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自然經濟時代,人就地吃飯,有山吃飯,有海靠海。人們的生產很簡單,生活也很簡單。商品經濟時代才有了物物交換,人與人的關系開始變得復雜,相互依賴。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更加高效。區域內的技術進步和有限的生產發展,以及資本追求利益的本性,擴大了這種依賴的範圍,不自覺地超越了國界。跨國經營不是壹勞永逸的,但它需要並且已經實際付出了代價。

中國學術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實質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人民日報,2000)。壹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在於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另壹種觀點將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歸結為三個方面:市場的範圍正在世界範圍內擴大;加快跨國公司在亞洲立足西方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擴張;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全球經濟循環中的交易成本降低。第三種意見強調,追求“世界主義”和“全球化”的趨勢是資本的內在本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壹個多世紀前提出並論述的。我們認為這三種觀點很好地解釋了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在此,我們想就兩點做壹些重點說明。

首先,追求經濟利益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區域經濟壹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從區域經濟壹體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種經濟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

二戰後,歐洲經濟非常脆弱,沒有美國的援助很難恢復。1947年馬歇爾援助計劃通過,但是馬歇爾計劃有壹個前提,就是美國的經濟援助必須面向整個歐洲,而不僅僅是壹個國家。為了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制定歐洲經濟復蘇計劃,醞釀建立歐洲自由貿易區。為了方便貿易,這個組織很快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其成員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從二戰結束到1949只有幾年的時間,歐美國家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結成了同盟,而蘇聯集團當時也在形成,從而在全球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冷戰時代隨之而來。從地理上來說,冷戰只是發生在前東德和西德之間。當時西德還不是壹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但經濟恢復得非常快。將西德納入西歐聯盟有利於西歐的安全和繁榮。1951年,在法國外長舒曼的倡議下,比利時、法國、西德、意大利、盧森堡、荷蘭簽署了《巴黎協定》,成立了歐洲煤鋼* * *體,對煤鋼實行價格、產量等統壹管理。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鋼鐵,誰也不能發動戰爭。英國出於自身利益沒有參與,但歐洲煤鋼* * *依然運行成功,這讓西歐六國喜出望外,以至於在隨後的幾年裏,數次拒絕了英國的加入申請。1957年,歐洲煤、鋼、鐵六國在意大利首都簽署《羅馬協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使歐洲作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參與國際事務。要實現這壹目標,需要歐洲的人才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建立壹個共同市場來審視歐洲事務,從而制定統壹的經濟政策,開發歐洲資源,全面提高歐洲人的生活質量。1965年,歐洲經濟、歐洲煤鋼、歐洲原子能三個組織合並為歐洲原子。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歐洲大陸的經濟蓬勃發展,歐洲共同體的作用日益明顯。1973年與英國達成協議,給予7年過渡期,之後成為正式成員國。壹旦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它的作用就變得顯而易見了。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政府積極推動歐洲單壹市場計劃的實施。80年代後,東歐局勢劇變,整個歐洲經濟不景氣,產業結構重組,失業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期,歐洲單壹法案產生,將建立單壹市場的時間表定為1992。單壹市場的目標是實現成本、服務、服務和商品的自由化。該單壹法案還包括環境、衛生、勞動保護、技術開發、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政策和法規。1993年,歐盟正式更名為歐盟。迄今為止,歐盟已經形成了非常獨特的組織性質,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政府間合作組織,也遠遠沒有形成壹個獨立的國家實體;從壹體化的角度來看,歐洲壹體化采取的是經濟新功能主義和政治聯邦制的混合模式。歐盟三大支柱中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經濟貨幣聯盟,是從超國家集權性很強的經濟* * *演變而來的,而另外兩大支柱,即對外防務政策和國內司法合作,則仍保持在相對松散的政府間合作框架內。

面對歐洲統壹市場和歐洲經濟圈形成後的巨大壓力,歐洲以外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只有兩種戰略選擇:壹是盡可能地進入統壹市場分享自己的經濟利益,二是組建自己的區域組織以獲取壹體化的利益。正是後壹種戰略選擇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範圍內的區域集團化熱潮。世界經濟格局逐漸形成歐美亞三大經濟圈,集團競爭正在補充或取代大國鬥爭,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壹。

歐洲統壹市場建設的順利進行,使美國決心加快組建自己的區域集團,作為抗衡歐洲統壹市場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加開始談判組建自由貿易區,1987+00年達成協議,1988+00年正式簽署美加自由貿易區協議。此後,美國將墨西哥納入其中,三國於1992 12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並於1994 1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使拉美國家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紛紛發展區域集團,加速壹體化進程。比如安第斯集團決定在原有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關稅,組成關稅同盟;南錐體在關稅等方面與市場達成了協議。與此同時,拉美國家也提出了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要求,這與美國的目標正好吻合。目前,美洲國家已經決定於2005年在整個西半球建立壹個自由貿易區。1994下半年以來,由於三國取消貿易壁壘,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分別增長了17%和9%。2000年,美國對墨西哥的出口達到700億美元,為國內市場增加了20萬個就業崗位。

