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特點和背景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特點和背景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結束的意思是“開始”和“開始”,第五天可以稱為結束五。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為基,五月至五月為午,所以五月稱為午月,“五”與“午”相連,“五”也是陽數,所以在壹些地方,端午節也叫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吊菖蒲、艾草、艾蒿、熏白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辟邪。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自2008年以來,端午節壹直是國家法定假日。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端午節活動有:吃粽子、包粽子、吃鴨蛋、賽龍舟、描繪雄黃、插艾草、戴香囊、爬山、掛葫蘆、包粽子。

[編輯本段]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屈原

中國的端午節,本來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豐收的節日。因為長江流域至今有壹種“端午水”的說法,即端午節前後會有暴雨引發的洪水。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了防止端午節的洪水沖走秧苗,舉行了壹系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幸福,五谷豐登。另外,這個時候壹般是農耕的翻耕插秧季節,經常泡在水裏。喝黃酒可以有效去除風濕。相傳黃酒是神靈賜予的酒,這段時間逐漸形成了喝黃酒的習慣。這些都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國就有了端午節的說法。屈原投江自盡,使人們更加記住這壹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的記載和北周《荊楚紀年》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的絲綢粽子來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這個傳說在江浙壹帶廣為流傳。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並在五戰中入主楚國。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這個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節考試與端午節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到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那壹天,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邪日。相傳這壹天邪氣當道,五毒同時出竅。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把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人們也避開“端午”這個禁忌,稱之為“龍舟節”。

關於夏季至日,持此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和壹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趣談:(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中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在《夏季至日》中寫的。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瑞熊,號建湖夏,小顧,浙江紹興人,年輕時善作詩、詞、歌、賦,喜騎馬、擊劍,名木蘭、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編輯此段]端午節習俗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艾葉掛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艾葉、龍船花做成人形,稱為艾人。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我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吃粽子:荊楚的人們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祭祀屈原,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他們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黃酒:雄黃是壹種礦物質,含有三氧化二砷,與酒混合飲用。也就是用驅蟲解毒五毒的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頭部和額頭。耳朵,鼻子,手,腳和心臟。又灑墻問,以毒攻法。民間流傳的《白蛇傳》故事,就是用雄黃酒治好蛇的毒,現在白蛇原形畢露。這種學習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是貴州盛行的端午節習俗。男女老少去野外玩,穿新衣服。中午1點左右,路上、山上、樹上擠滿了人,捧著花花草草,其樂融融。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人們稱之為“百病遊”、“百病洗”。百病不出門遊,百病不洗的人,壹年四季都不會走運。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編輯本段]傳說中的鐘馗

鐘馗(右圖為動畫形象)

姓名:本哥

魔:據說他是中國古神中最醜的。而且總是和黑社會的邪靈來往。但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排斥他。每到元旦,人們都會掛上他的畫像,以此來驅鬼辟邪。這種習俗自唐朝以來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

[編輯此段]端午節前後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非常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有許多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慶祝這個節日。每個人都通過各種方法祈求平安和安全,以避免惡靈。

安徽省

安徽合肥:端午插艾草招財辟邪。

當端午節到來時,安徽省合肥市的市民按照傳統習俗,買了艾草插在門上,以吸引祝福和驅邪。在合肥淮河路的壹個菜市場,壹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準備回家做飯。她說,按照傳統,端午節要在門上掛艾草辟邪。合肥城隍廟市場路邊,家住郊區的王大爺推著三輪車賣艾草。他家的艾草是從附近山上采來的,幾根樹枝和其他草葉紮成整齊的壹捆來賣,四捆壹塊錢。艾草散發出壹種特殊的香味,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艾草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深羽狀,表面綠色,葉上有濃密的白毛,莖葉有特殊的香味。中國古代將艾草入藥,針灸的艾灸方法是將艾草放在穴位上,燒灼治療疾病。所以古人認為艾草可以招財避邪。在中國的壹本古書中記載:“雞不叫的時候,那些像人類壹樣采艾草的人取來,用艾灸收集,效果很好。就是愛彩化成人形掛在門上的日子,可以毒氣。”古代認為端午節過後,天氣開始變熱,蚊蟲滋生,容易發生傳染病。所以這壹天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等五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物。

安徽歙縣:端午節跳門捉鬼。

位於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不僅有吃粽子、掛艾草、舞龍舟等習俗,還有獨特的鐘馗舞捉鬼。鐘馗娃兒舉著“鐘金石巡行”、“肅靜”、“回避”的牌子,鐘馗持劍打傘,娃兒捧酒碗等民俗表演。

據了解,跳鐘馗是民間辟邪方式之壹。過去,歙縣的許多村莊在端午節表演鐘馗。鐘馗的遊覽僅限於自己的村子,還得走訪村長和街道的交匯處,以示驅魔的徹底。提前準備接鐘馗的人會放鞭炮給鐘馗打氣,以祈求驅邪。鞭炮聲中,塵土四起,氣氛凝重。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清代詩人的作品中,有端午節吟誦鐘馗的詩句。也許是因為這個時候天氣濕熱,人多生病,瘟疫容易傳播,所以請鐘馗來驅邪捉鬼。

