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相結合,突出成套,培育集群,全面提升煤機制造水平,建設山西(太原)煤機技術研發中心和晉中、靳東、晉北三個煤機制造產業集群。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完善集R&D、制造、銷售為壹體的煤層氣裝備制造業全產業鏈。
積極拓展和延伸電力裝備制造產業鏈,培育壹批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龍頭企業,推進成套化、系列化、高端化制造,提升電力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大自主R&D和技術引進力度,在鞏固優勢產品的基礎上進壹步拓寬產品覆蓋面,打造以現代關鍵裝備為主導產品、具有成套設備R&D、設計制造能力和總承包能力的晉北和太源煤化工裝備制造基地。
著力培育技術優勢明顯的節能環保裝備產品,推廣應用高效鍋爐(窯)、電機、變壓器和高效熱回收系統,研發壹批大氣汙染防治技術和裝備、環境治理技術和裝備、噪聲和輻射防治裝備等關鍵環保技術和裝備。
積極發展重型機械、紡織機械、汽車零部件及車輛、通用航空、電子智能、鑄鍛件基礎技術、材料深加工、特種軍民品、農業機械等裝備制造業。
培育和發展新興替代產業。大力支持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加快形成支柱產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加快發展電動汽車、甲醇汽車、燃氣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電動公交車、電動專用車和電動運輸車,適度發展混合動力和燃氣汽車。加快引進知名汽車生產企業,支持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基地建設。
以提高附加值深加工為目標,推動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領域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以節能環保產品、技術和服務為抓手,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提高節能環保社會化服務水平,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
鼓勵發展以“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壹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LED、光伏、信息安全、電子裝備制造、雲計算、信息服務和物聯網,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形成以太原為中心,覆蓋晉中、陽泉、呂梁的新壹代信息技術產業帶。
大力發展生物制藥、化學藥新品種、現代中藥獨家品種和中成藥,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全面提升“金醫藥”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快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全面提升傳統食品產業,培育壯大現代特色食品產業,推進糧食加工產業化,形成產業結構優化、戰略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濃厚的食品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空間,加大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加快發展重點服務業,加快把我省建設成為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中部生產性服務業大省和文化旅遊強省的步伐。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挖掘三晉歷史文化深厚底蘊,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實施大集團、大資本、大平臺發展戰略,提高文化旅遊產業投資能力和壹體化發展能力。重點提升五臺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打造雁門關、平型關、娘子關長城山西段等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知名品牌,規劃建設壹批重點特色景區,著力培育壹批文化旅遊產品,加大文化產業營銷力度,大力推進旅遊業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旅遊新業態,形成旅遊新優勢。支持煤炭資源型城市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探索推進旅遊、金融、互聯網融合發展,提升旅遊資源和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模式創新能力。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開展旅遊綜合改革試點。
積極對接京津冀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歐亞貿易走廊、中原經濟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優化現代物流業布局,著力打造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現代物流密集區,推進物流通道建設,完善物流配送網絡,提升物流企業發展水平。積極推進物流信息化發展和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標準化。大力發展綠色物流。加快發展臨空經濟。
大力發展R&D和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數字內容、電子商務、生物技術等高技術服務業,以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普及等專業性、綜合性科技服務業,不斷提高高技術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推動高技術服務業做強做大。
適應人民消費升級需求,推動生活服務業全面提升規模、質量和效益。積極發展商貿、運輸、會展、快遞、節能服務、住宿、餐飲等服務業。大力發展家庭服務、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規範發展中介服務業。鼓勵發展多種主題、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興流通業態。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按照糧食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體要求,圍繞“六大區域布局、四大集群示範、八大產業升級、五位壹體提升”的戰略安排,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走出壹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山西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嚴格落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廣旱作節水農業。大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實施糧食安全儲存和供應工程,有效管理地方儲備糧。統籌規劃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布局,提升氣象服務能力。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重點發展汾河平原的糧、果、禽等優質高效產業,上黨盆地的優質雜糧、中藥材、生豬,雁門關的草畜雜糧,太行山的道地中藥材、雜糧,呂梁山的優質幹鮮果薯,城郊農業區的多種農業功能。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小雜糧、幹鮮果品、保護地蔬菜、草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工壹體化,壹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培育新型流通業態。
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聯合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化、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示範合作社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完善農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
加快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業公益性服務組織的作用,大力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服務組織,完善覆蓋全過程、全面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堅持土地公共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三條底線”,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資產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構建農村產權轉讓交易市場體系。建立土地復墾激勵約束機制,落實生產建設損毀耕地復墾責任。深化林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擴大購買造林,推動國有、集體和個人進行合作、開發和股份制造林。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經營權和水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農業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繼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三農”金融服務。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科教和產學研有機結合。
