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東方之美和日本之美的基礎上的,這與他對東方和日本傳統的熱愛密切相關。他的審美基本上是傳統的哀、雅、玄。
川端文學中“哀物”的絢麗色彩,繼承了平安王朝以《源氏物語》為中心形成的哀物精神,其中往往包含著悲傷和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繼承了日本古典的“哀物”傳統,滲透著禪宗的影響。以“生-死-生”公式為中心的無常影響,重視美的意義上的神秘、無常、虛無等概念,構成了川端康成美學的又壹特色。
川端康成深受禪宗的影響。他認為吸收宗教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繼承的傳統。他始終將“輪回”視為“闡明宇宙奧秘的唯壹鑰匙,也是人類擁有的最美好的觀念之壹”。因此,在審美意識上,他非常重視禪宗的“玄”的思想,使“哀物”強化了冷艷的因素,更註重“心”的表達而非“物”,以尋求壹個寧靜內省的世界,保持壹種超然的精神境界。但這不是為了強化宗教色彩,而是壹種純粹的精神審美意識。他壹生都在漂泊,苦悶壓抑,逐漸形成了多愁善感、孤僻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和悲傷成為川端康成文學陰影的深層背景。
以雪國為例。雪國具有代表性。他將西方現代主義的壹些創作手法與日本固有的文學傳統相結合,在人物塑造和情節結構上都找到了壹條新路,為日本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裏要提到的是川端康成的寫作風格:他的作品給人強烈的真實感,超過了很多作家,甚至巴爾紮克,幾乎和列夫·托爾斯泰不相上下,而且他作品的人物除了主角之外並不壹定突出,所以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他作品的失敗之處。要知道,壹幅畫要有主題和背景,壹篇文章也要分主次。次要人物的存在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在這壹點上,川端處理得恰到好處,說明他對西方文學表達的精髓有著深刻的把握。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川端可以歸為“表現主義”作家,因為他強調小說要抒情,要抒情,要把感情融入詩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第壹,川端康成繼承了日本古典文學重視人物心理描寫的傳統,在細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雪國》中,他巧妙地運用了自由聯想這種獨特的心理描寫方法,把葉子的形象放在島村的腦海中,使島村在他的邏輯中強化和美化了葉子的形象,從而微妙地反映了島村自身的性格和品質。
其次,在結構上,借鑒西方“意識流”創作手法,突破時空的連貫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的創作需要為線索展開敘事。《雪國》基本上是按照事情的時間順序來寫的,有些部分通過島村的自由聯想來展開故事和情節,從而恰當地突破了事情的時間順序,在內容上形成了壹定的飛躍。這使得作品避免了直白、平淡的問題,從而使作品跌宕起伏。
再次,作品鮮明地體現了主張以純粹的個人感官感受為出發點,依靠直覺把握事物特征的“新感覺派”。比如《雪國》的結尾,描述了壹個在壹場蠶房大火中,葉子為救孩子獻出生命的愛情故事,憑直覺既悲傷又美好。在島村的眼裏,火充滿了詩意:地上的白雪、天空中燦爛的銀河、天地間飛舞的火花、從樓上飄下的樹葉的美體...在島村的心目中,也可以說,雖然葉子在作者的心目中還是活著的,但她的死只是“內心生活的變形和那種變化的過程”。從藝術效果上來看,這種描寫似乎讓樹葉不切實際的美最終在作者的直覺中完成了。
我建議妳去百度川端康成討論關於川端康成的文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