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崇明博物館的文物

崇明博物館的文物

崇明縣博物館有“崇明島歷史與古船”和“崇明民俗”兩個基本陳列,主題鮮明,脈絡清晰,內容翔實,展品豐富。展覽安排在龔雪大成殿和東、西塔樓,由序廳和六個單元組成。展覽運用文物、模型、雕塑、沙盤、風光盒、圖片、先進的視聽手段、通俗簡潔的文字描述,真實反映了崇明島的形成及其政治、經濟、交通、水利、文化開發建設成就。其中,展出的兩艘唐宋古船是上海獨有的珍貴文物,堪稱鎮館之寶;崇明沙船是中國四大船系之壹,以其獨特的功能聞名中外。

“崇明民俗”陳列在尊經閣和崇聖寺。主要通過集鎮、民俗家室、農耕、紡織等生動場景再現崇明人的艱苦勞作和簡樸生活,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其中有19年末、20世紀初崇明老街商業風光的生動展示,也有崇明典型傳統民居“四亭頭宅溝”及其室內家居布局的生動再現。在農耕和編織部分,向人們展示了30多種不同功能的常用生產工具。

此外,崇明縣博物館還有“黃皮墨美術館”等固定展覽,展出著名版畫家黃皮墨(崇明人)創作的60幅精美版畫。“崇明島歷史與古船”展覽主要安排在龔雪崇明的大成殿和東西殿,由序廳和六個單元組成。第壹單元是崇明千年的坎坷形成。

崇明島是新長江三角洲發展的產物,它的發源地是長江口外的淺海。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於比降減小,流速變慢,大量泥沙逐漸沈積在江海交界處。多年的結果是,江海中的泥沙壹方面在長江口南北兩岸匯成壹片濱海平原,另壹方面又在江中點綴著河口沙洲,崇明島在這種沈浮中成為典型的河口沙洲。從浮出水面到最終形成祖國第三大島,經歷了壹千多年的風風雨雨。

唐初武德時期,也就是公元618-626年,在東蔔洲(今呂四地區)南部海域,長江口開始漲水,湧出兩個沙洲。兩大洲壹水相隔五十余裏,東有大海,西有河流至太倉,南有河流至吳淞港,東南有佘山,西南有河流至嘉定縣,西北有狼山。當時名為東沙、西沙,是崇明島的前身。

1025年,東沙西北繼續上升到姚(以姚、劉的祖先命名)與東沙接壤。1101年,三沙崛起於堯流沙西北五十裏。元末明初,東沙崩,西沙崩,三沙北升,姚流沙南崩北升,逐漸與三沙相連。此後,直到清初,長江口出現了60個大大小小的沙洲。明末清初,即1644左右,零散的沙洲在升降過程中慢慢上升成塊,從東起高頭沙,西至平陽沙,成為壹個長200華裏,寬40華裏的大島。如今的崇明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島嶼,面積1200平方公裏,人口近60萬。地處長江入海口,東臨大海,南與上海嘉定、寶山隔河相望,北與江蘇海門、啟東接壤。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壹顆閃亮的珍珠。

在清代光緒撰寫的《崇明縣誌》中,記載了有關崇明東、兩耳沙出露於長江口,並在西沙設置崇明鎮的地理歷史信息:“唐武德年間,吳軍以東裏海三百余裏,兩大洲突然泛濫,稱為東、西二沙,漸積高廣,漁民賴以成天祿。神龍初,崇明鎮位於良沙。崇明之名始於此。”

在清代光緒的《崇明縣誌》中,還介紹了姚和三沙島的興衰及其名稱的由來:“宋三年,西北壹沙續起,東西沙相隔五十余裏。姚和劉是第壹名,因為他們被命名為姚。建中、郭靖之初,東西兩沙崩,東北壹沙起,三次後命名三沙。或有朱、陳、張三姓,因三沙之名而居此。”

