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市場經濟?大約100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101種以上的說法。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私有制經濟;有人說,市場經濟是價值經濟。還有自發經濟、競爭經濟、優勝劣汰經濟、信用經濟、法制經濟等等。
應該說,這些說法有壹定的道理。包括“私有制”壹詞。但這些說法就像“盲人摸象”,都只是觸及了壹部分,沒有整體的概括。
什麽是市場經濟?其實挺簡單的。市場經濟是按照等價原則進行交換的經濟。
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分工的普遍化為基礎的。我們說過,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市場經濟。為什麽?因為工業化和大規模機器生產可以創造社會壹般分工的物質基礎。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是不需要交換的。至多,壹個家庭中的夫婦交換產品。在農業文明時代,農村婦女每天晚上摸著鞋底都穿不起鞋養家糊口。有了機器生產,壹個工人壹天可以縫制100雙鞋。現在工藝改進了,不縫了,用膠水粘。壹個工人壹天可以粘合1000雙鞋。當然,他自己沒穿過那麽多鞋,也沒為家人或老板穿過。這是幹什麽用的?待售。就是交換。
分工不是市場經濟的唯壹基礎。分工導致的交換不僅僅是壹種銷售方式。計劃經濟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產品是“計劃分配”。不是真的賣。因為“壹個大男人兩個大男人”體制下的傳統理論認為大家都是壹家人,沒必要計算的那麽清楚。肉在鍋裏腐爛了。誰多誰少不都是“國民”嗎?還是“工人* * *與壹切”?改革之初,我們就開始嘗試打破“大鍋飯”。但當時所說的“大鍋飯”主要是指企業中“幹得好幹得差”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其實,原有體制下最大的“大鍋飯”不是平均主義分配,而是否定等價交換的市場交易原則。
市場經濟下的交換是“和兄弟算清賬”的交換。交易雙方必須關心多少,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都有在菜市場買菜,和賣菜的商販討價還價的經歷。蘿蔔白菜價格貴壹毛錢,商販利益多壹毛錢。如果價格便宜10美分,買方的消費者利益就會多10美分。沒有人的錢是白來的。
請註意,這種在交換中“妳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的行為很重要。可以說,這是市場經濟壹切規律的根本出發點。在所有的經濟學中,其實都有壹個不需要證明的假設前提。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大家都在趨利避害。
我們的改革實踐已經清楚地證明,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必須以個人利益為基礎。否認了個人利益,實際上也就否認了公共利益。中國農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實行的是“分工制”。理論上,誰工作誰就會導致大家分數的提高。這種“分工制”是不是把大家的利益聯系在了壹起?但實踐證明,這種否定個體利益的制度設計,導致了農民對“不勞而獲”的抵觸。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和反復的“無私”教育無濟於事。結果大家都受窮,誰的利益都沒有保障。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的第壹次改革是“分田到戶”,承認農民的個人利益。結果如何呢?那是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典期間,鄧小平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儀式。當時全國的農民都在唱《在希望的田野裏》。
我們不想卷入關於人是否自私的無意義的爭論。在我看來,這場辯論就像是“萬能的上帝能不能提出壹個連他自己都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樣的悖論命題。悖論本身就是壹門科學。研究悖論也是有意義的。正如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市場經濟的所有活動都充滿了悖論。比如“分散的所有權可以更有效地集中資源”。但這種“自私”的爭論,是用人性的哲學命題來解釋現實而生動的社會經濟生活。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簡單理解為向往理想社會的單純。這是典型的“玄學”。在論證方式上有壹種“歸錯法”。比如我們可以問,每個人都是要死的,那麽人不應該避免死亡而活下來嗎?