河北省

端午期間避免打井水,往往節前預抽。據說是為了避免井毒。端午節,街頭小販也賣櫻桃桑葚。據說他們端午節吃櫻桃桑葚,壹年四季都不誤食蒼蠅。

山東和東北

端午節早起都要喝壹杯。據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孩子纏五色線,要穿到節後第壹場雨,才解開扔到雨裏。

山西

端午節,男女佩戴艾葉,稱之為“祛疾”,幼兒則在脖子上系壹百根繩子。據說這是“為屈原綁龍”。

江蘇省

端午節,無論貧富,都要買石斑魚(俗稱鱖魚)做菜。還有壹句俗話叫“當褲子,買黃魚”。南京端午節,家家用壹箱清水,加壹點雄黃,兩個鵝眼錢,壹個黃玉。全家人都用這種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據說可以保護他們壹年不患眼疾。

四川省

有“端午節出門”的習俗。四個人用兩根竹竿擡起鋪著紅地毯的寬大桌子。壹個騎著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簽編織而成。敲鑼打鼓,在街上遊行。古時候,川西有端午節“打字”的習俗。那壹天,成都人都買了李子,在城東南角上拋下拋,吸引了數萬名觀眾。

廣東

每年端午節前後,很多家長都有帶孩子去河邊泡“龍舟水”的習慣,以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快快長大。

中國臺灣省

端午節,家家戶戶也有打“午水”的習俗。午水是指端午節中午打井的水。據說中午用來泡茶、釀酒的水特別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諺語說:“中午洗洗眼睛(眼睛),妳就會像鳥兒壹樣明亮。”還說“中午喝壹口水,不如吃三年補藥。”

雲南省

那裏的人們慶祝端午節,吃花生、桃子和李子。但是這些食物的意義和南方人不壹樣。吃花生代表長壽,吃李子象征後代繁衍。有些人認為它可以防止中暑。

浙江省

吃慣了粽子,撞見煮熟的鴨蛋。

普遍的

提葫蘆:端午節提葫蘆是傳統習俗。小孩和大人都戴壹個葫蘆,辟邪驅邪。佩戴傳統文化中“福祿”的葫蘆,可以化幹戈為玉帛,提升幸福的氣場。

當然,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囊、賽龍舟更為常見,這些都是端午節非常流行的習俗。

[編輯此段]端午節昵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得最多,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節,端午,端陽,重陽節,重陽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嫦娥節,普傑節,端午節,玉蘭節,粽子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時節,元宵節。

端陽節,據《荊楚春秋》記載,叫端陽節,是因為仲夏爬山,太陽當空的時候是仲夏,它的第壹個下午是太陽下山時天氣好的壹天。

中秋節,中午,屬於十二個分支。在農歷中,五月是午月,五與五是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至於中天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太陽重於人,故稱“中天節”。

沐浴蘭花節,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在解糙米節,古人在端午節吃糙米時,有壹個比賽,比較每個人的葉子長短,長輩獲勝,所以也叫“解糙米節”。

女兒節,《萬雜記》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兒節是端午節,戴艾葉和五毒符。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所以端午節的習俗多為驅毒,如在門上掛菖蒲、艾葉等,所以端午節又叫“菖蒲節”。

[編輯本段]端午之爭

江陵端午節

韓國江陵端午申遺成功,似乎為中韓端午之爭畫上了句號,但中國是否會繼續申遺,以及背後傳統文化的保護,還遠未結束。

事實上,韓國江陵端午和中國的端午節是不壹樣的。韓國申遺成功後,中國的端午節還是可以申遺的。所以兩國對於韓國的申遺和“贏”的概念不存在爭議。

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為傳統文化活動註入了現代元素,成功實現了現代轉型,獲得了國際認可,對中國遺產保護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端午節

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已啟動“端午祭”申報世界非物質遺產程序。中國湖北省代表已向聯合國提交了該項目的申報表格。目前,“端午遺產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此次申報的遺產命名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裏習俗、黃石市“西塞神州會”、湖南省古羅市汨羅江沿岸端午節習俗、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端午節習俗四部分組成。申請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8年6月5日至10月,受文化部委托,中國湖北省代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格及相關材料。據悉,上述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於2006年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

2005年韓國端午節申辦成功,不會影響中國端午節的申辦。因為在韓國申報“端午節”的文字中,第壹句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流傳到韓國已經1500多年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神酒的釀造開始的。民俗活動有官奴假面戲、農樂比賽、鶴山奧德代歌謠、拔河、摔跤、蕩秋千、中國詩詞創作比賽、射箭、拋壺等。,多為公共娛樂活動;中國的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民間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還有小孩穿荷包、隨身帶五毒辟邪。韓國江陵端午祭有壹整套與中國端午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非物質遺產代表性作品”有“* * *享受”。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批準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前年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獲得批準。

端午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源於驅毒辟邪的季節性習俗,開展了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種艾葉、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等各種民俗活動。各地活動略有不同,特別是湖北省秭歸縣和黃石市。這也是湖北是“端午”申遺主體的原因。根據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壹個“非遺”項目。端午節於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去年中國唯壹的世界“遺產”項目。此前,中國的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端午節姓“屈”姓“吳”?

