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山西民間節日習俗

山西民間節日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者,必先習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帝王恪守的祖訓。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山西民間節日和習俗。歡迎閱讀。我希望妳會喜歡它們。

龍擡頭日(龍擡頭節)

據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日,龍擡頭。這是山西的壹個受歡迎的節日。在山西,人們習慣在這壹天理發,而在農村,他們剃光頭,以擺脫過去的汙穢,迎接來年的繁榮。壹般來說,在農村,二月二,我們總是改善我們的食物,吃餃子,麻花和煎餅。

添倉節

添蒼節,山西特有的節日。添倉節的具體日期是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增加壹個倉庫,就是農民給倉庫增加糧食。正是在原來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我們想增加收成,多增產,寄托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美好願望。山西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元宵節。有的地方在添倉節當天象征性地往糧倉裏添糧,有的地方在添倉節當天吃春餅和煎餅,把餅放進糧倉裏,叫填倉添倉。有的地方在加倉節做“雨花燈”。這些燈籠是由谷類面粉制成的,十二個有壹個小碗那麽大。每盞燈的頂部夾壹個燈,燈的邊緣夾壹個小縫隙。每個間隙代表壹年四季中的壹個月。燈蒸熟後,證明開鍋的那幾個月,燈裏的蘇打最多。然後根據作物當月最需要雨水的情況,推斷出今年會收獲什麽,作為今年播種的依據。

桃花節

3月1日是桃花節,這真是壹個特別的節日。這個節日是在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節期間,未婚女子、少婦,甚至孩子都會在裙子上穿上繡有“桃子”的衣服,裏面裝滿了大蒜和草藥,用粉紅色的布料縫制,並繡上各種絲線,象征著青春和美麗,並隱喻著避免災難,因為桃子的諧音“逃”起著護身符的作用。民間的說法是,有了“符濤”,就可以平安度過壹年。

寒食節

在清明節的前壹天,晉中地區的人們不生火也不做飯,而是在這壹天吃冷食。當地人把這壹天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延續了兩千多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做了晉國和晉文公的國君。分封大臣時,忘了“削股奉王”的老臣介子推當有人派人去請介子推時,介子推壹直躲在吳縣綿山老母身後。重耳於是下令燒山,企圖迫使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與願違。介子推死他,死在森林裏,母親抱著壹棵樹。晉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綿山改為介山,把吳縣改為介休,並把介子推放火燒的日子,也就是清明節的前壹天,定為“寒食節”。

我們走吧

用麥子走路是山西晉南特有的習俗。與小麥同行的是壹位新女婿,他在當地麥收後,用新麥把磨好的面粉蒸成壹個大月亮形狀的餃子去見嶽母。含有祝公公婆婆家庭幸福健康,五谷豐登的意思。

七夕節

乞巧節是農歷七月初七。在農歷七月的晚上,民間少女和年輕婦女有向喬乞討的習俗。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參與者是女性,所以人們也稱它為“女兒節”和“女生節”。陜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乞巧巧姐節的民俗也相當流行。在山西南部,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河東地區。往往在七夕,習慣上是用油糖蜜做巧果西瓜來祭拜牛郎織女,乞求巧。現在,民間經常在七夕晚上全家吃西瓜作為紀念。還有,七夕晚上,姑娘的媳婦帶著針線包,在自己的院子裏,村裏的祠堂裏,燒香,給織女求援。

敲鑼節

在太原市婁煩縣天池川,有壹條小河,名叫天池河,河兩岸有幾十個村莊。每年農歷七月,都有“過節”的習俗。從第壹天到月底,每天都有村莊慶祝節日。逢年過節,像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貼上對聯。白天,男女老少敲鑼打鼓,穿著時髦的衣服跳著秧歌,唱著祝願豐收、祝賀天下太平的歌曲,載歌載舞,其樂融融;晚上,像婚禮壹樣,每家每戶都點上壹堆大火,放鞭炮,在門上掛燈籠,挨家挨戶地演奏八場音樂會,直到午夜。因為“節”,每個村子都敲鑼打鼓,所以當地人把這裏的這個節日命名為“敲鑼節”。