其實,十六大報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民政治上的先進與落後,不能以有無財產,財產多與少來區分。在我看來,可以從理論上把這句話解讀為:不能以壹個人是否有趨利避害的自私動機來區分他政治上的先進與落後。十六大報告說,關鍵要看人民的財產是怎麽來的。在我們的問題中,關鍵是要有趨利避害的規則。
眾所周知,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經濟學關註的是有限資源,或者說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資源和機會有限,當人們想要趨利避害的時候,競爭的問題就產生了。
供給不足,大家都想買,造成了需求端的競爭。當供給充足而需求不足時,賣方希望買方先購買自己的產品。由此,就有了來自供給側的競爭。供求之間的討價還價表現為供求之間的競爭。事實上,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無處不在。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不僅同行業的產品之間會有競爭,滿足相同需求的產品之間也會有競爭,比如出版社和電視臺之間的競爭;生產完全不同產品的企業之間也會有競爭。因為有可能兩個企業,兩個行業會使用同壹個資源。例如,石油既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產品。石油是有限的。技術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會導致競爭。
在過去幾年的改革過程中,大家已經熟悉了競爭的存在。但是對於比賽的評價恐怕還是有不同的看法。因為競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壹個問題,就是公平的問題。甚至有人把市場經濟下的競爭道德化,說承認人會“趨利避害”,已經頗有“抑善揚惡”的味道了,還鼓吹競爭。這不是鼓吹“弱肉強食”的邪惡理論嗎?
大家可能還記得,2001年春運前夕,國家計委就“旅客列車漲價”問題召開聽證會。
這個聽證會其實就是用價格競爭來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和公平的問題。在春運高峰的情況下,我們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嗎?也有。比如也可以用不漲價讓大家提前排隊的方法,誰買誰算。但在這種方法中,乘客通宵排隊的成本,“走後門”的成本和讓“票黃牛”掙錢的成本加在壹起,可以肯定地說,需求方付出的比火車票的價格還要多。更重要的是,作為需求方,乘客在價格上漲時支付的額外價格將直接有助於未來鐵路供給的增加,而乘客在“排隊”方案中支付的額外價格對鐵路供給的增加毫無幫助。再比如,我們也可以用計劃經濟下的配給方式。每個市民都會發放500公裏的鐵路購票憑證,大家互相調劑余缺。這個計劃聽起來夠公平嗎?但是社會能承擔,或者說有必要承擔這麽大的資源配置成本嗎?而且可以斷言,即使這個方案真的奏效,“購票證明”黑市也會馬上興盛起來。真正需要買票的乘客真的能少付錢嗎?
那我們就不需要照顧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了?不需要公平嗎?需要。這種公平也是可能的,應該通過價格杠桿來實現。那就是提高軟臥票的漲價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漲價幅度。後來實際漲價方案證明是正確的。
我們說軟臥票漲價更多,是不是不公平?不。這個提議在經濟學上是完全合理的。
經濟學中有兩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壹個叫“影子價格”,壹個叫“機會成本”。
先說“影子價格”。鐵道部對春運漲價給出的理由之壹是“影子價格”的存在。以火車票為例,粗略來說,票販子賣的價格就是春運搶票票價的影子價格。票販子都知道硬座票賺不了多少錢,加價也很有限。能掙錢的是臥鋪票。這是因為稀缺。這種稀缺性不僅表現在臥鋪票的缺乏,還表現在買臥鋪票的人購買力很強。影子價格是最能顯示資源稀缺性的價格。既然鐵道部提出了“影子價格”的理由,那妳就按照“影子價格”所表現出來的價格差異來。軟臥的“影子價格”最高,軟臥應該漲得更多。
先說“機會成本”。妳來聽課就得少做點生意。少做生意的損失就是聽課的機會成本。如果妳想讓人說聽這門課“有價值”,妳得讓人覺得聽這門課的收益大於妳的機會成本。
在春運高峰的情況下,鐵路的機會成本是多少?我們假設正常情況下,壹輛硬座車和壹輛軟座車的售票收入是1萬元。現在,由於春運的過度擁擠,更多的人擠在硬座上。假設是50%。票價不漲的話,硬座車已經能賺壹萬五了。不過軟座壹般不會人滿為患,收入還是壹萬。妳覺得鐵路應該考慮少掛壹個軟臥多掛壹個硬座,還是把軟臥價格提高50%?因為軟臥的機會成本增加了50%。只有漲價50%,軟臥的機會成本才能和硬座持平。這是公平的。
硬座在超員的情況下增加50%。也就是說,每位乘客享受的空間都被大大壓縮了。而軟臥會加價50%,因為沒有超員,旅客享受的空間也沒有縮水。那麽,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乘坐軟臥的旅客是否應該為擁有優質資源付出更多?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提高硬座價格,軟臥價格提高50%是不夠的,應該提高80%甚至100%,才是合理公平的。如果硬座漲價,軟臥應該更漲。
