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685日,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德國埃森納赫誕生。雖然這是壹個小鎮,但它的居民熱愛音樂。
據說這座城市古老的城門上鐫刻著“音樂永遠照耀著我們的小鎮”幾個字。巴赫家族是壹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家族。對於年輕的巴赫來說,他有很大的音樂天賦,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是非常幸運的。但命運之神執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好靠大哥繼續撫養。
雖然家裏有很多音樂資料,但他專橫的哥哥就是不允許他看書學習,不管他怎麽懇求。小巴赫不得不趁著哥哥不在家,半夜酣睡的時候,在月光下抄下自己心愛的曲子,這壹抄就是半年,視力因此大受損傷。晚年,他在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到去世。
壹個只有10歲,失去父母的孩子,用這種方式向家人索取有價值的知識,是多麽悲哀和可敬!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卻無法打動哥哥——當發現哥哥的秘密後,李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巴赫的全部心血,還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毫無自省和憐憫之心。
巴赫15歲的時候,終於獨自離開了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以優美的歌喉和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演奏技巧,考入了龍伯蔑克裏斯教堂附屬唱詩班,同時進入上帝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收藏著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像壹塊巨大的海綿壹樣壹頭紮進其中,充分吸收和融合了歐洲各流派的藝術成果,拓寬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習鋼琴,他經常熬夜。每個假期,他都要步行幾十英裏去漢堡聽著名音樂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可以發現他曾請教過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卻從未得到過正式老師的長期指導。正因為如此,他就像壹只勤勞的蜜蜂,到處尋找、吸取營養,竭盡全力。後來有人問他的藝術是如何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的,他簡單而認真地回答:如果有人像我壹樣努力,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界。
18世紀上半葉,德國處於封建貴族分裂狀態。每個城堡都有壹個封臣,領土狹小的德國實際上被分割在352個獨立的小國中。大大小小的領主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和奢華,壹般都會成立戲班和宮室樂隊。為了生存,大多數民間藝人成為宮廷或教堂裏的樂師和奴隸(在當時的德國,樂師被當作和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壹樣的奴隸。),巴赫自然也就在劫難逃了。雖然他從壹個地方搬到另壹個地方,頻繁地更換工作場所,但他的母親無法擺脫她卑微的仆人身份。
德國偉大的劇作家、政治評論家萊辛曾說過:“天才生於非常艱苦的階層,即使不是生於極度貧困。上帝似乎在想象這個階層的天才比其他階層的多。確實如此。在巴赫的壹生中,貧窮和死亡像壹對可怕的幽靈緊緊跟隨。他不僅從未享受過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父母相繼去世,他開始感到郁郁寡歡。長大當了父親,把親生孩子的11送進了墳墓(結了兩次婚* * *生了20個孩子)。
巴赫在晚年做了兩次手術來治愈他的眼睛。結果他不僅沒能重見光明,反而毀了自己的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世。
與另壹位巴洛克音樂家亨德爾相比,他們有壹些相似之處,但巴赫的道路顯然是曲折的。他們出生僅相隔26天,出生地僅相隔150公裏。亨德勒因為父親反對他學音樂,偷偷躲在閣樓裏借著月光練琴,而巴赫因為大哥不肯給他音樂,只好借著月光悄悄臨摹。他們都成了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但晚年都失明了。
亨德爾善於社交,活躍,對周圍的世界興趣廣泛,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意大利獲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也聲名鵲起,備受尊敬。
相比之下,巴赫性格內向安靜,壹生為教會和宮廷服務,從不出國,出生時默默無聞,去世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樂評人保羅·蘭杜爾所說:“巴赫”不是為後代創作的,甚至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創作的。他的野心沒有超出他的城市甚至他的教堂的範圍。每周他只是為下壹個周日工作,準備壹首新作品或者修改壹首老調;演出結束後,他把它放回書櫃。他從未試圖出版它,甚至也沒有想過把它留給自己使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壹部構思和做法如此幼稚簡單的傑作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象,涵蓋了當時除歌劇以外的所有音樂領域(這壹點和亨德爾有很大不同,亨德爾的成功之路是從歌劇開始的)。雖然大部分作品散存已久,但仍有500余冊留存。
其中,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性情溫和的克拉維爾》、《賦格的藝術》、《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2首小鋼琴協奏曲》、《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及組曲》、《法語組曲》、《英語組曲》、《農民大合唱》、《咖啡大合唱》、《馬特烏斯交響曲》、《B小調彌撒曲》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最大的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向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亨德爾專註於主旋律音樂),而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由於他對人道主義的崇高信仰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充滿活力和人情味。
巴赫活著的時候,他的作品不被人們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認可。是偉大的莫紮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和無可挑剔所震驚。貝多芬第壹次看到巴赫的壹些作品時,不禁驚呼:“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德文巴赫,意思是‘溪流’),而是大海!”
今天,巴赫的音樂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其中許多作品早就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各大音樂比賽的參賽作品。巴赫被譽為“無與倫比的大師”,甚至被譽為“現代歐洲音樂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