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來源
第壹個把“賦”字作為文體的人,應該推司馬遷。漢文帝時期,《詩》已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把屈原的作品稱為詩是極不恰當的。但屈原的作品往往只能讀不能唱,稱之為“歌”也不妥當。所以司馬遷選擇了“辭”和“賦”這兩個名字。但他還是傾向於用詞來命名屈原的作品,這是因為屈原的作品富有文采。宋玉、唐勒、荊軻的作品稱為“賦”。真正稱自己的作品為賦的是。然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常常以“賦”為名寫自己的作品。“賦”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末期荀況的《賦篇》。原來的詩詞歌賦會唱,傅不會唱,只能背。看起來像散文,裏面有詩的韻律,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壹種文體。
漢賦是漢代出現的壹種押韻散文。其特點是韻律和押韻相結合,專精於敘事。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傳抄取文”;就賦的內容而言,重在“寫事,寫誌”。漢賦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壹是渲染宮城;二是描寫皇帝打獵;三是描述旅行經歷;四是表達不被滿足的感情;第五是講動物和植物。以前兩人是漢賦的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漢朝四百年間,大多數普通文人都投身於這種文風,所以它壹度興盛,後人也常常把它當作漢代文學的代表。
[編輯本段]漢賦的結構
壹般來說,漢賦在結構上有三個部分,即前言、正文和被稱為“亂”或“新聞”的結尾。漢賦的寫法大多辭藻華麗,文質彬彬,歌頌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武,結尾只有寥寥幾筆,略帶諷刺和勸誡之意。
[編輯本段]漢賦的類別
漢賦分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三體大賦,規模龐大,結構宏偉,詞匯瑰麗,往往是壹個長達數千字的龐大體系。西漢的賈誼、梅成、司馬相如、楊雄,東漢的班固、張衡都是大賦家。符曉揚棄了大賦啰嗦、堆砌辭藻、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等缺點。它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了短賦和短賦、昭儀賦、蔡邕賦、抒情賦。
[編輯本段]賦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漢代的寫作風格。作為文體名稱,源於荀子的賦。作為壹種文學制度,它直接受到了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影響。由於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大,為漢賦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得文人墨客競相寫賦,漢賦成為漢代四百年文人創作的主要文體。
賦作為壹種文體,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產生。也許荀子是第壹個寫出賦體作品並因此而成名的人。據《漢書》?據《藝文誌》記載,荀子寫了10篇(現存五篇:禮、誌、運、蠶、貞),其中用通俗隱語寫了五種事。舊楚國也有宋玉的賦體作品,如《鳳賦》、《高》、《神女賦》等。,辭藻華美,有諷刺之意。與荀賦相比,它們似乎更接近漢賦,但可能是後人誤托,尚無定論。從現存的訓賦來看,這種賦還處於萌芽階段。賦體的進壹步發展受到戰國末期軍事家散文和楚辭新興體的極大影響。賦體的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誦無曲”,接近散文,但在發展中吸收了楚辭的壹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從而豐富了自己的體系。正是由於賦體的發展與楚辭的密切關系,辭賦在漢代常被並稱為賦。西漢初年的所謂“騷體賦”,確實和楚辭比較接近,很難區分清楚。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遺風。此時流行所謂“騷體賦”,之後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特色的所謂散文式賦,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繁榮的階段。東漢中期以後,散文詩逐漸衰落,抒情言誌詩開始興起。漢賦的這壹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
第壹個時期是漢高祖初年到梁武帝初年。當時所謂“大丈夫誌在必得,日不自由”。封建統治者思想文化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主導地位。當時的君王學者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是比較活躍的。這壹時期的辭賦主要繼承了《楚辭》的傳統,內容多為表達作者政治主張和生活經歷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了初步的變化。這時候比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除了淮南蕭山和梅城,就是賈誼了。
