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山西民間面塑中的地方面塑

山西民間面塑中的地方面塑

霍州面塑被當地人稱為“羊肉包子”,古代“羊”為“吉祥”,有“吉祥”之意。

春節來臨前,農婦們按照當地習俗,用家人磨好的細粉,揉成小貓小狗老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夫巧母”的面團制品,以象征萬事如意,長命百歲,財源廣進,和諧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寒食節”時,霍縣人祭奠祖先用的面塑是“蛇盤”。是的,還有單頭蛇和雙頭蛇。在舊民俗中,晚輩祭祀祖先時吃“蛇頭”,寓意“殺毒頭,避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的面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稭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刀、針線、坐餅(就是塑造壹個坐在蓮臺上的女人)、獅子、老虎、狐貍等等。

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據說在這壹天,婦女們在吃“針線”、“頂針”等面塑時,都別出心裁。

嬰兒滿月時,外婆家壹般會做壹個直徑壹尺多的“梆子”,也就是壹個圓形的面圈,放上十二生肖的細面塑。有的還會在大的裏面有較小的,中間有龍鳳或虎頭形狀的面塑,稱為“龍鳳吉祥”或“虎辟邪”。誰來看孩子,就切壹塊“坤坤”,給人欣賞。

新媳婦來的第壹年,娘家會給女兒送“羊肉饅頭”。在舊社會,因為窮,給女兒送幾個“羊肉”包子是很費力氣的。現在生活富裕了,壹次給女兒吃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羊肉包子”。饅頭有各種形狀和含義。比如“牛羊”象征六畜興旺,“麥稭集”象征五谷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簡單,很少裝飾和著色,往往只供應紅點,有的還用紅豆裝飾。忻州面塑是流傳在這壹地區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的活的產物,它深藏於民間,已成為當地的手工藝之壹。

新洲壹帶,過年要祭神蒸。春節前,面團被揉成各種形狀的供品,如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和馬蹄鐵。俗稱“花饃”。

忻州小籠包,中間常夾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有營養和調味,很受歡迎。當地還有壹個很大的祭品叫“棗山”。這種棗丘是將紅棗卷成等腰三角形,邊角頂端常模壓壹層如意圖案,其上加三到五個面塑“小元寶”,同時還模壓壹個咬銅錢的“乾隆”。蒸熟後,“棗山”便可染上顏色,成為壹道亮麗的民間藝術..

清明節,揉壹種被當地人稱為“寒食節”的面頭。這種面頭,裏面是素餡的油、鹽、小米、芝麻,揉成少男少女的頭,以紅蓮豆為嘴,黑蓮豆為眼,再加上壹張臉、鼻子、耳朵、眉毛。蒸好後摸摸染染,很是天真可愛。有的還做壹種“冷燕”,把蒸熟的冷燕捏起來插在酸棗樹枝上,很像壹群燕子停在樹枝上。據傳說,這些民間面塑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寒食壹日”。燕子象征著春天的到來。

農歷七月十五,忻州人有蒸“面”的習俗。相傳這壹習俗始於元末。據說,人們通過互贈“面人”來傳遞信號。至今民間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不過,七月十五的面人樣式很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娃、花、瓜果等。還有鴛鴦、孔雀、獅子、老虎、鹿等動物模型,蘊含著幸福、吉祥、愛情。十五之後,幾乎每壹面墻上都掛著壹串面塑。

在忻州地區,結婚那天,男女雙方都要蒸許多大“幸福包子”。這些大大的“幸福包子”要擺在餐桌上,供人享用和品嘗。同時還要蒸壹個大的“花餅”。有些地方習慣用十公斤面粉揉成壹個“花糕”。這種花糕以面粉為圓底,卷成的長條邊緣有花紋。上面蓋了壹層紅棗,上面加了壹層比第壹層略小的蕾絲面盤,上面捏了“魚鉆蓮”的浮塑。蒸熟後呈色點狀,供人欣賞食用,也可作為禮品。

