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和海原活動斷裂帶引起了中外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地震造成的地表變形遺跡,如斷裂、滑坡、地裂縫和隆起的窪地,經過幾十年的變遷,仍然完好無損。此外,在六盤山至賀蘭山壹帶還發現了古地震事件和構造活動的遺跡。科學家認為,寧夏不僅是獨特的歷史地震遺跡博物館,也是研究地震活動斷層的活教材。從1981到現在,先後有來自日本、美國、前蘇聯、加拿大、泰國的30多位外國專家10多批來寧夏從事地震調查研究工作。更有國內專家。中國海原再次成為世界地學關註和開展地震研究的“風水寶地”,也成為世界了解寧夏的“窗口”!
直到海原地震發生5個月後,內務部、教育部、農商部才聯合派出謝、翁等6人,對前方災區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實地考察。這次調查形成的報告在中國地震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謝、翁等人除了對震情作了詳細的描述外,還就防震減災問題發表了許多意見。中國第壹位地質學博士、後來的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翁在為陳調查甘肅地震的請願書中說,地震的烈度在全世界都是恒定的,但這次海原地震死亡人數在各國都是罕見的。在國外的地震中,受傷的人居多,死亡的人很少。在海原地震中,有許多人死亡,但受傷的人數和幸存者是罕見的。分析原因,他認為與這裏很多人住在黃土坡的窯洞裏有關,即使有房子,也多是泥樓。
翁提出的改良措施包括“勸民建築時,宜用木柱、木梁相互支撐”,還包括植樹造林、疏浚水利工程等。
關於地震研究,翁文浩還建議,中央天文臺與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合作,改變沒有專門設備、沒有專門人才的局面。他還特別提到了“地動儀”的設定:“漢代張衡造地動儀,隴西地震長安先知。是中國最早發明地動儀的國家,卻因為無人效仿而失傳。歐美和日本近代使用的地震儀把古代的地震儀視為壹大進步,可以在漲落狀態下進行極其精細的研究...這必須盡早完成。"
與後來的地震前兆及其預測更為相關的是謝的《1990年12月甘肅地震報告》,其中提到了地震前後的怪天氣、歌聲和井泉升降現象,並附上了自己的見解。定西、靜寧兩縣知事的報告顯示,地震時多強風和晨霧,而贛州、玉門兩縣則報告地震後第二天,風暗,黃沙飛揚。海原縣知事也表示地震時“看到了紅燈”。謝認為:“地震時出現的塵霧或暮色,是由塵埃和煤煙,因震動而飛揚,或因土山崩塌、黃土散落空中而造成的。這種現象並不奇怪。”至於紅光現象,謝無法解釋,認為“恐懼並不完全是真的”。
所謂鳴聲,是指地震前後發出的類似打雷的聲音,也有壹些地方在地震時沒有聲音。謝說,聲波的高低似乎與振動的強度直接相關,但至於哪壹個是前面或後面似乎沒有必然的關系。他沒有把地震前的歌聲與地震前兆聯系起來。
地下水的變化也受到了關註。涇川、定西、會寧等縣反映,地震後的涇泉味道略鹹。寧夏、景寧、環縣等報道稱,地震後泉水上漲多達十尺。寧夏縣城的泉水比震前略暖且臭。在通渭、海原等縣,有報道稱井泉幹涸。隆德縣,震前井泉突然上漲,震後恢復。謝認為,井泉的變化因各地的地形地質條件而異,不能壹概而論。至於這些縣的報道,是真的還是純屬牽強附會,還挺難確定的。他只是把它們列為“未來的研究”。
直到30多年後,對這些異常現象的研究才突然成為中國的顯學。
據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郭安寧介紹,海原地震不僅在震級和死亡人數上獨壹無二。“翁等人的調查,標誌著中國地震學的開始,是壹個裏程碑。同時,中國現代地震預報的第壹槍也是從那裏打響的。”他告訴南都記者。
郭增堅等人的調查打響了“現代地震預報的第壹槍”
所謂“現代地震預報的第壹槍”,是從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開始的。郭安寧的父親郭增建是探索地震預報的代表之壹。
“當時新中國第壹個五年計劃剛剛結束,蘇聯幫助中國搞了很多大項目。他們的專家要求,在設計圖紙和施工之前,必須先了解這些地方的地震情況。我們將致力於這項工作。”1931出生,1953進入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說。