賈誼的《悼屈》以悼屈原來表達自己的憤慨。雖然悼念逝者,但這是壹種自我隱喻。這篇文章的形式和風格是對騷體的繼承,但由於作品講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與後來純粹出於模仿楚辭而為文字創造感情的作品明顯不同。賈誼的《鸮上賦》是壹部悼亡之作,假設與鸮對話,敷衍寫作。本文壹方面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同時也傾向於使用說明文的方法。濃郁的散文氣息預示著壹種新的散文正在孕育和形成。
淮南山“招隱士”的作者緊急呼籲隱居山林的隱士早日歸隱。對山中景物的描寫,敘事和誇張的運用,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漢初騷體賦的壹部佳作。
賈誼和淮南蕭山的賦都離騷體不遠,只是在某些方面開始發生變化,而標誌漢賦正式形成的第壹批作家和作品是梅成和他的七毛。
梅成主要生活在文帝、景帝時期,卒於武帝初年。他的《七發》寫了楚王生病,吳克去迎接他。他通過主客問答,批判了統治階級腐敗享樂的生活,表明這種貴族子弟的頑疾根源於統治階級的腐朽思想,壹切麥飯石針灸都無能為力,只能用“妙語”進行思想上的治療。《賦》用了七段,鋪陳了音樂之美、飲食之甜、車馬之貴、漫遊之樂、狩獵之盛況、之壯闊。齊發雖不以賦聞名,但在漢代已形成大賦體系。全是散文,偶爾夾雜楚辭式的詩詞,以設問的形式形成篇章和句子,結構寬泛,修辭豐富。劉勰曰:“梅城絢爛,《七發》首制,字雲滿,氣勢磅礴。”(《文心雕龍?從漢初的騷賦到司馬相如、楊雄等人的漢賦,七發是壹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
第二個時期,從西漢初年到東漢中期,大約200年,漢武帝到宣帝的90年是漢賦發展的鼎盛時期。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漢賦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部分是這壹時期的作品。從傳世作品來看,大部分內容描寫了漢帝國四大州的國情,新興城市的繁榮,水陸物產的豐富,宮殿園林的富麗,皇家貴族狩獵歌舞的壯麗場面等。
從漢武帝劉徹到宣帝劉詢的時期,也就是西漢中期,是漢帝國經濟大發展、國力最強大的時期。漢武帝是壹個很有才華的皇帝。他繼承了“文化和風景的法則”。為了進壹步保衛國家,鞏固政權,他進攻北方的匈奴,以避開多年來的邊境麻煩。南方的戰鬥結束了南方壹些部落紛爭的局面。在壹般封建文人眼裏,這無疑是壹個值得稱頌的“盛世”。此外,愛好成功、文采高雅的梁武帝,延攬了許多文臣大臣到他的身邊,鼓吹辭賦,引誘他發家致富,於是在“興廢繼往,潤物細無聲”的借口下,產生了大量歌頌美德的作品。班固在《兩京賦序》中說:“至於武宣之世,乃崇官審文,內設金馬石渠部,外促樂府協法,以興廢與未來,潤澤大業。.....故言侍從之臣,如、余秋壽、王、、、王豹、劉向等屬,早晚議其所思,日月獻之。而大臣們,倪寬、孔臧、董仲舒、的、太子太傅小,不時間作。或抒發情懷諷刺神諭,或宣德忠孝,雍容華貴,重在傳承者,抑雅頌亞。所以孝的世界被記錄下來了,關於它的文章有壹千多篇。”
這壹時期的賦與《詩經》中的雅頌基本相同,是壹種宮廷文學,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有些作家作為皇帝的侍從,歌頌皇帝,但又總是對自己類似的地位不滿,於是也寫了壹些抒發自己身世之感、以諷刺為主的作品。有些作家對當時漢帝國空前的繁榮富強感到鼓舞和欣喜,卻又對皇族的奢靡富貴和奢靡生活憂心忡忡,不顧歷史教訓,也不顧當時的民生。這就構成了當時壹些偉大作品思想內容的總體特征。它們在過去常常是贊揚和吹噓的,在未來也有諷刺和訓誡的,兩者統壹在壹部作品中,造成了漢代這些巨著思想內容的復雜性。
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創始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選》中的《子虛》和《上林》是他的代表作。根據《史記》和《漢書》的列傳,確定這兩首詩要麽是壹首,即《天子詩》。這兩篇以狩獵為題材的文章,對帝王將相狩獵的盛況和皇宮的豪華富麗進行了極其誇張的描寫,進而歸結為對大壹統漢帝國的強大和漢武帝尊嚴的歌頌。在賦的結尾,作者采用了讓漢武帝尋歡作樂再反省自己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懲奢勸儉的意圖。司馬相如的兩首賦在漢賦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們以華麗的文字、誇張的飾飾、韻文、問答的形式來傳播宮廷的榮華富貴和帝王生活的奢華,充分顯示了漢賦的典型特征,並由此確定了壹種傳播大賦的制度和所謂“勸百諷壹”的傳統。後來壹些描寫京都宮、狩獵、遊弋的大詩都對其進行了規制,但在規模和氣勢上始終難以超越。所以說,“孔子之門若賦以傅,則賈誼升官入朝,有入朝之感。”(“法語單詞?我的兒子”)