在忻州地區的生日期間,經常會蒸“幸福包子”。“幸福小籠包”多為桃形,上面有各種小裝飾,象征吉祥長壽,被著色為“長壽小籠包”贈送親友。

舉行葬禮時,當地人還要捏壹個“點心”面塑,供奉在靈堂前。這種面塑做成各種花、果、小動物的形象,非常精致獨特。有的是蒸過之後有斑,有的是曬幹之後有斑。

在忻州樊氏壹帶,有壹種以胖娃娃為主題的小雕像。同時還有壹種小而精致,白而肥,淡雅的小面,沒有任何上色。這個小臉人有爬的,躺的,捧花的,啃瓜的各種姿勢。有時,它會被放在染成紅色和綠色的“大花”裏。相傳,這種面塑是五臺山佛寺當地人為拜佛祈福而制作的特殊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塑造生命、旦、精、尾、醜等戲劇性人物的面塑,甚至在廟會市場上出售。這種面塑也挺精致的。

總之,忻州面塑是千姿百態,多姿多彩,成為壹件具有審美情趣的民間藝術品。江州,即今天的新絳縣,是山西南部平原的壹個縣。這個地區歷史上盛產小麥,壹直是山西省小麥和棉花的產區。所以逢年過節,這裏家家戶戶都要把壹等小麥磨成面粉,揉成各種面塑來慶祝節日。因為這裏的面塑講究點色,色彩艷麗,所以當地人叫它“花包子”。

江州花饃造型誇張,造型獨特,尤其是“獸花饃”。

在江州城鄉,大部分家庭主婦都會捏包子,壹般都能捏出各種普通形狀。因為都是自制的,雖然水平不同,但不影響吃。久而久之,壹些家庭主婦熟能生巧,包子的揉面水平也能不斷提高。

因為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開展的民俗活動,造就了壹大批能工巧匠捏包子,代代相傳。

每當城鄉有喪事,做包子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活動。而且這些饅頭會展示在大眾面前,也因此會被評價。這種不評選冠軍的自發群眾評選,無疑成為推動饅頭揉面的動力和推動面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論。

因此,江州壹直以制作包子而聞名,它已經成為壹種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口碑很好。

總之,面塑作為壹種具有強大民間生命力的造型藝術,壹直生長並紮根於人們的生活中,成為民俗的壹種表現方式。作為壹種藝術形式或飲食文化,它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其中,造型意識與方法、原始宗教意識與進化、人文思想與發展都有著亟待開發的深刻內涵。襄汾歷史悠久。人類的起源,國家的起源,黃河文化的起源,在這裏都很重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是中華文明的祖地。10萬年前著名的“丁村人”在這裏繁衍生息,5000年前被譽為華夏始祖的帝堯在這裏立國定都,使這裏繁榮昌盛。說起襄汾面人,是襄汾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襄汾縣汾城南賈崗的王面人,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這裏流傳了很久的壹句名言:“金香菱,陰太平”是因為太平鎮(今汾城)盛產小麥。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盛大的節日和婚禮上用小麥粉制作人物、花卉和鳥類。作為造型藝術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過去,它只是壹種裝飾性的食物,所以歷史上沒有關於代代相傳的作品或珍品的記錄,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太平王面人在民間被稱為面花。它們被用作禮物、祭品、慶典和民間節日(如儀式和除夕)裝飾的象征或符號。它們是由長期的風俗習慣積累起來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襄汾王太平面塑被稱為藝術,它因其優美的姿態而受到世人的青睞。正是因為壹代又壹代文化的積澱,加上創作者獨特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華,才成為了壹種脫俗脫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了壹代又壹代人難得的“關註”,以及它屬於廣大人民群眾的事實,它才有了按照自己的規律自由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它以其汙染少的鄉村特色,在高雅、通俗文化對流的今天,能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屹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 上一篇:名師工作室建設教程04: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創建
  • 下一篇:如何區分水貨和行貨手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