3.感知農民勞動的艱辛,懂得珍惜糧食。
活動準備:
1.小麥生長過程課件,稭稈工藝品。
2.壹捆成熟的小麥有許多谷粒。
3.小麥粉可以制作各種食品、面板和發酵面團。
活動流程:
壹:導入:謎語導入:
1.老師:寶貝,妳猜過謎語嗎?今天,老師和妳壹起猜燈謎,好嗎?
秋天播種,冬天藏在雪裏。
春天越來越長,夏天金朗成熟。
2.老師指導孩子們猜謎語。
二:展示實物,介紹麥子;
1.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小麥的特性和組成成分:根、莖、葉的形狀。
小麥是什麽形狀的?(長、細)
②小麥的根有哪些?(須根)
③小麥的莖是什麽形狀?麥稈也叫麥稈,是中空的,摸起來很光滑。
④小麥的葉子是什麽形狀?(纖細)
⑤莖頂端長的是什麽?(有麥穗和麥穗)
2.讓孩子知道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
①利用課件講解:
這是小麥種子。秋天,農民的叔叔在地裏種小麥。小麥種子發芽,長出幼苗。冬天到來時,雪下得很大。小麥藏在雪裏,睡了壹整個冬天。春天來了,天氣轉暖,小麥長綠了,慢慢生長拔節,然後慢慢抽穗。夏天,小麥慢慢變黃成熟,農民伯伯開始收割。)
播種→麥苗→拔節→抽穗→成熟→收獲。
(2)幼兒操作從播種到收獲全過程的課件,鞏固小麥的生長過程。
1 2 3 4 5
播下小麥,拔出來。
種子幼苗節穗成熟
③農民伯伯種下種子後會做什麽:
澆水→施肥→除草→施藥→收割。
④觀察畫面;
(1)告訴孩子,過去科技不發達。農民用鐮刀割麥子,然後鋪在路上,把麥子從稻草上摘下來。
(2)展示收割機割小麥的畫面,告訴孩子現在科技發達,人們用收割機割小麥方便快捷。
3.展示各種小麥產品,了解小麥的用途。
老師:農民伯伯收的麥子都到哪裏去了?(洗幹凈,曬幹,去小麥加工廠把麥粒磨成面粉,然後做成各種食品)
1.展示各種小麥面粉制品,引導孩子明白這些都是用小麥面粉制成的。(饅頭,方便面,包子,煎餅,各種零食)
2.讓我們壹起嘗試各種小麥食品。
3.展示圖片和麥稭工藝品清單,了解幾種麥稭工藝品。
4.孩子們做各種小面食,比如小面、小花卷、小籠包等。,並收集各種制作出來的面食作品,課後送到廚房蒸,與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分享。
四個。在古詩《悲憫農民》中,告訴孩子體驗農民伯伯的辛苦,萌發讓孩子愛惜糧食的感情,讓孩子養成日常生活中不剩飯、不掉米粒、不挑食的好習慣。
麥收,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3活動目標:
1,通過圖片,明白秋天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感受收獲的喜悅。
2、初步了解農民勞動的艱辛,培養孩子尊重農民的感情,懂得珍惜糧食。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
2.說明收割順序的四張圖片。
活動流程:
首先,談話引出話題。
老師:現在是秋天了。秋天果園豐收。妳們都知道哪些果樹熟了嗎?
(孩子自由交流。分享壹下自己平時的經歷)
老師總結:秋天,蘋果、句子、橘子、大米都熟了,在這麽美好的季節,我們可以吃到很多新鮮的水果!
第二,讓孩子觀察圖片,了解秋天農民伯伯的工作。
老師:那這些水果是誰收集的?妳見過農民收水果嗎?那我們來看看吧!
(老師展示教學掛圖,讓孩子們認真閱讀。看完之後,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圖片的內容。)
老師:圖片裏有誰?他們什麽時候做什麽?妳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圖片中的東西嗎?
(讓孩子壹張壹張地說出圖片)
老師總結:所以!天氣很熱的時候,農民伯伯要收果子,收果子要經過很多工序,才能把果子保存完整。有了農民伯伯,我們會有這麽多水果吃。
(老師展示了農民伯伯的照片和豐收的場景。)
老師:這裏有很多圖片。妳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它們。之後,請看看首先要做的是哪張照片。把這些圖片排好!
第三,老師介紹農民伯伯的工作,培養孩子尊重農民伯伯的感情。
老師:我們剛剛看到了農民伯伯收割水稻和水果的照片。妳知道農夫的叔叔還要做什麽嗎?
