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吉祥時刻!隴東、平涼的人,從小都聽過或唱過“問我祖宗在哪裏”。山西洪洞的國槐。祖籍叫什麽?民歌《大槐樹下的老沃沃》。好像我們平涼人都是山西洪洞縣人,根在大槐樹下。“半瓶”不是民俗學家,無法考證這些說法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但有壹點,根據代代相傳的口口相傳,我們大體可以肯定這個傳說不是杜撰的,而是有壹定可信度的。平涼人,包括西北的壹些人,走路叫“背著手”,上廁所叫“解手”。對此,壹些平涼歷史和民俗學研究者認為,要想知道民歌的起源和“背手”“手手”,就必須翻舊賬。他說這首民謠和明朝的大移民有關。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有的去了河南、湖北,有的遷到陜西、甘肅、寧夏,包括平涼。今天,在平涼的壹些地方,上廁所被稱為“解手”,這其實是山西移民來到平涼艱難歷程的佐證。據說當時為了防止移民逃跑,他們都被綁在背後,用壹根長繩連接起來。如果要小便,必須向官兵報告,解開手中的繩子,於是有了“解手”二字。而移民反綁的動作也演變成了西北人手拉手往回走的習慣。而山西省洪洞縣的大槐樹下,只有壹些平涼人。因為這些人來平涼較早,文化習俗根深蒂固,對後來的移民影響很大。很多非山西洪洞縣的平涼人,在這首民歌和民間傳說的影響下,開始逐漸接受和認同自己的根也在大槐樹下的說法。據當地民俗學家介紹,平涼作為古代重要的邊疆,戰亂不斷,人口經常流動。最早的原住民多為少數民族,如涇川的彜族、靈臺的羌族、莊浪的土著,以及曾經並入平涼的北方氐、西戎、鮮卑、突厥、回鶻(也稱回鶻)。他們雖曾在平涼占有個別地盤,但在長期的戰爭、生產、生活中,逐漸與其他民族或漢族吸收融合,成為“老平涼人”的壹部分。但這些人並不是現在平涼人的主流。歷代的大移民,從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來到平涼戍邊的士卒,都是“老平涼人”的壹部分。其中明代的大規模移民規模最大,平涼及其周邊地區湧入的人口最多,山西移民是這些移民中的主流。這也有後來不管“老根”是不是山西洪洞縣人,都說是大槐樹下來的人的原因。1989期間,“半瓶”在山西省洪洞縣工作時,曾聽當地人說起過壹棵大槐樹的故事。大槐樹位於洪洞縣西北的賈村,這裏建了壹個“大槐樹公園”。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人來這裏尋根問祖。至於平涼人有沒有下過大槐樹,就不得而知了。說到平涼人的根,我們不能不說平涼歷史上最突出的壹群人——王。當初這些俘虜來平涼享受封地的時候,還從江南帶來了大量的仆從、官員、侍衛、巫醫、歌手,這些人就成了另壹種移民。這些文化素養較高的移民進入平涼後,不僅將他們的衣食住行、語言文字、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帶入平涼,也在壹定程度上間接影響了平涼原有的人文氛圍,為今天當地的文化瘋狂埋下了伏筆。當然,在平涼人中,回族作為主流人口,僅次於漢族。其中少數與“大槐樹”有關,但只是民族融合後的“朦朧記憶”。據考證,平涼部分回民為元代西域信仰伊斯蘭教的士兵後裔,因多歸入“西域親軍”、“回民軍”、“探馬紅軍”而被稱為回民。元朝建立後,回民兵屬於地方民,“和編民等。”,即他們被登記歸化,成為新的外來移民——回民戶。所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現在的崆峒區和華亭縣的壹部分回民在平涼定居下來。要說“老根”,今天崆峒區南北塬的回民,應該大多是清朝同治回民起義後,從陜西來到平涼的。時至今日,壹些回族村落仍使用“故鄉”的名稱。平涼市新民路、南臺、上四臺、星河莊等地的回民,大多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河南等地來的。當然,“半瓶”的水平是有限的。至於平涼人的根在哪裏,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史料或者傳說來記錄壹點,不壹定準確。妳可以把它當做壹個隨意的傳記。其實話說回來,這對於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並不是很重要。大家不分籍貫,不分民族,喝壹樣的水,吃壹樣的飯,說壹樣的話,所以我們是平涼人。根在這裏,心在這裏,情在這裏,這裏是我們的家。
上一篇:國畫風格插畫-什麽樣的畫為之插畫?插畫分哪幾種類型?下一篇:籃球中的“前鋒、中鋒、後衛”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