(4)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以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以新的發展動力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立足山西區位特點,積極推進東西南北壹體化,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融合發展。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全力打造“壹核壹圈三群”城鎮化格局。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新能源城市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培育壯大壹批壹體化發展區域。推進城鄉發展壹體化,開拓農村發展的廣闊空間。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積極培育高端成長型產業,支持新興替代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重點領域與互聯網融合。推廣新的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互聯網支付、股權眾籌、點對點借貸、互聯網基金銷售等新型金融業態。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項目。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優化機場布局,完善綜合交通走廊、城際交通和對外交通骨幹網絡,建設城市群綜合交通樞紐,努力構建鐵路、公路、機場、軌道交通綜合交通網絡框架。加快山西大水網建設,啟動小水網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山西六大流域和主要經濟中心的十大供水體系。加快電網建設,構建以UHV為核心、500千伏為支撐的骨幹電網,形成“三縱四橫”格局。加大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加快電網智能化建設,加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電網布局。以創建全國寬帶示範城市為抓手,加快城市寬帶網絡建設,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光傳輸、全覆蓋的光纖傳輸網絡和無線寬帶網絡。加快燃氣管網建設,布局建設“三縱十壹橫、壹核壹圈多環”的燃氣管網,逐步實現全省壹網全覆蓋。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設施和“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建設城市地下共同溝。加快電力、電信、交通、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開放。
拓展網絡經濟的空間。全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共享經濟、國家大數據戰略等重大舉措,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推動大數據的廣泛深入應用。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費提速降費行動,提前布局下壹代互聯網。推動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實施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加強信息安全。
(5)全力推進“三個突破”。突出問題導向,推動科技創新、民營經濟、金融振興“三個突破”,著力解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難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加快科技創新。破除壹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營造鼓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向全面創新要動力,實現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有機統壹、協調發展,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新格局。全面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著力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率。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完善技術創新組織,引導企業牽頭科技攻關和創新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改革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體制,建立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組建和立項機制,加快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深化省級科研院所改革。圍繞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建立壹批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室,培育和支持新型R&D機構。加快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努力成為我省創新發展的引擎和全球低碳創新基地。積極落實中關村試點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加快培育壹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業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大力培育和宣傳創新文化,形成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堅定不移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做優做強。進壹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放寬民營企業準入條件,大力發展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優化和改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府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培育民營經濟成長的沃土。建立科技服務民營企業平臺,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按照“促進第二生產,促進第壹生產,發展第三生產”的思路,加快民營經濟結構調整。加強引導,積極服務,采取措施,促進民營企業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民營企業上市,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正確處理政商關系,重塑山西幹部企業家形象,促進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大力推進金融振興。充分發揮金融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的支撐作用,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努力構建制度健全、競爭有序、運作規範、監管科學、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金融業成為全省基礎性、關鍵性產業。做優做強城市商業銀行,大力發展中小村鎮銀行,支持民營銀行發展,規範發展準金融機構,穩步發展新型金融業態,積極發展地方性保險機構,支持其他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加快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資控股集團。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斷優化社會融資結構。大力發展山西股權交易市場,推進煤炭期貨交易市場建設。拓寬保險服務領域。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穩步擴大融資總量。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增強金融對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開放合作,加快引進金融機構,有計劃地開展跨境融資,深化我省與經濟發達地區的金融合作,做好“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服務。
第四,促進協調發展,努力形成均衡發展格局。
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補短板中實現均衡發展,在強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後勁。
(壹)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並重,相互促進、相互協調。適應新形勢下人民全面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大對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全面做好教育、文化、住房、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就業、社會保障、增加居民收入、穩定物價等民生工作,促進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加快采煤塌陷區治理,實施扶貧工程,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不斷提高。