端午節姓“吳”還是“屈”?蘇州的“龍舟節”引發了對該節日起源的爭議。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以前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事實上,端午節最初是在江浙壹帶舉行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的醫生伍子胥。今年年初,據說是伍子胥起源地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這場大規模的公祭,再次將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向了風口浪尖。

著名文化學者、詞曲作者沈寶峰表示,“吳”“屈”姓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這已經深入人心,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顛覆這種知識難免會被批判。端午節作為壹種民俗,自產生以來的兩千多年裏,壹直作為壹種文化符號固定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因為與屈原的姻緣,人們習慣稱之為詩人節。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不僅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也是為了表達對他為中國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的向往。每逢端午節,中國人都會緬懷中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被聯合國認定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壹,並由此珍視他高尚的人格:不甘於世俗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懷——“我不能改變心意,追隨世俗,我將死於貧困”;深切同情人民的懷抱——“我長吸壹口氣來掩飾我的眼淚,哀悼人民生活的艱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蘇州端午節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在古遺址門外的百花洲廣場,蘇州將舉行端午節慶典和伍子胥祭祀儀式。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建的古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目前,公祭內容正在進壹步確定中。

蘇州市滄浪區委宣傳部壹位副主任說,“本次公祭除了宣讀祭祀儀式、表演歌舞、劃龍舟外,還將現場展示蘇州人民的端午節。今年是蘇州端午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項目的第壹年。我們想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它,讓端午節貼近世界文化遺產。”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書記載,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壹劍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人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看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聽了,大怒,下令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屍體扔到河裏。為了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自發形成了端午節的壹系列民俗活動。

去年7月,文化部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後,蘇州專家建議蘇州申報端午節,因為有確鑿的記載證明端午節起源於吳越,是人們為紀念蘇州城市建設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節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了名單。在全國1315申報項目中,已入選第壹批50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20多個申報項目中有16入選,包括端午節。在申報的名單上,“蘇州端午習俗”是蘇州單獨申請的。

端午節紀念了五個人。

然而,關於端午節起源的爭議從未停止過。著名學者聞壹多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春秋末期,以吳為中心,祭祀伍子胥的活動與原始習俗相結合。

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葛春元說,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節曾經紀念過五個人:東漢的曹沫,被後人銘記為孝女;廣西的陳林熱愛黎族人民,當地人民慶祝端午節來紀念他。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用劃龍舟的方式操練水兵。然後是屈原,他是聯合國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壹。因為幾千年來屈原如此著名,人們逐漸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蘇州應該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壹,伍子胥而不是屈原才是紀念端午節的第壹人。兩者相差200年左右”,葛春元說。葛教授認為,賽龍舟起源於紀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韓丹春在《曹娥碑》中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要迎浪,迎所謂“吳郡”。

不過,湖南省汨羅市也在爭取申報端午項目。市文化局副局長許偉明強調:“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蘇州,並不意味著申遺的幾率最大。屈原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容忽視的。作為第壹個世界文化名人,把這個民族節日獻給屈原,是歷史的選擇,得到了學者的強烈呼應,代表了人民的心聲。”

許偉明也是屈原廟的館長。據他介紹,根據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目前,屈原故裏(湖北省秭歸縣)的端午習俗、汨羅江沿岸(湖南省汨羅市)的端午習俗、蘇州(江蘇省蘇州市)的端午習俗都已進入此地。

專家:姓“武”“屈”不是關鍵。

文化學家沈寶峰說,“其實這次蘇州公祭應該是對國家端午節的壹個啟發和提醒,告訴中國人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祖先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葛春元教授指出,其實沒必要太在意端午節起源於哪裏。最重要的是如何繼承和發揚。只是希望禮儀能簡單壹點,公眾參與的範圍能大壹點。

蘇州端午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蘇州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曾表示,雖然該市申報的項目中有16個已列入推薦名單,但申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蘇州申報的項目中,還有與中秋節相關的中國情人節、虎丘曲輝等民俗項目。

對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肖方指出,無論姓“吳”還是姓“屈”,更多的“鯰魚效應”有助於更多人了解端午節。肖方教授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好東西,按照當地的風俗慶祝節日,對普通人來說是壹件有愛心的事情。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端午節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了解。

小方說:“蘇州和湖南爭著申請端午。這不是壹場簡單的比賽。它給參與城市的人們壹種自豪感。其背後的根本精神是中國民俗的“文化享受”。這是最重要的。”

[編輯此段]端午節美食習俗

  • 上一篇:
  • 下一篇:社區女神節創意活動策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