東方朔、高美、王勃等人也是漢武帝和宣帝時期著名的賦家。漢書?《藝文誌》記載了他們大量的賦作,但傳世的卻很少。比如高美,錄了120篇散文,現在壹篇也不剩了。東方朔的“七諫”是壹篇沿襲楚辭的騷體賦,並無新意。但他的《答客》和《論無君》,雖未指名,卻是兩篇散文詩,對後世敘事詩的發展有壹定影響。王寶是宣帝稱帝時壹位重要的賦作家。今天,有東曉賦和騷體賦九懷。《東曉賦》是現存較早的壹部描寫音樂的作品,對後世詠物詩和描寫音樂主題的作品產生了影響。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中期的100多年間,子虛與上林成為這壹時期眾多作家創作的同壹格局。他們的作品不能超越他們的範圍,完全失去了新鮮的創造力。只有楊雄和班固因其不同的文化修養和才華而各具特色,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家。
楊雄是西漢末年最著名的賦家。《甘泉》、《河東》、《獵羽》、《長陽》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與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在思想、主題、寫法上有相似之處,但詩中的諷刺成分明顯增多,藝術水平進壹步提高。有些段落描述和闡述很精彩,在模擬中各有特色。這也是後世常稱“楊、馬”的原因。他的《劫朝》是壹首散文詩,描寫了他對生活的興趣,對權貴的不願意阿諛奉承,漠不關心。可見是受東方朔《難答客》的影響。但在思想和藝術上仍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世影響很大。《消貧賦》和《酒賦》或表達甘於清貧,鄙視“富而貧”的興趣,或諷刺帝王貴族,思想和寫法也各有不同。
班固是東漢初年著名的賦家。他的代表作《兩都賦》因將蕭統《文選》列在卷首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兩都賦》在風格和技法上模仿司馬相如,是西漢大賦的延續。但他把描寫對象從貴族皇帝的宮廷和狩獵擴大到整個帝都的形勢、布局和氣象,更多地利用了長安和洛陽的實際歷史地理資料,因而比和的賦更有現實內容。張衡乃至左思所謂“京都大富”的出現,明顯受到了“都督府”的影響。
第三個時期,從東漢中期到東漢末年,漢賦的思想內容、體系和風格開始發生變化,歌頌國情威望,美化皇帝政績,致力於鋪墊和收集雜文的大賦逐漸減少,而反映社會黑暗現實、諷刺時事、抒情詠物的短賦開始興起。東漢中期以後,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政治日益腐敗,帝王貴胄奢靡,敲詐勒索,社會動亂頻發,民生衰敗。士人失去了奮發圖強的精神,失望、悲憤乃至憂國憂民的情緒成為其思想的基調,促使辭賦題材的拓展和風格的轉變。這種情況是從張衡開始的。
張衡的代表賦作有《二井賦》、《歸天賦》。二井賦早年是帶著“天下平日久忍,要從諸侯奢起”的感覺創作的,基本上是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胥、上林、班固的兩京賦。但他對統治階級放蕩享樂生活的指責是比較強烈和真實的。他告誡統治者天災難依,民怨真可怕,請統治者明白荀子所說的“水上為載,船翻為寇”的道理。這是受到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的啟發,表現了當時文人對封建統治的危機感。《二井賦》除了描寫帝都的形勢、宮殿、物產之外,還描寫了當時許多人的感情、風俗,容納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特別值得關註的是他的《歸天府》。作者用清新的語言描寫自然風光,抒發情懷,表現了宦官當道、統治日本時,作者拒絕隨波逐流、對自己漠不關心的性格。這是漢賦發展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點。他把專為帝王貴族創作的“物”大賦改為具有個人表現力和抒情性的小賦,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作者的個性,風格從雕琢到堆砌趨於簡單流暢。在張衡之前,已有壹些言誌、言事的賦,如班彪的《北伐賦》,表現了人生體驗感,顯示了賦風轉變的跡象。張衡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漢賦的發展進行了根本性的轉折。
趙翼、蔡邕追隨張衡,趙翼的《辱世嫉惡》揭露和批判了東漢末年“偽情”的黑暗現象,表現了作者以惡為仇的叛逆精神。這篇雜文語言犀利,悲天憫人,揭露深刻,完全不同於前壹階段那種大贊大贊,誇誇其美,虛張聲勢的大雜文。蔡邕的《蜀興賦》在桓帝時被當權宦官逼到京城,途中有感。在《賦》中,作者既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宦官專制、政治黑暗、貴族荒淫無恥的現實,又同情地寫出了當時人民的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愛恨情仇,語言平實,文風冷峻,頗具感染力。後來米芾的《鸚鵡頌》是壹首深刻的詠物詩。作者通過寫鸚鵡,表達了自己生在末世,屢遭迫害的心情。這些作品完全突破了頌歌的舊傳統。他們雖然人數不多,卻為建安南北朝時期的抒情詩、寫景詩和詠物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編輯本段]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壇興起的壹種新的文體。在漢末文人五言詩出現之前,它是漢代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體。封建時代的詞人推崇漢賦,但他們認為正宗的漢賦是梅成、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等人的大賦,但正是這些大賦在思想和藝術形式上表現出諸多局限。西晉之虞批評:“古詩詞之賦。友情為主,以物為輔;今賦以物之形,以義助之。”他所謂的“現代賦”,指的是漢代興起的大賦。他認為他們“太虛幻了,他們離階級還很遠;逃避詞太強,與事物相悖;辯多了,就失了義;如果妳太美,會與妳的感覺相悖。”芝罘對漢賦的社會功能和藝術上的壹些根本性缺陷的批評是中肯的。