(讓孩子們說他們知道農民伯伯的工作)
老師總結:農民伯伯每天都要早起,下地幹活。他們必須給農民播種、施肥、消滅和除草。等農民成熟了,要壹點點收割,然後用袋子包起來,就成了我們超市的大米贈品!農民伯伯家裏要養豬養鴨養雞。他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引導孩子大膽表達對農民伯伯的想法,培養孩子尊重農民伯伯的感受)
老師: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為我們做了這麽多事情。如果農民伯伯沒有那麽努力的工作和做事,那我們就吃不了那麽多,可能連飯都吃不飽!但是很多人看不起農民伯伯。妳認為他們做了很多嗎?那我們要做什麽?妳覺得他們怎麽樣?妳在說什麽呀
老師總結:孩子,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珍惜食物,每天吃的幹凈,不剩飯剩菜,做壹個好的有能力的寶寶。
第四,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讓妳親身體驗了勞動的艱辛,農民伯伯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雖然該活動總體上是壹項體育活動,但其教育意義在於通過孩子的體驗教育孩子珍惜食物。
麥收,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4活動目標:
1.了解徒步旅行的意義,體會徒步旅行帶來的快樂。
2.徒步旅行中照顧好自己,克服困難,堅持全程,懂得保護同伴,做壹個堅強勇敢的孩子。
3.通過徒步活動鍛煉身體素質和意誌品質,陶冶情操。
4.孩子可以主動回答問題,增強口語表達能力。
5.探索和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和特點。
活動準備:
1,老師提前選好徒步路線,孩子們在活動前制定好自己的徒步計劃。
2.通知家長給孩子穿上合適的衣服,防止孩子太熱或太冷,穿上合腳的運動鞋,防止腳痛和鞋子掉隊。
3.請家長為孩子準備壹小瓶水和壹點零食,放在小書包裏,在活動當天早上帶到幼兒園。
4、自制紅旗面(印有我們要去徒步旅行的字樣)。
活動流程:
第壹,徒步前的交談。
1,什麽是徒步旅行?
2.前幾天我們大班小朋友壹起制定了壹個“徒步”計劃,我們壹起安排了徒步的時間和目的地,那麽徒步過程中需要註意什麽呢?(註意路上的車輛,和同伴牽手等。)
3.徒步旅行遇到困難怎麽辦?過馬路呢?剩菜和垃圾怎麽辦?
4.在徒步旅行者中我們能做什麽?
二、徒步旅行途中
(壹)全隊上下,對兒童進行常規安全教育。(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提前對學生進行行走安全、觀察安全、活動安全、環境保護的教育,途中老師會隨機給孩子講解交通安全知識。)
讓我們壹起去遠足吧
1.在路上,鼓勵孩子不要怕辛苦和累,大膽謹慎地走熟悉的路和不熟悉的路,跟著隊伍壹起前進。
2、引導孩子觀察沿途風景,並跟隨車隊,遵守交通規則,鼓勵孩子堅持全程。
3.到達公園(1)過九曲橋——鼓勵孩子大膽過九曲橋。
(2)穿過小山洞後,翻越小土坡——和同伴以最快的速度翻越小山丘。
(3)爬山——可以互相幫助勇敢爬山,到達山頂後在亭子裏休息。
(4)來到草地,組織孩子玩壹些喜歡的遊戲,讓孩子在克服困難後感到快樂,並提醒他們在熱的時候及時脫掉外套。
4.快樂分享(1)小朋友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物品(2)在分享的同時,欣賞公園的美景。
第三,全隊返回公園
1.回去的路上,鼓勵孩子繼續走,保管好自己的背包和衣服。
2.回到園中後,組織小朋友對話:徒步旅行途中遇到了什麽困難,是怎麽解決的?妳幫助過別人嗎?(從頭到尾管理好自己的背包;不怕困難,不怕走完全程;表揚幫助別人的孩子。)
教學反思:
這壹天,陽光明媚,秋高氣爽,桂花飄香。中心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準時出發去敬老院遠足。壹路上,孩子們兩兩手拉手,排著整齊的隊伍前往目的地。他們就像壹群籠中鳥,非常興奮,不時指著路邊的東西。活動結束後,我印象深刻。壹個壹個聽我說。
首先,在幼兒安全方面。活動前,我先踏上現場,查看路況,計算距離。了解這些情況後,我先在年級組討論。怎麽去?然後大家出發,參觀的路上要經過壹個十字路口。我們手拉著手,拉著前面孩子的衣服,想抓住老鼠的尾巴,壹個跟著壹個,不掉隊不競爭,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每個老師也是在積累經驗,知道以後過馬路的方法。從這裏也體現了老師對安全的銘記,對孩子的關心。讓孩子活動,家長放心。
其次,實地考察。當孩子們到達田野時,壹個新奇的世界呈現在他們面前。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在參觀過程中,孩子們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解決。他們居然想:讓老師拿著柿子去摘;讓老師拔米,壹人壹粒,剝下來看看後來怎麽變成米的。還是說毛豆和大豆,直到毛豆成熟變黃,才是大豆。他們看到紅薯,我就引導他們去挖。小朋友和苗濤在姜老師的指導下挖地瓜。妳看:小手真能幹。他拔掉藤蔓,用雙手翻土。在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邊挖邊拉,最後挖出來了。在活動中,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孩子們成為了探索的源泉。
最後,我們在養老院進行了慰問演出。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表演,包括唱歌、讀詩、跳舞、有節奏的活動、打擊樂等。他們還為爺爺奶奶做了自己的禮物,爺爺奶奶高興得起不了床。我們也去那些爺爺奶奶家慰問,給他們送禮物,讓他們感受重陽節的溫暖。
通過這次活動,充分體現了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的思想,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掌握知識、獲得經驗,在活動中以孩子為主體,在活動中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