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

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與弟子的關系堪稱典範。他熱愛學生,能言善辯,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學生們尊敬和欽佩他,彼此親近。戰國時荀況用“青,取之於藍;比藍色更藍;冰,水為之,但比水更冷”,意思是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越老師。"唐代韓愈說,"師為師,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他還說:“弟子不必次於老師,老師也不必優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短,老師有什麽。"

上述傳統只是少數教育家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壹個側面。封建社會的師生主導關系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比如《尚書》記載的“溥佐教刑”和薛稷的“夏初二事,收其威”就表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體罰。老師被列入“天、地、君、父母、老師”的序列,學生只能畢恭畢敬地服從,不能過問。西歐中世紀,學生必須絕對服從老師,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反就會被老師處罰。這種人身依附,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制學生身心發展,是封建社會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征。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學派強調教師的權威及其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權在於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中心”。從70年代開始,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有人主張恢復對學生的體罰。

蘇聯十月革命後,壹度受到資產階級兒童科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來,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著政治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尊師愛生的革命同誌式關系。在對敵鬥爭中,師生團結密切,教育形式生動活潑。1.遵循理解的原則。小學生年齡小,在理解和處理問題上和老師有很大的不同。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修養,陶冶情操。在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和愛護學生,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

有些師生關系的裂痕,往往是因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有壹次,壹個老師發現壹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壹個同學抄他的作業,於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害了那個同學。被批評的學生不服氣。下課後,他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他抄作業不好,但他說看我怎麽做。”我覺得給他看沒有錯。“聽了學生的話,老師意識到他對調查了解不夠,在沒有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批評他是錯誤的。我誠懇地批評了自己,及時解決了矛盾。學生認為學生“參考”作業“沒什麽”,老師卻把這樣的事情當回事,這就是理解上的差異。其實學生真的不會做作業。看到別人怎麽做,再去思考,也不是壹件壞事。學生的學習欲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對於無腦、完全抄襲別人作業的學生,要適當批評,絕不能放任。這樣的事情,如果師生互相理解,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麽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並沒有深刻的理解,有時可能會有些偏激。比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當成找茬;老師態度稍微嚴厲壹點就被認為不尊重,不民主等等。孩子在某些問題上有壹些偏激的想法很正常,因為畢竟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尤其是班主任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麽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老師的責任,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評論和幫助與惡意的訓斥和指責。老師批評時,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體現;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老師能耐心傾聽並給予積極回應,也是民主的體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糾正,從而獲得學生的理解,實現心與心的交流,交融感情。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不管學生不懂什麽,如果妳強迫他去做,永遠不會有好結果。

2.堅持尊重的原則。尊重學生不容易。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麽尊重就是這種關系的核心。壹位教育家在討論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如果老師不尊重和關愛學生,就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問卷中表示,他們喜歡並欽佩尊重學生的老師。壹個學生在“友好郵箱”裏寫道:“老師,您講課的時候我在下面小聲說了。妳不僅沒有批評我,還讓學生聽我的意見,讓我很感動。我覺得妳做得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壹體,利益和目標壹致,沒有理由不尊重對方。有些學生對老師不禮貌的原因往往是老師造成的。受舊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重視學生的思想感情,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行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導致學生極度不滿並表現出抵觸情緒,甚至在背後議論老師,給老師起外號。另壹方面,老師抱怨學生素質差,戴著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為惡性循環,導致老師無法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無法好好學習,雙方利益受到嚴重影響。應該明確,尊重應該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註意從小事做起,盡量減少錯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的細心呵護。作為老師,要胸懷寬廣,善於用尊重的行為去影響學生。教師要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采取寬容的態度,適當引導,以免激化矛盾。

教師對少數優秀學生的偏愛是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另壹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很受青睞,但大多數都被冷落了。這樣做,老師只尊重了少數“好學生”,讓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失落感。這些學生不僅會對少數“好學生”感到厭煩,還會對老師不滿。老師對少數“好學生”的偏愛,意味著對大多數學生的不尊重。老師和學生不是親密的朋友,無論哪個學生有優點,老師都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為所有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尊重每個學生。

總之,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則是保證。老師有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也會愛老師;師生關系協調了,才有情感的健全,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狀態。有時候壹個老師平常的壹句話,壹個動作,都會引起學生內心的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上面討論的幾個方面。今後要繼續實踐總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 上一篇:如何全面評價下壹代防火墻
  • 下一篇:情感廣告與特別活動相結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