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平定縣政府的歷史沿革

平定縣政府的歷史沿革

平定縣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此居住。

古代天下分九州,平定冀州。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其弟虞書為唐朝,定都為唐朝的東部疆域。後來,的兒子視之心為晉,並把它作為晉的東大門。公元前498年,晉國重臣趙簡子在縣城西北的平潭建城,這是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平定城。公元前377年,漢、趙、魏三族分入晉,定居成為趙國的領地。公元前221年,秦國兼並六國,統壹中國,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平定太原郡。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設上愛郡,設在張莊鎮新城村,是平定最早的縣城。東漢時,上愛郡劃入冀州常山州,並州樂平郡劃入三國。

公元386年,北魏統壹北方,改稱上愛郡石愛郡。安陸角(今鑾流村)村民所建鑿的北魏開和殿摩崖石刻像,是縣城現存最早的石刻,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隋末,為反對暴政,石愛民王君廓組織千余農民起義,屢建奇功。唐朝初年,據說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曾帶兵去過娘子關。公元749年,石隘縣改名為楊光縣,行署設在楊光村(今昔陽縣)。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楊光先後隸屬於侯亮、後唐和北漢。

北宋初年,宋軍攻陷北漢,首先攻陷楊光。979年,楊光縣改為平定縣,並遷至今天的商城,創造了壹個以小城鎮為主的大城市。

北宋時期,宋徽宗信仰佛教和道教。平定城內寺廟建築雄偉壯觀,南營天寧寺雙塔在空中對峙。玉清宮,廟坡下的神奇之夜,規模宏大。這些建築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後人繼續治理嘉禾,改善街巷。晉代,河上石橋飛架,兩岸綠樹成蔭,城上下重。晉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盛贊平定山城風光;

壹溝流水跨幾橋,岸上人植柳。來年春風將會有成千上萬棵樹,綠色的煙霧和雨水將會使城市變暗。

清代趙秉文任平定刺史時,在城南修建湧泉閣和九曲劉備池。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2),平定由縣升為州,轄平定、樂平兩縣,仍屬太原郡。

元代,位於縣城西南八裏的關山建有資福寺,建有古書院,中書左丞陸思成等人在書院讀書。元末的戰爭把這座城市夷為平地。明朝初年,上城重修國務院,新建耿弇樓,後改為天衢閣,常稱陽春樓。下城中部新建的秀雪宮,著名的聖廟,廟內的大成殿依然存在。明朝萬歷年間,《平定縣誌》是最早全面記載平定史跡的官方誌書,收集了大量文獻史料。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平定府升為直隸府,下轄盂縣、樂平、壽陽。

民國初年,州改縣治,縣政府仍設在上城。此後,隨著鄭泰鐵路的開通和廖平公路的修建,以陽泉站為中心的商業網點逐漸增多,陽泉形成了集鎮的雛形。1937 10月,日軍侵略平定,大好河山慘遭蹂躪。鐵路和公路沿線駐紮著重兵。為了抵抗日軍,中國* * *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根據地,綏靖開始分為三部分。以鄭泰鐵路為界,路以北成立平定(路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路南以廖平公路為界,建立了平東、平西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東、平西兩縣合並為平定(路南)縣。1947年5月2日,平定縣全境解放。1948年8月,路南縣、路北縣政府合並,組成平定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次區。1958年8月,平定縣撤銷,劃入陽泉市,稱為郊區。4月1961恢復平定縣建制,屬晉中地區。1983年9月,平定縣改為陽泉市。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帶領人民革故鼎新,建設家園。1970縣城主要街道鋪上了瀝青路面,沿街的老建築逐漸被新建築取代。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縣城全面建設全面鋪開,街巷硬化,城南河、夾河改造。縣城外環線開通1987。1996外環線改擴建後,命名為平定路。太石公路縣城段正式改造成壹條主街,命名為東街。如今,沿街高樓拔地而起。

在黨的英明領導下,進取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上,古州兒女必將譜寫更加壯麗的歷史篇章。

  • 上一篇:帶裙子的厚牛皮
  • 下一篇:廣西旅遊必買特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