鬼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這個農歷季節已經是氣候轉冷的時候了。民間有迷信,所以稱這個中秋節為“鬼節”。這個時候的農村,人們紛紛給死去的親人綁紙,送衣服。在中秋節到來之際,大多數家庭都要蒸饅頭和各種形狀的面塑,大多數農民都要在這個時候上墳、掃墓和燒紙,以祭奠他們的老朋友。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過度歌唱

在太原郊區,有壹種農村習俗,百姓稱之為“唱戲”。唱歌的時候,村民會邀請城裏的劇團到鄉下演出。唱歌壹般是壹年壹次。農歷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多種選擇,其他時間也有,農忙季節錯開,形成相對固定的節目。唱歌不僅是傳統的民俗,也是農村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是下鄉走親訪友的節日,還是很紅火的。

拓展:山西的春節節日習俗

山西風俗年

地下蘊藏著巨大能量的山西,似乎註定離不開“火”。“社火”和“盛旺火”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所以想要過壹個特別“紅火”的春節,首選山西是不會錯的!

“社火”又稱“打老虎”,指各種雜耍和節日或節慶時的雜耍表演。火有繁華熱鬧的意思。去山西過年,壹定不能錯過晉商的“社火節”。現在,除了重大慶典,元宵節是每年固定的生社火的日子。

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包括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六縣市重點景區。在春節期間,有壹系列具有濃厚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如升亭,扛棒,點火,放火,扭龍,掛吉祥燈籠,小花戲,八音音樂會。

太原海關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習俗讓節日代代相傳,節日讓生活多姿多彩。以前太原每個月都有節日,最隆重、最熱鬧、最有風情的是過年。

舊歷年正月初壹,民間稱之為農歷新年,與公歷元旦不同,後來稱之為中國新年。舊社會,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忙著準備過年,氣氛壹天比壹天濃。王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大掃除的日子,俗稱“胡大掃除日”。自此,全年的準備工作達到了高潮。太原曾經有句諺語:“磨豆腐腦二十五,幹活二十六,趕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餃子三十。”(貼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我每天都有事情做,每天都有計劃。壹直忙到大年三十下午,然後再打掃室外,也就是整點開始領新衣新帽,包餃子,準備香、燈等物品迎接神靈。

除夕夜,家家戶戶徹夜不眠,俗稱“老年”。公雞壹叫,就開始燒香、點燈、擺供品、放煙花、接神祭祖,然後壹家人互相拜年。孩子們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他們壓歲錢以求好運。按照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在太陽出來之前吃早飯。吃完早飯,出門拜年,親戚們去教堂,不情願的人在路上相遇,鞠躬,互道吉言,無非就是“恭喜新年”、“恭喜發財”、“新年好”。

在中國新年期間,商人的家庭是向財神獻祭最虔誠的。清末以前,每年的3月15日和7月22日是祭祀財神的日子。民國以後,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在錢堆裏、錢櫃裏或專門的神龕裏供奉祭品,為雞鴨豬羊燒香燒槍。先祭祀財神,再去有生意往來的商家家裏拜年。

老春節拖了很久,壹直拖到25號天藏節之後。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破五”。俗話說“破五不出門”。農歷六月初六,出行方便,居民要到農歷六月初六開市才走親戚。農歷七月初七是俗稱的“人節”。俗話說,晴天有利於人口繁衍。農歷八月初八晚上過後,他們祭祀星神,在院子裏點燃象征北鬥七星的七盞燈,在北方祭拜,以求獲得壹個好年景。第十天俗稱“十不動天”,相傳是老鼠結婚的日子。從13日到16日,人們慶祝元宵節。幾天之內,夜晚燈火輝煌,小區裏燃放秧歌,熱鬧非凡,俗稱“元宵節”。二十就是俗稱的“小加倉”,二十五就是“老加倉”。東西米市設了倉官的位置,人去祭祀,擦出火花。天藏節過後,春節期間的熱鬧結束了。

