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上官皖兒:“蠻夷戎狄”的誤解與客觀考證(之壹)

上官皖兒:“蠻夷戎狄”的誤解與客觀考證(之壹)

上官皖兒:蠻夷戎狄的融合與客觀考證(之壹)

在現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經》中記錄,兩千多年前,壹點四方的結構便已產生。“天下”以中原為中心,被分作五個部分。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仔細地描繪出了以中原“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分別以500裏、300裏、200裏依次延伸劃出的若幹個等距離層次。從這種觀念出發,歷代政權皆以中原漢文化為本位,把周圍四方稱為“蠻夷”。

中國古代王朝正統性的地理認同從夏朝開始,功勞系在禹壹個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而“蠻夷”呢,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或四夷。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色拉和醋。

古代,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

“南蠻”壹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壹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後來,中國的長江以南不在被視為南蠻,南蠻成為罵人的話。

上官皖兒考證,古時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貴州壹帶,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慶壹帶。

東夷又稱夷,最早是和炎黃相對的壹個部落,是華夏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周朝時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非特定的壹個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

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稱。隨著東夷與華夏的融合,漢朝之後,東夷後來變成對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泛稱。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

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東夷骨刻文中已經發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

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屍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

著名記者、作家淮君總編說,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歷三個演變階段: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後理學以君臣大義取代華夷之辨。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文化禮義作標準。

我們現在常說的蠻夷之地,是古代的壹種說法。在古代,黃河中下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周邊地區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其他地方就稱為蠻夷之地。再後來,發現了荷蘭、英國等壹些歐洲國家之後,也稱他們為蠻夷之地。 所謂蠻夷也就是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不開化的地區。

蠻夷最早由《禹貢》而來,指以都城為中心周邊區域劃分。

五百裏甸服:百裏賦納總,二百裏納铚,三 百裏納稭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

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男邦,三百裏 諸侯。

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

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

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

因此,由上得出,蠻夷壹開始是指距統治中心較遠的偏遠地區:夷所處地為距都城1500~2000裏範圍,蠻則更遠。

夏朝時九夷,分布在東、東南、東北、北、西北,所以夷非指東部的未開化民族。蠻也是同樣。到商周時期,蠻夷(商朝稱東夷以外的蠻夷為“某某方”)成了少數民族的稱謂,不再根據距離。如周朝時有蠻國(即陸渾,地在河南嵩縣壹帶)距周雒邑就不遠。狄更是近,屢次犯東周王城。

春秋時各諸侯國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夷蠻。蠻分布區域:群蠻和百濮居於楚之南。楚與晉戰於鄢陵,蠻人也出兵隨楚。濮在江漢之南,或說在今雲南壹帶。隨著歷史的演變,不少戎、狄、蠻、夷和華夏錯雜混居,不斷融合,***同組成了自秦壹統六合後的中華民族。

蠻夷: 1.亦作"蠻彜"。 2.古代對四方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亦專指南方少數民族。

戎狄: 1.亦作"戎翟"。 2.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

夷分布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壹帶。萊夷在齊的東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遊。《左傳》中提到東夷,《論語》中提到九夷,大約都是居住在今山東壹帶的夷人。諸夷中以淮夷為最強大,並不斷和魯發生沖突。淮夷還參加楚主持的盟會,又隨楚伐吳。萊夷和齊是世仇,《左傳》中齊伐萊的記載甚多,最後為齊所滅。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遼寧等地。姜戎、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壹帶,後來被迫遷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揚拒、泉臯、伊洛之戎。魯的西境也有戎人。在衛都的城墻上可以望見戎人的村落。晉國的周圍都是戎狄人,故《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

《左傳》說姜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狄和華夏區分開來。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顯然他們和周人本為同族人,只是出於歷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們分道揚鑣。盡管戎狄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周王曾娶狄女為後,晉獻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

