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具有獨立意義的繪畫,我們現在能看到最早的實物,分別是1949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作人帛畫》和1973長沙彈藥庫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作人帛畫》。這兩幅帛畫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謂中國卷軸畫的鼻祖。
《龍鳳人物帛畫》以線條描繪為主,簡潔明快,人物嘴唇上有紅點。雖然線條表現出早期繪畫的稚氣,但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風格——線條造型,它形成於戰國時期,在用筆和著色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但這幅畫對人物面部的描寫比較粗糙,帶有壹定的裝飾意味,表現出早期繪畫的稚氣。
人物龍的帛畫比之前的畫略晚,大概是戰國中晚期之交。它的主題比前者更明確,藝術表現手法大大提高,人物刻畫生動,線條均勻生硬,飛翔流暢,比前者更豐富更有節奏感。上色也很復雜。單線畫完之後,平面畫和渲染壹起用,有些地方還加了金粉和白粉。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用這種畫法繪制的作品。可以說,中國的工筆重彩繪畫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繪畫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存於世的絲綢畫
楚帛書圖像
1942湖南長沙出土,周圍繪有12造像,四角各繪壹株,用墨線勾勒,以青、棕、朱、白、黑五種顏色繪成,中間有壹大段墨跡。內容是天象與人類災難的關系,四季與晝夜形成的神話。
人民龍鳳
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出土的1949,描繪了壹個身著長袖袍的女子側身站在左側,雙手合十,袍裙拖地。壹只頭上長著脖子和喙的鳳凰,展開翅膀起飛;此外,亦龍翹起雙腳,扭動身體,向上升騰,以引魂上天為主題。即馮逵美人(戰國晚期)的《馮逵美人》帛畫,畫的是壹個美女雙手伸開合攏。在她頭部的左前方,還有壹幅鳳凰與真才實學搏鬥的畫面。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總結起來就是畫中的鳳凰和隗(1),這無疑是壹場鬥爭。(2)是善良的靈戰勝了邪惡的靈,是生命戰勝了死亡,是和平戰勝了災難,是對生命與和平的勝利的謳歌。(3)畫的意義是壹個善良的女人,在幻想中祈禱,通過鬥爭獲得勝利。(4)繪畫的構思巧妙地將幻想與現實交織在壹起,表現了戰國時代的精神。夔形特征不再像商周時期那樣令人肅然起敬,顯示了人們對它的輕視。
人物之龍
1973年長沙彈藥庫戰國楚墓出土。它描繪了壹個人斜靠在左邊,騎著壹只韁繩的龍舟。此人頭戴高冠,身穿長袍,手持長劍,姿態雄壯。船上有頂篷,船下有魚在遊動,船尾站著壹只鶴。線條優雅,動感十足。畫的略暈,手法提升。主題是引領靈魂上天堂。
帛畫《人物之龍》中間有壹個大胡子男子,側立著,牽著韁繩,駕著壹條龍。龍頭高,龍尾上翹,龍身扁平,略似舟。龍的尾巴上站著壹只鶴,圓眼睛,長啄,昂著頭。頭頂是壹個罩子,三條飄帶隨風飄動。圖左下角是鯉魚。所有物體從左到右同向運動,顯示出雄偉的姿態。人物形象與屈原詩中“高之驕,裴之離土”的描寫可以相互印證。畫法以流暢的單線勾勒為主,輔以平畫和渲染的色彩,整幅畫偶有金、白、粉的點綴。國畫的畫法以線條為主,源遠流長,根深蒂固。
馬王堆漢墓帛畫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1972 ~ 1974。有五張* * *畫,其中壹張是T型的。帛畫分為三部分,分別描繪了天上、地上和地下的不同場景。主題依然是引領靈魂上天堂。內容豐富,構圖復雜,不亂不塞。線條流暢,色彩豐富,是漢代繪畫的傑作。另壹幅絲綢畫在大小、形狀和內容上與這幅幾乎壹樣。第三幅帛畫長94厘米,寬94厘米,描繪了壹幅盛大的車馬禮儀場面。畫中有200多人,100多匹馬。第四張圖片已經破損嚴重,很難看清全貌。第五幅絹畫描繪了40多人在做各種健身運動,如彎腰、拉伸、跳躍和旋轉,姿勢各異,形象生動,命名為“導遊圖”。
金雀山漢墓繪畫
1976出土於山東臨沂金雀山。自下而上畫了八組景物,分別代表天上、地上、地下的場景。主題是引魂上天,但更註重刻畫墓主人生前的生活,部分畫面充滿生活情趣。
絲綢畫簡介
帛畫是指我國傳統帛畫出現之前,用白色絲綢制作的畫。它不同於絲綢畫或其他布藝畫,采用100%桑蠶絲,不打漿、不打礬、不撐色,以工筆畫的技法繪制而成。帛畫的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豐富明亮,如馬王堆壹號漢墓帛畫;用墨汁和白粉都畫也有用,如人物、龍鳳、帛等。描繪了天象、神靈、圖騰、人物,以此來表達廣闊天國中的神人所在的神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