發生在30多年前的海原地震,已經成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重點項目。同樣由6人組成的調查組從北京出發,走訪了海原、固原、西吉三縣,歷時20多天。
郭增建說,他們此行的重點是地震預報。“為什麽要預測?跟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因為大躍進的時候,中央提出“兩條腿走路”,意思是本土的和外來的都要用。科研單位都提出了宏偉的目標。我們從事地震預測。他們也是兩條腿走路,有的研究觀測地震前兆的儀器,這是國外的方面;土壤方面,我們去了海原。當時號召人們取經。地震前有什麽前兆嗎?人們觀察到了什麽?我們六個人進行了壹次全面的訪問。”
地下水的變化引起了當地人的關註。“他們說地震前泉水很大,地震後就沒了。讓我們幫助找到它。我們找不到是因為地層變了。”郭增建回憶說,當地居民也提到了地震前後的氣溫變化,他們6個人當時也討論過。
"這是中國第壹次小範圍的地震預測討論。"郭增建說,當時只是覺得地震預報難,沒有聽到國外有反對的聲音。而且日本和蘇聯當時都說要做地震預報。
經過20多天的行程,郭增健等人發現了壹條翁等人以前沒有發現的長地震斷裂帶。對我國地震事業產生深遠影響的是,這次考察建立了地震預報的前兆體系。
海原地震的前兆主要歸因於地下水、動物、地聲、地光和氣象。“未來的地震前兆基本都是這幾類,除了海城地震前有過壹次地霧。”郭增建說。他們最後寫了壹份報告,用蠟紙刻了二十多份。打響了中國地震預報的第壹槍。
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地震前兆的觀測在國內相當有市場。很多人反對地震可以預測,主要是因為有兩種理論:混沌理論和自組織臨界理論。從65438到0999,中國科協組織了十幾個壹級協會討論防災問題。我回應了這兩個理論,認為理論上是可以預測的,但是我們實際上還沒有做到。"
中國的地震預測正處於壹個尷尬的關頭。郭增健之子郭安寧也是地震預測的大力提倡者,但他也承認地震預測在國際主流學術界已經失去了支撐。很多所謂的“地震前兆”發生時,並不導致地震,其他地方地震前也沒有這樣的前兆。這給“地震前兆”的判斷帶來困難。
但他也認為,這不是阻擋地震預報探索的理由。作為地震系統的研究人員,他明顯感覺到了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地震局的系統裏,也很難得到奧運援助。他的地震預測著作甚至沒有被地震出版社出版。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張培珍將在明天舉行的海原地震研討會上作地震科技發展的學術報告。地震預測的話題也將在這個最初的原點再次迸發。
90年來,自命不凡的人類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表現出更多的無力感。
海原地震可能是世界上最不為人知的最大災難。
海原,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壹個偏遠縣,鮮為人知。90年前以此地為震中的大地震,仿佛被埋沒在高原的黃土之下,就像海原壹樣。
但僅憑幾個數字,海原地震應該被永遠記住——震級8.5級,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唐山大地震。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罕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壹。當時全球有96個地震臺站記錄了此次地震,海原地震也被稱為“全球地震”。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原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27萬人。地廣人稀的西北,地震死亡人數居然超過了唐山大地震,可見其慘烈之勢。
2010 12 16是地震90周年。海原地震博物館在陣亡將士紀念日正式開館,前所未有的災難掀開了塵封,供人們悼念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