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蠻”自稱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莊王時,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饑之際,“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秦昭王時﹐白起攻滅楚國之後,“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秦漢時蠻族以盤瓠﹑廩君﹑板楯三者最大。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長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區)﹐故又稱“武陵蠻”或“長沙蠻”﹔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蠻”之稱。

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陜西壹帶。赤狄中分布在今晉東南壹帶。長狄之名見於《左傳》,具體情況不詳。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據古書記載,戎狄多為“披發左衽”。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小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狄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狄漸被華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為晉所滅,齊滅萊夷,秦滅西戎,楚國吞並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族長期和華夏聚居在壹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到春秋末年,原來散居於中原各地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已和華夏融合在壹起了。

東夷從民族學的角度看已經不存在了,完全漢化了。西戎的部分則西遷或被吞並,誰是西戎已經很難說清。至於所謂南蠻的百越,現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幾乎都可以算,越南也是。北狄早就不存在了,歷史上的鮮卑等民族早就融合。但是,從廣義來看,蒙古族似乎也可以符合這個名字的最初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之間存在著鄙視鏈,這條鄙視鏈的最底層就是楚國。回想下關於楚國和楚人的成語可見壹斑,例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畫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無不是表現楚人愚蠢的,這又從壹個側面證明中原諸侯看不起楚國。

而楚國沒有尊重這種虛禮的打算,他們用壹種實用主義的觀點回復,對啊,妳不是說是蠻夷,是鄉下諸侯麽?我就蠻夷給妳看,說兼並妳就兼並妳,妳不是天子王爵麽?我就把三個兒子都封王(楚國爵位只是子爵),妳都說我是蠻夷了,我憑什麽跟妳講道理。

因此,著名記者、作家淮君總編說,中原諸侯以龍為尊,楚國卻崇拜神鳥鳳凰。中原流行現實主義的《詩經》,楚國人寫的卻是浪漫逸麗的《楚辭》。中原有高雅音樂《陽春白雪》,楚國偏偏喜歡流行音樂《下裏巴人》。諸如此類的迥異,不壹而足,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對蠻夷戰爭中,楚國尚武的精神壹直存續到了血脈之中,比較註重實力主義,這更讓中原那些維護分封制傳統的諸侯覺得“野蠻”。

這裏既有“蓽露襤褸、以啟山林”的拓荒精神,也有問鼎中原的霸道。楚國強盛時期對外擴張,特別是對中原方面的擴張讓中原諸侯十分敵視,歷來中原霸主諸如齊桓公、晉文公都聯合諸侯進行對楚戰爭,以遏制楚國。可以肯定,中原諸國對楚國是又畏懼,又仇視。

“戰國七雄”有種說法,秦最強、齊最富、楚最大。當時七雄並立,楚國的地盤是最大的。從起初的封國五十裏到後來的遼闊領土,楚國表現出了極強的擴張願望。楚國血勇明誠,勇於開拓,破壞了周朝的分封制體系,給予舊世界第壹擊,自此進入到了大爭之世,同時,也更讓中原地區對其周圍地區的“蠻夷戎狄”思想的認識進壹步固化。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壹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因此,經歷這麽多朝代和這麽長的時間,“蠻夷戎狄”的觀念與意識早已根深蒂固。但,上官皖兒認為,有壹點,很多人都忘了,連年戰爭,自然災害,強征強虜,政府大遷移,自由遷徙,等等,讓中華大地上東西南北中的人們融為壹體,親如壹家。現在,可以說,很難在壹個地方找到千年不改變不遷移而流傳下來的宗族人群。歷經千年的融合,已經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因此,我們要擯棄現在還存在壹些人大腦中的相互鄙視和相互詆毀的地域偏見、思想與意識,須大力普及和宣傳這方面的知識和歷史考證,讓精神文明更進壹步。(文/上官皖兒,又名上官皖,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家、鑒賞收藏家)

  • 上一篇:白話和文言
  • 下一篇:祝福短語:端午短祝福百科端午短語1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