相傳崇明的“三沙”是因江蘇句容的朱、陳、張三姓先遷至此而得名。句容至今還保留著壹些與崇明有關的遺跡,如崇明寺、崇明塔等。據清代光緒所撰《句容縣誌》記載,清代句容縣曾以東西街為界,南有華陽鎮,北有崇明鎮。在崇明民間流傳的《蔡氏族譜》也相當詳細地記載了南宋時期蔡家遷居崇明的歷史。

歷史上,由於沙洲的頻繁漲落,崇明島在州部、縣政府、行政區劃等方面屢有變動。據縣誌記載,崇明於五代初設鎮,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在三沙設天賜鹽場,遷至通州。元十四年(1277)升為州,建城於、姚,並遷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為縣。此後編制基本不變,先調到揚州,再調到蘇州,再調到太倉。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江蘇南通、松江(占領期間壹度劃歸上海特別市)。解放後調到江蘇南通,6月1958+2月1調到上海。崇明島四面環水,壹直靠小船往返於島內。所以古代崇明的造船業和水運都非常發達。元朝時,崇明與北方有海上貿易。崇明沙船,適合在淺灘、淺灘航行,源於崇明,聞名全國。是中國木帆船四大船系之壹。

據清乾隆《崇明縣誌》記載,“沙船以崇明沙命名。”崇明沙船歷史悠久。早在元十三年(1276),崇明、嘉定張宣開通崇明至知谷(今天津)的海運航線時,就已經使用沙船載貨了。駁船底淺、寬、平,重心低,艦面建築物少,受風面積小,航行平穩,靠沙不怕淺灘。該船桅桿多,帆多,帆高,有利於提高速度,彌補船頭航行阻力大的不足。兩側裝有水瓣(俗稱抓頭),可以克服逆風航行時因底部吃水淺而漂流的缺點。沙船適應性強,用途廣泛。它可以作為漁船和貨運。它早已是崇明島上重要的水上貨運工具,也是江浙、山東沿海壹帶常用的帆船。據統計,清乾隆年間,上海有沙船3500-3600艘,1826年增至5000艘,占全國總數的壹半。當時崇明的舢板制造和航運在國內舉足輕重,上海舢板業三分之壹由崇明人經營。1872年,李鴻章創辦招商局,壟斷水運,承包商業貨物。之後,崇明沙船業終於因貨運量不足,缺乏競爭力而開始衰落。

明清時期,崇明島與南北兩岸之間的航行主要依靠渡船。崇明島的輪渡始於15世紀初或更早,那時船只已經在過太倉和六合。據民國《崇明縣誌》記載:“官渡始於明朝萬歷三十壹年。知縣張設二船,自石橋河至太倉南關,名為昌都,自南洪至,名為端都。”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崇湖與上海之間開通客運航線,崇明島上最早的港輪港建在南門港。從民國初年到上世紀80年代,崇明共有渡船29艘,其中南岸沿岸渡船12艘,已全部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港口碼頭。北岸沿河有17渡船,還有5艘渡船。如今,崇明島擁有密集的水上交通網絡,擁有五個客運碼頭和十個貨運港口,從前的小舢板逐漸轉變為摩托艇、雙體船,甚至氣墊船和快艇。“航運三傑”享譽海內外。

古往今來,崇明發達的海運業為我國培養了壹批又壹批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傑出人才,其中元代的、明代的沈和近代的陳對中國海運業的貢獻最為顯著,被後人稱為“崇明三傑”。