這就是市場經濟。這就是競爭。競爭的優勢是什麽?競爭有三個主要好處。壹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優勝劣汰。優勝劣汰不僅意味著將資源分配給更有效率的支配者,更重要的是不斷推動社會、市場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三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很多場合不用開很多會,沒完沒了地討論,誰出價最高就賣給誰。決策變得非常簡單。
市場經濟中制度和秩序的本質是社會協議。
我們知道,競爭必然會產生另壹個東西,那就是秩序。近年來,媒體經常討論的壹個關鍵話題是整頓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關於市場經濟秩序的討論,從壹個角度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普及,人們需要考慮和關註秩序。
有秩序就要有規則。沒有規則,就是亂七八糟。那不是競爭,是戰爭。戰爭沒有離開規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戰爭有兩個目的:壹是通過踐踏規則掠奪資源,二是通過強制手段重建規則。
規則和秩序都是制度安排。我們說過,制度安排是壹種社會協議。那什麽是市場經濟秩序?因此,市場經濟秩序是保證社會經濟系統平穩運行的社會協議。
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秩序,或者說各種社會協議,都是人們在成千上萬的交易和競爭中總結出來的。人們在市場交易的實踐中逐漸明白,建立秩序有利於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約束所有人,保護所有人。最初的秩序和規則可能是自發的。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交易範圍的不斷擴大,科技的不斷進步,自發的秩序和規則早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就有了專門的程序,由專門的社會管理部門制定和頒布,並在規則下有序進行。社會契約是市場經濟的秩序。把這個協議上升為法律、法規、交易規則、技術質量標準、道德標準,是壹個規則和制度。
人們經常說競爭的好壞,但壹般不說秩序和規則本身。沒有人會說我們不需要秩序或者規則。但是規則的識別就大不壹樣了。
根據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壹個規範的社會和壹個協議是壹樣的,或者說社會同行是規範,應該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違反規範的後果是什麽。常識可以理解為,壹個完善、順暢的交通秩序,必須包括“行人、車輛靠右行駛”、“非機動車不得在機動車道行駛”、“違章必受罰”三個組成部分。維護交通秩序的“硬件”設施,交通秩序的具體組織和維護者等。都是“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違反規範的後果是什麽”這三個基本約定的延伸。如果秩序混亂,這三個方面肯定有壹個漏洞。市場經濟秩序和維護這種秩序的規則也是如此。
現在人們在討論秩序和規則時,喜歡談論“公正”、“公開”、“公平”等原則。這三項確實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礎。但是什麽是公正和公平呢?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並不壹致。
在我國現實的市場環境中,經常會遇到壹些地方、行業和企業以各種形式搞壟斷價格和地區封鎖。壟斷價格肯定是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但是搞壟斷價格的人也有充分的理由。原因是什麽?為了保證國家稅收,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這聽起來很合理。妳的消費者只是壹個私人。為了國家,為了公眾,為了國有資產的利益,吃苦不是應該的嗎?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
市場經濟有壹個基本規律,叫做等價交換。只有在供求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權力上的不平等,都會扭曲平等交換的原則,導致市場經濟關系的紊亂。從理論上講,市場交易規則不可能存在超經濟強制。
我們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基本關系是兩個完全平等的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不應該有壹方的利益優先於另壹方的特權。認為企業、供應商、政府是公共利益;消費者是私人和私人利益,認為公共利益不能受到損害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就改變了不同的經濟關系,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變成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供求經濟關系,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過程中,不存在公私關系。消費者無論面對國有、集體、個體還是外資企業,都是等價交換過程,都應該遵循等價交換原則。消費者沒有義務為任何企業的所有者利益負責,也沒有義務為政府加稅負責。