為了適應歐共體壹體化的發展,歐共體與美國在1990年簽署了《歐共體與美國關系宣言》,形成了歐共體代表其所有成員國整體利益的新型關系。但隨著冷戰結束後歐美對蘇聯威脅的消失,歐盟越來越尋求與美國建立真正平等的夥伴關系。1995年,歐美正式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聯盟提上日程,65438+2月,簽署新的跨大西洋大綱,制定歐美行動計劃,旨在修補歐美。“新跨大西洋計劃”的簽署,使美歐擺脫了冷戰時期以安全和防務為主的傳統關系,開始進入全球政治、安全和經濟全方位合作關系,並特別強調雙邊經貿合作。《歐美行動計劃》涵蓋150多個議題,目的是將歐美的合作從磋商變為聯合行動。

美國廣泛參與亞太地區多邊合作進程,積極推動APEC發展,有著相似的戰略考慮和目標。自1989年APEC第壹屆部長級會議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18個亞太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這壹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這個組織雖然是壹個松散的、開放的、非制度性的經濟論壇,但卻受到了美國的高度重視。原因之壹是亞洲(主要是東亞)的經濟在過去20年裏迅速崛起,亞太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頓總統訪問日本和韓國時,提出了“太平洋是壹體”的主張。當年6月165438+10月,他積極安排亞太領導人在美國西雅圖舉行峰會。克林頓在會上提出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目的是將亞太經合組織從協商論壇發展成為區域性多邊貿易談判機構,促進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1994 11在印尼茂物舉行第二屆APEC峰會,簽署了2020年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協議,各成員國承諾2020年前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美國參加APEC的目的之壹是更多地參與亞太事務,影響和主導亞太地區,加強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話語權,以謀求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美國的意圖不僅是為了排擠歐洲,也是為了利用這個地區組織在世界貿易談判中與歐盟競爭。歐洲正式表示希望通過亞歐首腦會議的機制尋求與亞洲加強合作與對話,以應對APEC壹體化的發展以及美國對這壹進程的影響。

第二,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首先,貿易自由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縱觀世界經濟史,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是並行發展的,它們在相互變化。二戰後,全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形成了“冷戰”的局面,“冷戰”的主導國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國,也就是兩大陣營主導國保護的那些國家,兩大陣營之間幾乎沒有接觸。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深入,各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世界經濟市場化越來越明顯,全球性的合作與交流開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這種貿易自由化的趨勢進壹步加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各國實施的非關稅壁壘將被征稅,關稅水平將不斷降低。1997,發達國家平均關稅水平已降至3.8%,發展中國家平均關稅水平降至12.5%(南方日報,1999)。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在2005年降到10%以下(顏路,2001)。從商品類別來看,農產品、汽車等重要機械產品和化學品的關稅將大幅下降,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將在2005年降至零。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必須逐步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否則,遊離於世界經貿秩序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將難以獲得全球資源配置的好處。當然,分享他國自由貿易的好處,在國內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不可能的。因此,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世界市場更加統壹,全球經濟逐漸壹體化。

第二,技術進步和區位優勢下的國際分工使得產業內國際貿易占據了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國際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它與世界科技革命緊密相連,推動了國際貿易,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第壹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第三次技術革命產生了大量的新產品、新材料、新原材料,出現了大量的新興工業部門,推動了原有工業部門的發展。技術進步壹方面加速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另壹方面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把壹個產品的零部件交給不同國家的子公司生產組裝,擴大了國際生產專業化;同時,跨國公司將世界市場作為其投資產品銷售的目標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投資和銷售,這使得國際分工有了全新的內容。首先,先進國家的許多新產品處於類似的競爭水平,更多的產業內分工已經發展起來;其次,科技革命需要零部件生產甚至同壹產品的技術合作。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產業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在同壹產業的某壹環節獲得比較優勢,從而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因此,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使得國際貿易的內容更加豐富,國際資本流動更加活躍,經濟全球化的範圍更加廣泛。

第三,信息革命推動了世界貿易的信息化,為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註入了活力。貿易信息系統建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指電子商務、EDI(電子數據交換)和互聯網貿易的建立、實施和推廣。電子商務是實現貿易全球化的技術前提,而EDI則創造了壹種新的貿易模式,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商務單據的標準化、電子化自動處理和交換,使國際貿易能夠按照國際統壹的貿易程序進行溝通和處理。互聯網貿易突破了長期以來難以或完全無法從事貿易的服務業的時空限制,獲得了“可貿易性”的物質條件。1999,美國凈國民經濟價值5000億美元,僅網絡零售就占16億美元;許多著名的互聯網公司競相提供各種商業信息。如世界知名的雅虎互聯網公司,長期以13種語言在25個國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雷亞林,2003)。這種信息化的貿易體系使得全球貿易信息幾乎暢通無阻,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

  • 上一篇:山東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
  • 下一篇:五月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