與城市相比,郊區的農民過年有著不同的風格。在晉陽壹帶,除夕夜要生壹堆大火,門上壹捆草和柏葉。旺火用木炭塊壘成塔,午夜鐘聲響起,點燃旺火,照亮全村,象征“旺火”生活。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有吃煮南瓜的習俗。叫做“吃瓜”年底與小米同煮,放入碗中祭祖,俗稱“隔年撈米”。初五掃院子,清理垃圾,俗稱“掃窮”。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除夕夜,祖先的神像都掛起來了,宗族裏每家每戶都要送供品。當時內生男孩家壹只雞,女孩家壹壺酒。第三天早上全家人聚在壹起祭祖,晚輩給長輩磕頭,俗稱“數代”,然後聚在壹起吃供品。下午送神到村口,面向祖先,燒香磕頭,放鞭炮,俗稱“送神”。“隔年釣魚”的習俗與晉陽不同。年底煮半碗小米生活用,碗中放壹個核桃爭奪早君寶座。直到二月初二才倒出來曬幹,拌在糞裏。俗話說,能蟲則蟲。正月初五是“送窮日”。第四天下午打掃室內庭院,第五天黎明把臟的人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顯擺窮人。這壹天的食物是蒸燕麥粉或饅頭,俗稱“蒸餾窮人的氣體”在第壹個月的第10天清晨,在院子裏,提供蓧麥面粉制成的糧食狀的食物,燃燒香和紙,燃放鞭炮,祈禱天地獲得豐收。有些地方需要每粒稱壹部分,用紙包好,同時提供給醫院。供給之後,說如果某種糧食的量增加了,就說每年的收成最好。這種習俗俗稱“收種”或“搶種”。正月十五,除了元宵節,還有送瘟神的習俗。五道寺或十字路口的村落,給瘟神立牌位,放火燒塔,提供油面饅頭。活動開始時,敲鑼打鼓,提著壹筐筐糧食挨家挨戶地收壹把,從衣服上撕下壹塊布或棉絮,按戶數剪成紙人,放在瘟神的牌位前。下午把牌位和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用火焚燒,表示瘟疫送走,人畜平安,百病不生。農歷正月二十五,按習俗用米粉或軟米粉揉成若幹盞,形狀為糧倉、糧倉和各種畜禽,裏面包熟紅棗和豆類,燈芯用細稻稈包棉花制成。晚上把燈灌滿油,把倉燈放在儲糧處,把牛燈放在牛棚窗臺上,把雞燈放在炕上,把狗燈放在門上,把貓燈放在墻角等。,然後壹個壹個點亮。管滄大叔的燈高五寸,戴著壹頂紅色流蘇的帽子,左手拿著簸箕,右手提著水桶,騎著壹匹馬,身上帶著幾個口袋。把燈放在碗裏,浮在水缸裏。當妳釋放它時,妳應該讀:“管滄爺爺喝馬,並攜帶金錢和糧食(或麻子和黑豆)。麻子炒油,黑豆餵牛。”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的習俗是在新年之前準備壹個祭祀“棗山”(用面條和棗蒸)。竈神給糯米粉做的供品呈長方形,分為十二格(閏月加壹格),每格種壹顆棗,俗稱“糧根”。另壹個供品是壹鍋小米粥,上面放著壹個柿子和大棗,俗稱“隔年撈米”。食物充足的房子還提供羊、豬頭、水果、核桃、柿子、油面(用面條炒)和粘性食物。在壹月壹日迎接上帝與其他地方不同。按照憲法中記載的西神方位,用柏葉和石炭紀挑壹根長桿,立在屋前。同時用紅紙貼在新掃帚上,放在房子上。在供奉神靈的房屋前,石炭紀上貼上紅紙條,兩石炭紀之間夾上百捆香,俗稱“嫩香”,以示對壹切吉祥神靈的尊重。元宵節的文化活動從正月十四開始。村寨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堆塔火、蕩秋千、遊九曲。壹些大的村鎮還出現了背棍、鐵棍、桌棍、擡亭子,在大街小巷上演各種戲曲人物的故事,制作精美,裝飾華麗,舞技優美。

不僅是城市和鄉村,寺廟在新年期間也非常熱鬧。晉祠裏的廟宇都開在五更門口,掛燈籠,燒俸祿,迎神,設餅梨為祭。

在春節的舊時代,太原還有許多習俗故事,這些故事顯示了當時人們忙碌、復雜和迷信的心態。

  • 上一篇:小班教案《老母雞》宋教案
  • 下一篇:布線系統的存在方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