朱慶(1236—1303)對南北海道的情況非常熟悉,因為他經常出入海上販賣走私鹽,有時還搶劫有錢人家和船只。最多時聚集海盜近千人,船只五百艘,不斷騷擾沿海富戶,南至通海,北至膠萊(膠東半島、萊州灣)。他飄忽不定,朝廷很無奈。元十二年(1275),元朝將軍吳萌率軍南下鎮江,在焦山大敗宋軍。不久,元朝宰相伯顏分兵三路攻打臨安(今杭州),命王世強召集海賊。於是,朱慶帶兵到了元朝,並被任命為管理千家萬戶的代理人(武職)。第二年,朱慶奉伯顏之命,將南宋的藏書和典籍從杭州運到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試航成功後,朱慶向朝廷建議通過海路將糧食運往北方。得到批準後,他終於打通了從華南太倉劉家崗經東海、黃海至華北直沽的南北海上水運通道,使之成為元代南糧北運的重要通道,為中國古代海上運輸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朱慶疏浚了婁江至東海的航道,開辟了中國與日本、朝鮮和琉球的貿易之路。朱慶創辦海運後,舉家遷至太倉,開通了劉家港海上航線,通往直沽。當時太倉劉家港商船很多,貧窮的農村變成了巨大的城市。琉球、日本、朝鮮等國的商船都入港進行貿易,因此劉家港享有“六國碼頭”的稱號。朱慶本人也曾當政壹段時間,富可敵國,堪稱江南之最。由於朱慶在南征北戰、建立和管理海上交通等方面對元朝統壹全國的貢獻,元大德四年(1300),升任江南行省左丞,掌管元朝漕運大權。1303年,朱慶被誣陷殺害。

沈(1594—1647)為人慷慨節儉,崇尚俠義。明朝末年,全國各地戰亂不斷,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水運經常受阻。沈上奏朝廷,建議恢復開創的海上水運,從太倉六合調水到天津更方便、更便宜。他還贈送了五冊《航海書》和《航海圖》,自帶小船,自己嘗試航運,獲得成功。從此,“南糧北運”開始沿著這條海上航線航行。1642年,清太宗率軍南侵,駐守松山(遼寧進賢縣)的明軍緊急被困。明代救急部大夫沈籌劃糧草救應前線。沈親自率領運糧船,從太倉六合出發,夜以繼日地工作,半個月內圓滿完成了任務。1643年,漕運總督史可法贊助沈為光祿寺邵青。崇禎皇帝也很重視沈。他曾說:“為官如沈,何以天下難治!”1644年,明朝滅亡。沈響應南明政權的詔書,滅家聚船,向長江下遊進發,阻止清軍南下。1647年,沈與張明真、等著名反清將領從舟山基地出發,率領舟師沿江而下,奪取江南失地。在綠源、浮山等地,與清軍激戰四晝夜,沈重打擊了清軍。14年4月1日晚,風很大,沈的戰船傾覆,將士傷亡慘重。其余戰船漂流擱淺在徐六涇,被清軍包圍。清兵高呼:“剃頭投降者免死!”有人勸沈投降逃跑。沈懿厲聲答道:“我是明朝的欽差大臣,沒骨氣不能死!”最後,他和他的700人被清軍俘虜,送到蘇州。清朝總督塗多次向洪承疇和周亮公投降。沈義正詞嚴:“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死不屈,死從容。

陳(1891—1953),又名,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航海人物。在漫長的航海生涯中,陳練就了高超的航海技術。1914畢業於同裏商船學院。當時中國的海洋主權由英國控制,中國人只能在遠洋船上做水手等苦力,而外國人則擔任船長、大副、二副、輪機長等重要職務。陳對這種情況很不滿意。他下定決心要在航海界為國人爭得壹席之地,於是刻苦學習,通過實踐熟悉了航道,終於在航海界嶄露頭角。1921年,他憑借高超的航海技術和專業知識,突破了控制中國海權的洋人的阻撓,成為“李晟”號船長,成為中國第壹位中國船長,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洋人控制和壟斷外國船舶在中國的航海權的局面。1924年,陳升任肇興船務公司總船長,掌管30多艘船,成為中國第壹個擔任總船長的人。陳深知中國人民獲得這種待遇來之不易,所以在他任職期間,特別重視人才培養,積極引進中國水兵。1926年,為維護我國海員利益,爭取航海自主權,陳成立了中國商船海員協會,並當選為協會會長。1929被中國總商會推薦作為中國代表參加第十三屆專門討論國際海事問題的國際勞工大會。他在會上提出了“改善海員待遇,各成員國必須相互尊重對領海和內河的海洋主權”的主張,起到了揭露和抗議帝國主義侵犯中國領土權利的作用,充分體現了陳壹貫的愛國主義精神。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淪陷,憤然辭職,以維護民族氣節。汪偽交通部以優厚的報酬邀請他擔任航政局長。他回答說:“人的壽命不超過壹百年。寧窮不朽,不富成名。”直到抗戰勝利後,他才重新投身航海事業。陳壹生致力於家鄉航運事業的發展。他親自設計、監造了“天賜輪”等船舶,並於1946創辦了“惠崇”輪船公司。

