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動中我們發現,黏土來自大自然,經過挑選無毒無害,質地柔軟,容易塑形。土壤作為沒有固定形狀的操作數據,適合不同層次的孩子,可以滿足他們開始操作的願望,對孩子沒有任何傷害。小孩子對土情有獨鐘,喜歡“玩泥巴”。對幼兒來說,陶藝活動是壹種學習,壹種遊戲,壹種新的測試和探究活動。這種活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願去塑造。在活動中,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發明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能有效應對因父母過度關心和幫助而導致的能力弱、依賴性強、缺乏自動化和創造性等問題。
在幼兒園開展陶藝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的造型、想象、檢驗、記憶、審美等能力的發展,有利於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傳承民族文明,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於是,我們發起了關於陶瓷教育的討論,並成為省級課題。
那麽,幼兒園的陶藝活動應該如何開展呢?
幼兒園開展陶藝活動,要寓教於“玩”,也就是寓教於遊戲,並且要用這種方式從幼兒的需求出發,引導幼兒,讓幼兒玩得開心,玩到極致,玩出特色。
第壹,寓教於樂——培養陶的興趣
1,有童心
孩子的童心能讓大人看到孩子的天真;大人的童心可以讓孩子看到大人的可愛。童心未泯的大人也架起了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在活動中,我喜歡把自己變小,從孩子的角度看待每壹個活動。假設我還是個孩子,我小時候會喜歡怎麽玩?為什麽會焦慮憤怒?我也是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孩子,揣摩他們的心思,和孩子交談。
比如,我在教孩子握船的時候,我自己也變得“渺小”和“軟弱”,告訴他們我遇到了困難,不知道怎麽做船。請大家壹起幫我想想辦法。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壹時覺得很棒,積極想辦法,舉手通知我想到的好辦法。雖然孩子的回答還很不成熟,有些詞還不會用,妳只能用手來解釋妳的意思,但是我從孩子完全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真的在想用腦子的辦法。雖然孩子的思維方式有缺陷,有些方法不能用,但它讓孩子和我變得親近。
正是因為我變得“小”和“弱”,我才變成了和我的孩子壹樣大的“巨孩”。孩子不需要擡頭看我,這讓我和孩子成為了夥伴,讓我知道孩子是怎麽喜歡“玩”的,並且能夠和他們壹起“玩”。
2、進入遊戲
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遊戲,遊戲是他們的“生命”。把活動變成遊戲,可以激發孩子的創作熱情。比如在制作泥塑畫《太陽》時,壹開始通過講述和欣賞畫面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太陽就像壹個調皮的小哥哥,壹會兒躍出水面,壹會兒沈到海底;有時候太陽像個大叔,暗示火在我們地球上會變得很熱;有時候太陽像母親,在寒冷的冬天溫暖著我們;有時太陽像害羞的小姐,壹會兒躲在山後,壹會兒露臉;有時候太陽就像壹個美麗的阿姨,她壹拍照,世界上的壹切都變得美好。然後,我和孩子壹起玩“我是太陽χ χ”的遊戲,用身體動作讓他們學會做太陽的弟弟、媽媽、阿姨。最後,讓孩子思考,妳最想成為什麽樣的孫?這太陽下妳有什麽本事?此時的孩子們已經融入了太陽的世界,覺得自己就是擁有巨大力量和超強能量的太陽。孩子想的、說的、做的,不僅是“孫奶奶”、“孫姐姐”,還有“孫奧特曼”。每個孩子都在心中塑造了太陽。
再比如,在教孩子做茶壺的時候,我把茶壺的內容融入到故事中,讓他們為準備邀請伴侶喝茶,又因為沒有茶壺而懊惱的兔子做各種各樣的茶壺,讓孩子感受到需要,給孩子自由創造設計的空間——自己設計的壺,可以有各種條紋圖案,也可以做喝茶用的杯子。這樣,單調的“鍋”的制作就成了人物遊戲的壹部分。孩子們完全投入到活動中,有的孩子還做了燒水的大鍋;有的小朋友在茶壺上貼上小貓的圖片,露出不同動物使用的茶壺;有孩子做了三個大小不壹的鍋,說大的是爸爸的,中的是媽媽的,小的是我自己的。
把每壹個內容都設定在壹個不可避免的遊戲情境中,就像根據壹個單詞寫壹段話,寫壹個故事,這對我們每壹個老師來說都不是壹件難事。但是,這種改變能給孩子帶來不壹樣的感受。孩子們覺得陶藝課是在“玩”,老師是陪他們玩的“大孩子”。孩子們很開心,對每個孩子的玩耍都很投入。每個人都可以時不時地想象、設計、玩出自己的新花樣。他們感覺不到升學的壓力和負擔。孩子們甚至更喜歡陶器。小聰媽媽說,“我家孩子就是喜歡玩泥巴,知道今天有陶藝課,就要比平時起得早。”還有壹些小夥伴即使不舒服也吵著要來上陶藝課。可見,陶瓷藝術曾經走進孩子們的心裏,成為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
第二,發揮進步能力的程度