把生產和消費區分為“公”和“私”的概念,其實是消費領域“公”和“私”的歸屬關系之爭的延續。為什麽中國市場經濟秩序混亂?這種錯誤觀念的存在以及在這種錯誤觀念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市場規則是重要原因之壹。這就提出了壹個很嚴肅的命題,中國的消費理論和政策也要失序,而且是從深層次的失序。
需要強調的是,消費者在合法消費過程中,用自己的合法收入進行消費,以換取消費資料,是壹種正常合理的經濟行為。消費者在這種經濟行為中根本沒有利用公共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與消費之間,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系,與“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無關。而且,在當前的改革進程中,我們要推動的恰恰是消費的“私有化”進程。比如公車改革,住房貨幣化改革,消費後貨幣化改革。可以也應該理直氣壯地說,這種“私有化”代表著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歷史進步的方向。
不要以為維護消費者利益是小事。消費者的概念就是市場經濟的概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有“消費者”這個概念嗎?不是,那時候只有勞動者、創造者、貢獻者的概念。人們認為消費是惡的,生產和貢獻是善的。對社會索取盡可能少,貢獻盡可能多,這是必要的,也是高尚的。市場經濟不是這樣的。哪裏有生產,哪裏就有消費,消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社會發展到今天,消費不再是生產發展過程中的附屬環節,而是關鍵的、首要的環節。只有創造需求,才有生產發展的空間;如果不能創造需求,生產就會停滯和萎縮,經濟就不會增長。隨著改革的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已成為當前改革進程中社會經濟關系調整中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問題。
為什麽這麽說?大家想想,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什麽?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供大於求的失衡。這幾年我們花了那麽多政策價格啟動內需。過去幾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目前這壹余額已經達到10萬億元。這說明人的消費的物質基礎是存在的,普通人是有這個消費能力的。人為什麽不消費?原因之壹是市場秩序不利於消費者,市場規則沒有有效保護消費者。當人們意識到他們的消費行為時,他們的利益總是受到侵犯。妳認為他會願意打開錢包嗎?我們的消費者是理性和聰明的。他們不會因為市場規則的偏差而放棄自己的權益,選擇那些劣質高價的產品。我們可以說,善待和尊重消費者,維護消費者利益,就是擴大內需,這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具體形式之壹,也是迎接加入世貿組織挑戰的最重要舉措。
市場秩序和市場規則不是哪個國家隨心所欲決定的。隨著分工和交換的擴大,這種社會協議的範圍也在擴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本質上是壹種世界公認的規則和秩序。WTO的核心議題是基於“公平貿易、自由競爭”的壹系列協議,即大家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政府不能或者只能設置盡可能少的障礙。我們必須遵守這些規則。否則,我們無法加入國際競爭,與外界形成穩定的分工。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行業、企業與國外競爭者將處於面對面的競爭格局,面臨質量、價格、服務、可持續發展、維護消費者權益等諸多因素。入世後,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僅是企業規模、技術、資本實力、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交易規則的挑戰。比如維護消費者權益,就要按照國際標準說話,而不是“中國國情”的傳統思維。我們出口產品的質量必須達到國際公認的標準或進口國規定的標準,否則就會遭到抵制。
目前中國水果產量世界第壹,在品種和成本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遇到了壹個新問題,就是“農藥殘留”問題。農藥殘留在水果的表皮和深層,洗不掉。妳甚至不能去掉果汁。這個“農藥殘留”標準不是我們制定的,而是有國際標準的。這壹標準不僅是市場規則,也是貿易保護和國際競爭的新工具,被稱為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環境壁壘和消費者保護壁壘。
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在國內市場,也要遵守國際“遊戲”規則。例如,如果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標準低於國際標準,那麽消費者就會購買外國企業的產品。中國企業不可能贏得國內市場的競爭。很多人擔心中國的企業能否承受國際標準。為什麽不能忍?為什麽只有中國的消費者可以承受更低標準的權益保護,而企業卻不能承受更高標準的國際競爭?壹方面不是要不要承受的問題。這個* * *壹樣的“遊戲”規則是無法避免的。另壹方面,沒有什麽比危機更能促進進化、進步和群體素質。到那時,我相信中國的企業只會做得更好,不會更差。