具有海島元素的民居

崇明曾經屬於長江以北的通州、揚州,長江以南的蘇州、太倉。原住居民多來自淮浙、句容壹帶,風俗習慣受各地影響較大,故與江南、江北民俗雜糅。再加上三面環河,壹面臨海的環境制約,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促成了島上民俗的積澱,逐漸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海島特色。龔雪崇明尊經閣和崇聖寺的“崇明民俗”展示,以大量實物和真實場景藝術地展示了老崇明島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畫面,從壹個側面再現了崇明島的歷史風情,其中崇明的民居最具特色。

歷史上,崇明島長期與海外隔絕。為了防範小偷,居民們過去住在同壹個家庭裏,組成自己的房子。在舊社會,窮人家多住在蘆葦筐搭成的圓形窯洞裏,家境好壹點的住在草房裏,更好的住在蘆葦墻、磚墻的半瓦房裏(椽子上鋪蘆葦筐,椽子上鋪瓦),純磚房不多。建築結構可分為三類(三梁等)、五類、七類、九類。大多數房子都在南面,其次是東面。房子的布局是之字形、轉角、三翼、三入口、兩中心的形式。壹般有五室七室,中間有壹主室,俗稱“前室”,為同屋親戚所有;前傣正面相對兩側為廂房,與兩廂房相連,建有與前傣平行的前傣,形成四廂房;前臺中間是大廳,或者外門,兩邊是書房;如果往前走,建壹個廂房和壹個外廳,就成了裏外兩個墻門的“三進兩心”;廁所壹般建在房屋的東北角或西南角。農家多環房開溝種荊棘,稱為“房溝”。溝裏養魚,溝上造橋,溝旁種果樹、榆樹、柳樹,屋後種竹子,最外層圍楊樹。經過這樣的處理,壹個普通的農家樂就像被青山綠水環繞,味道獨特,地方特色濃厚。據史料記載,過去在崇明農村,“耕者自中田,圍以溝渠,植以竹木,成其本村。”“崇明民俗”展展出的民居模型是老崇明農村典型的四進三院式民居建築,也就是俗稱的“四堂屋溝”。

過去崇明公館的廳堂,壹般都是用各種老式家具擺設,主要有匾額、對聯、斜桌、方桌、太師椅、茶幾等。在“崇明民俗”展的“廳”景裏,有壹塊名為“怡情堂”的牌匾,是清末狀元張謇為崇明著名愛國人士蔡深福先生題寫的。

展覽中還有普通人家的廚房、臥室、書房。日常用具豐富多樣,既能讓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大飽眼福,增長見識,又能讓在農村長大的長輩想起過去的生活,甚至讓晚輩知道父母和爺爺奶奶過去的生活環境。其中,廚房裏陳列著傳統的兩眼七星竈、竈壁畫和煙囪。竈具有壺、蓋、湯罐、雕版、勺、鏟、井圈、水桶等井具,還有小方桌、裙、壓凳、餅模、茶蓋、桶、油燈等。臥室用格子木門裝飾,展示崇明傳統暖床,三腰老新娘衣櫃,還有衣櫃,鏡桌,官箱,衣架,梳妝盒,錢箱,方凳,燈,手爐,腳凳,臉盆,木架,洗手桶,馬桶,衛生紙桶,衛生紙桶,馬桶。書房內有畫案、椅子、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線裝書盒、筆筒、試驗盒、硯木盤、水壺、筆筒、鎮紙、仿古書架。