陶瓷活動的“玩”,不是簡單的讓孩子放縱,讓他們自由發揮。老師心中要有目的,帶領孩子帶著目標“玩”。從縱向來看,內容設置應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在內容的設置上,我們是按照從平面逐漸過渡到立體來安排的。
在技能技巧的學習上,我采用的“四步走”學習法,即“想象-測試-討論-拓展”四步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想象力——也就是孩子自己先想象怎麽做。
測試-讓壹個孩子向每個人展示他的方式。
討論——大家都來評論壹下測試所論證的育兒方法的可行性,總結出壹個比較好的方法。
拓展——老師根據他們的評語,進壹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在教孩子做母雞的身體的時候,我先讓大家想壹想怎麽做,然後讓壹個孩子給大家看她想的,然後大家評論什麽做的好,什麽需要局部改變。肖鑫是第壹個來到前面測試的,但很快每個人都找到了她的方式。她用泥做的雞很高,有點像蛇,沒有雞那麽胖。然後,我讓大家壹起想壹想,如何做出壹個胖胖的雞身。經過大家的點評和重新測試,對於如何做出壹個胖胖的雞身的印象會特別深刻,做出來了就不再出現蛇壹樣高的雞身。
再比如,在制作《武林高手》的時候,孩子們思考了制造方法後,發現有兩種制造方法。壹種是把人體的頭、身、肢識別並捏出來,然後拼接在壹起,形成壹個人;另壹種是直接從整塊泥裏擠出頭、四肢、身體。這兩種方法哪個更好?我邀請了壹個嬰兒來測試這兩種方法。在測試過程中,大家發現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大家針對第壹種方法各部分容易丟失的缺陷,想出了用輔助材料輔助連接的方法,並對第二種方法呈現四肢太細的缺陷提出了修改意見。
這種測試討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輕松刺激的氛圍,也建立了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了機械教授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孩子自動學習的積極性,為孩子貢獻了優越學習品質的成分。
在孩子掌握了初級的制作方法後,我會提醒他們回憶拓印、雕刻、粘貼的方法,鼓勵他們用現有的方法和技巧來裝飾、美化今天的作品,進而達到拓展孩子思維的目的。
第三,發揮出特色——展示自己
1,展現風味。
源於生活的藝術是活潑的,有生命力的。兒童的作品當然不是藝術,但誰能否認今天這些孩子不會成為明天的藝術家呢?孩子不成熟的作品裏不是有“藝術家”嗎?兒童的職業經歷是他們創作作品的源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每個孩子對某件事都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在孩子制作陶器的過程中,我註意調動孩子頭腦中的這些經驗,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回憶,啟發孩子展示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母雞的活動中,我指導孩子回憶他們壹起見過的母雞。小聰說:“母雞會帶著雞跑,但只是隔壹段時間。因為母雞很胖。”小沛說:“母雞帶小雞去吃蟲子。”還有的小朋友說,雞喜歡吃萵筍葉,喜歡下蛋。我會讓孩子們表現得像妳在《母雞媽媽》裏看到的那種滑稽,但是我可以拿小雞去吃蟲子,所以我在孵小雞,我也可以叫遠處的小雞去吃樹葉。妳會想到什麽樣的雞?註意雞頭的偏向。
就這樣,壹件幅如畫的屬於孩子們自己的陶藝作品發生了。壹些孩子讓母雞背著雞走路,壹些母雞和蛋寶寶呆在壹起,壹些孩子讓母雞找了很多菜,叫寶寶吃。
2、發揚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往往豐富,成人望塵莫及。讓孩子自由想象,用泥塑表達自己的想象,是展現孩子觀點和特點的壹種方式。從有特色的兒童作品中可以看出兒童觀點的程度。
在制作“船”的活動中,為了拓展小朋友的思路,我找了很多船的圖片,用視頻顯示儀給大家看。那就讓人想象壹下,如果妳是船主,妳希望擁有壹艘什麽樣的船?妳的船上有什麽?於是,孩子們開始活潑起來,有的做劃船比賽,壹排排的槳整齊劃壹地展示出來,就像比賽壹樣;有的建造了巨大的客船,多層船艙的頂端插上了國旗;壹些人在船艙裏安裝了水龍頭和水池;有的孩子把桌子放在船艙裏,碗、筷子、杯子齊全,我和我的夥伴坐在桌邊。可以說每個孩子的作品都不壹樣,每個孩子都自己做了裝備。
當孩子的作品表現出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思考,那麽他們的作品就會有特色,有靈性,就會變得很有魅力。幼兒園陶藝活動是壹個新的類別,在這個類別中,孩子們不時地放縱他們的想象力,探索和發明。他們錘煉耐心和毅力,感受成功,品嘗成功的果實。它集動手、動腦於壹體,能夠將幼兒的事業、學習、遊戲融為壹體,正如《綱要(試行)》所指出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應當充分考慮幼兒學習的方法和特點,註重整體性、綜合性、自然性和趣味性,將教育融入事業和遊戲之中。”陶瓷活動是壹個非常好的方式來貫徹這種能量的細節。在這壹範疇內,我們需要進壹步的理論、探索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