盡管有上述不足,漢賦,尤其是那些大賦,在文學史上仍有壹定的地位。
首先,描寫宮苑、狩獵、都城的大賦,大多是描寫和贊美國家的遼闊,水陸物產的豐富,宮苑建築的華麗,城市的繁榮,漢帝國的文武,在當時並非沒有意義。賦中對封建統治者的規勸之詞,也反映了這些賦家反對帝王過度奢靡的思想,表明這些賦家不是對帝王貴胄沒有是非原則的諂媚者、諂媚者。雖然這種想法往往很委婉,作用不大,但也不應該抹殺。
其次,漢大賦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匯、訓練語言句式、描寫技巧等方面,雖然琳瑯滿目,堆砌詞句,甚至善用奇言異語,但也取得了壹定的成就。建安以後的許多詩歌,在語言、修辭、敘事手法等方面,往往受到漢賦的啟發。
最後,從文學發展史來看,漢代辭賦的繁榮也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中國的韻始於《詩經》、《楚辭》,從西漢發展到東漢,初步區分了文學與通識。漢書?在《藝文誌》中,除了《齋藤優子略》,還有壹首專門的詩《賦略》,而且除了所謂的儒家和儒家經典之外,還出現了“文章”的概念。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詩欲美”(曹丕的典?論文)、“詩因情感而美,因格調而清臒”(陸機《文賦》)等對文學基本特征的論述和理解,文學觀念日漸清晰。》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失傳,現存作品包括部分片段約200篇,分別收錄於《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
[編輯本段]漢賦的主要代表
司馬相如:子虛賦、尚、賦、艾、長門賦、美人賦。
梅城:齊發(楚辭)、劉福和王曦梁土傅園。
賈誼:《賦論鳥》
楊雄:河東賦、校獵賦、長陽賦
《王報》:東曉頌
班婕妤:為自己哀悼。
劉翔:九嘆
劉鑫:隋楚賦
班固:兩都賦
班彪:北伐。
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二者之間,賦更接近詩體。從漢代到初唐,賦更接近詩歌而不是散文。從題材上看,楚辭式作品題材比較單壹,多為“傷心人不相逢”。而且它的形式比較固定,都是模仿屈原的作品,像屈原壹樣寫自己的不幸和煩惱。屈原《招魂》的奢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是它深受楚辭影響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中“香草美人”的比喻,常沿襲楚辭的比喻。
自“賦”字形成以來,賦與詩就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是,詩和賦必然是兩種不同的風格。總的來說,大多數詩歌是為情而作文章,而傅往往是為情而作情懷。詩歌重在抒情,賦重在敘事對象。阿清詩人劉熙載說:“與詩人不同的是,詩中的情少,詩中的情多。”
漢賦風格
即騷體賦、四言詩賦和散文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和語言來看,散文、七言體、議論體、唐人體賦都接近於散文,有些完全可以歸於散文的範疇。賦的詩化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似。
特性
壹是句子以四六句為主,追求平行對句;第二,要求音韻和諧;第三,語言上註意藻飾和典故。對仗和藻飾是漢賦的壹大特色。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出現了壹種散文的潮流,不講駢文對和韻律,句式參差不齊,用韻比較自由,形成壹種清新流暢的散文氣勢,稱為“文賦”。
駢文受賦影響較大,較東漢成熟於南北朝。漢代文人在文章中大量使用駢體賦。以至於有些名篇被當成駢文。比如南朝鮑照的《武成賦》,謝惠連的《付雪》,謝莊的《樂府》。
詩與賦的區別
賦源於楚辭,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與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曾說:詩因情而美,因體而清臒。換句話說,詩歌是用來表達主觀感受的,要寫得優美細膩;賦是用來描寫客觀事物的,要寫得明快流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詞表現了晉代以前詩賦的主要特征,但不能生搬硬套。詩也要寫物,賦也有抒情的成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抒情賦有所發展,賦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變化。
階段
賦,除了最初的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體賦、漢賦、駢文賦、律賦和文賦等幾個階段。
漢弗萊斯大家
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被後人譽為漢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