鐫刻著水鄉韻味的版畫

“黃皮墨版畫展覽室”設在龔雪崇明縣儀器門。1996黃皮墨先生從自己50多年創作的數百幅版畫中,精選出60幅,捐贈給崇明縣博物館。當年9月16日,在博物館舉辦“黃皮墨版畫捐贈儀式暨25次展覽”開幕式,表達對桑梓的熱愛,用實際行動支持家鄉的文化建設。2002年,“黃皮墨版畫畫廊”正式對外開放。

黃皮墨先生是我國著名版畫家,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版畫家。他是第壹個在中國舉辦水印木刻個展的畫家,也是第壹個在中國大陸舉辦的臺灣水印木刻個展和第壹個在日本舉辦的水印木刻個展的畫家。黃皮墨,1925,崇明人。曾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版畫家協會副會長、南京市文聯副主席、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40年代至50年代主要從事黑白木刻和油印木刻,60年代起專門從事水印木刻。

作為壹名優秀且多產的版畫家,黃皮墨先生的藝術之花深深植根於生活的土壤。大海、漁村和水鄉是他最初的生活搖籃,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現了這樣的主題。60年代,他走遍全國,在黃海之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經常深入工廠、農村生活,先後到福建、浙江、廣西、四川等地寫生、繪畫,開闊了視野,激發他創作出時代感強、生活氣息濃的名作。比如他60年代的《黃海之漁》、70年代的《悠悠歷史》、80年代的《春風》、《江南春水》等作品,都代表了他的水印木刻在創新發展上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融新機而造新的地步。

黃皮墨的版畫很抒情。無論是險峻挺拔的群山,還是波瀾壯闊的萬裏大海;無論是美麗的江南水鄉,還是沸騰的工地,畫家深沈的愛和內心都傾註其中。黃皮墨先生幾十年來壹直以壹顆火熱的童心表達對人民、對祖國、對時代的感情。他的作品情感飽滿,突破了時空的束縛,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欣賞畫家所描繪的優雅美麗的江南畫卷,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版畫不僅是在謳歌大自然的山川、人民的生活和祖國的建設,也是黃皮墨先生作為藝術家壹生追求真善美的真實寫照。

黃皮墨先生擅長將中國畫精神融入版畫本體。他在嚴格把握版畫結構的同時,大膽設色,摒棄線條,註重色塊的組合和色調之間的聯系,創造性地發揮版畫的色彩語言。所以他的作品妝容豐富,明艷清新,讓人看後心曠神怡。同時,畫家還巧妙地借鑒了西方繪畫中善於表現光、色、質的技法,充分吸收其豐富的養分,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充分運用幹濕、明暗、虛實的對比手法,使作品既有清新潤澤的寫意,又有版畫刀功的明快渾厚之美;既能刻畫人物特寫,又能駕馭生活場景的復雜構圖,用全新的版畫藝術語言表現生活,創造意境。所以他的作品氣勢大,容量廣,構圖新,結構重,刻工精細,有韻味,耐讀。

黃皮墨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春風》《江南春水》《太湖水村》,取材於江南水鄉的真實生活場景,畫面充滿了豐富的生活容量,但又不局限於復制某壹個場景。畫家運用時空轉換的方法,使自己對江南漁村生活的整體印象藝術再現。作品的開篇和結尾構圖新穎獨特,白墻黑瓦相映,虛實濃淡,寧靜而富有節奏,統壹的變化又充滿活力,以生命氣息的巨大張力撥動讀者的心弦,使人的心靈敞開而放松。此外,他對點、景、人、物的描寫也很講究。在這部作品中,畫面上有100多個姿態各異的人,微妙而耐人尋味。作品通過大尺度的場景、全景構圖、穩重的基調和現代的景物特征,充滿了鮮明的時代感,展現了他駕馭大尺度場景的高超技巧。

  • 上一篇:小班新年舞蹈教案
  • 下一篇:常見的圖像文件格式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