要建立規範的秩序,就要解決“不遵守秩序怎麽辦”的問題。必須有法律。法律致力於“什麽是不能做的”。為什麽有人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因為離開了法制,市場經濟的秩序和規則就難以移動。
前期,中國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局面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在給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中有壹個分析。認為根本原因是“有法不依”、“有法不依”,有法不依是導致亂象的主要原因;在“內部”和“外部”因素中,政府和執法機構的腐敗以及“貓鼠勾結”等內部因素是主要原因;在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兩個方面,依靠行政力量的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的無序狀態歸結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制度“真空”。這種說法有壹定道理,但只是說明了表面原因。雖然中國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還不完善,但有法律禁止和懲罰故意危害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全的行為。壹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毒大米”和“豆腐渣工程”出現的原因不是有法可依,而是無法可依。關鍵是為什麽沒有法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秩序普遍混亂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社會上的某些人唯利是圖或者法制道德低下。任何制度背景下,總有人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鋌而走險或者缺乏遵守* * *對等守則的意識。所有的經濟理論都有壹個相同的假設,那就是人總是趨利避害的。無論社會有什麽樣的公共約定,如果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當人們發現破壞制度總能獲得比遵守制度更大的收益時,那麽這個社會的經濟秩序肯定會趨於混亂。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地從服從制度變成破壞制度。比如制售假貨可以騙錢不受懲罰,或者違規成本遠低於違規收益的時候。這從常識上可以理解。為什麽會出現普遍的“違法”?因為維護系統本身的人或機構也在從破壞系統中獲取“利益”。可以斷言,在長期違法違規行為屢見不鮮的地方,必然存在執法者與違法者的勾結,必然存在執法者從違法行為的存在中獲益。
本期《什麽是市場經濟》將談到第三個問題:開發信貸資源的制度基礎是財富所有權的多元化。
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遇到壹個問題。“壹手給錢,壹手給貨”的交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有時候需要先交錢再交貨,有時候需要先交貨再收錢。交換的過程在時間上是分開的。不僅如此,人們還看到,做生意有時候錢不夠,可以向親戚朋友借。在進壹步的發展中發現,這種“借用”也可以由專門的社會中介作為業務來承接。所以有壹家銀行。結果,我們今天所說的信用經濟就發展起來了。後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創造了更多的信用工具和信用方式。例如,人們已經對債券市場有了壹定的了解。企業發債,投資者買公司債。在這種借貸關系中,雙方誰都不認識。那為什麽債權人可以讓債務人用自己的錢?因為這裏面涉及到信用。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信用也是壹種資源。利用信用資源可以放大資源的實際規模,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調動更多的閑置資源投入經濟活動。
在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中,信貸資源的運用並不是壹件新鮮事。我們的改革開放始終伴隨著信貸資源的利用、優化配置和擴張。上海寶鋼從壹開始就借錢建。債務融資在中國並不是新事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與債權債務關系的發展密切相關。借錢就是利用信貸資源。但當時主要是利用政府和金融的信貸資源。從那以後,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利用信貸資源,而且擴大了這種信貸資源的範圍和範圍。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有過以發行國債為基本內容之壹的“積極財政政策”。這壹歷史過程表明,信貸資源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大家都很熟悉國債這種信用形式的投資品種。當初發行國庫券的時候,都是對各單位進行考核。不買他們就不行。它將從妳的工資中扣除。現在有壹個購買國庫券的隊列。由於國債具有低風險、高收益、流動性好的特點,這種信用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