(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完善城鄉發展壹體化體制機制,加快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積極統籌城鄉要素配置,加快形成以城市為動力、農村為互利的新型城鄉關系。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全面落實我省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以人為本、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戶籍人口市民化水平。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兼顧大中小城市實際,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掛鉤機制。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和引導依法自願有償流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鄉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力度。
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在工業、農業、服務業方面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支持縣域開放型經濟,培育縣域經濟富民,努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強縣城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和優勢資源向縣城集中,提高縣城對人口和產業的承載能力。推進國家中心鎮建設,建設壹批特色鮮明的小城鎮。積極推進區域性重要農村集鎮建設。開展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鎮轉型試點,因地制宜探索轉型路徑和模式,加快資源型城鎮轉型。
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推進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和工礦企業村莊搬遷統籌協調推進,科學規劃縣域村莊體系,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高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行動,加大傳統村屋、歷史文化村鎮、少數民族村寨保護力度。推進行政村鎮合並工作,以基礎條件好的中心村為重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推進休閑農業示範縣和示範點建設,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示範村。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實現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轉變。
建立健全城鄉壹體化體制機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的配置,逐步形成城鄉壹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均衡的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推進、外圍對接的原則,加快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加快形成省內城市間競爭發展新格局。
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有效制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要求,加強錯位發展,促進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支持省會太原率先發展,強化對全省的帶動、支撐和輻射功能。重點推進太原晉中市、晉中108走廊區域壹體化發展示範區、臨汾百裏汾河生態經濟帶壹體化建設,有序推進上黨城鎮群、小粉平界嶺、陽平峪、新鼎園、李留中、閆裏峽協同發展。
(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壹起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深入開展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我省優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和紅色文化,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化中國道路中國夢宣傳教育。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加強基層宣傳和思想文化工作,加強社會和家風建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實施三晉古籍整理工程,發展振興地方戲曲,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創作壹批以“中國夢”和“三大文化”為主題的精品力作,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形成良好的網上輿論導向,充分發揮網絡正能量。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隊伍建設,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促進教材進課堂、思想進。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作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壹批帶動力強的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和文化保稅區建設。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發展文化會展,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推動演藝進景區。推進山西文化雲平臺建設,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電子商務平臺。推動文化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移動多媒體、數字媒體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體育事業,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力辦好第二屆全國青運會。
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加強對外和港澳臺文化交流,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深化與歐美及港澳臺的文化交流合作,積極推動與壹帶壹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省(州、區)文化交流合作機制。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相結合,打造專業化、國際化的文化會展品牌。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支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培育壹批有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開發壹批長期進駐或巡展省外的演藝產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和質量,開發省外受眾容易接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5)促進國防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軍民融合試點示範區建設,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率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深化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改革,加快軍工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和科研院所轉制,建立健全省市兩級運行機制,推動軍民融合產業深入發展。鼓勵優勢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形成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大型軍工配套體系。搭建資本運作、產業集聚、咨詢服務和人才培養發展平臺,在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優勢領域打造新的增長極和產業鏈。加快構建新型國民經濟動員體系。
五、推進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美麗山西。
堅持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努力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產業體系,努力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進美麗山西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壹)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細化金融、投資、產業、土地、農業、環境等政策,形成市場統壹規範、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有效制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機制。推進重點發展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中度。加大對限制開發區的轉移支付,強化激勵補償,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市縣“多規合壹”,促進空間利用結構優化,強化規劃對市縣區域空間的引導和控制作用。
1 2 3 4
采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