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的緣起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新的突破,首要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那麽,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裏?去年年初,國務院批準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從現在起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將建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主體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當務之急是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重點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努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組專家文章對如何調結構、促轉型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了有益的意見。實施六大戰略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摘要為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廣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重點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努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推動廣東新壹輪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進壹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依靠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轉變,引領產業走向科學發展的軌道。為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廣東必須在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加快重點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努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繼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同時,加快擴大內需,深化開放型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產業合作,拓展產業腹地,進壹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體來說,廣東有六大戰略任務,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1.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全球產業發展新制高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未來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廣東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路徑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超前於世界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低碳產業、新壹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生物技術、健康產業等,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努力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創新,打破價值鏈低端循環鎖定,增強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主導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引領新壹輪經濟增長和騰飛。2.率先布局重點基礎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充分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關鍵基礎產業,是促進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廣東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關鍵,優先發展以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中場產業”;以加快沿海經濟帶布局為契機,在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力比較大的沿海城市,以腹地為支撐,形成石化、鋼鐵、造船等沿海重化工業集群。加強機場、海港、內河港口、鐵路、高速公路聯動,推進粵港澳基礎設施“無縫”對接,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3.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升級,實現產業驅動要素轉換。通過技術、品牌和產業整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是實現產業發展從勞動力要素向自主創新轉變,實現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對於仍有增長潛力或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應通過技術改造、創意研發、品牌推廣、渠道拓展、行業整合等方式,提升產品檔次,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依托高新技術、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如加快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時尚文化、商業、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都市型產業。4.堅持擴大內需,建立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良性互動機制。根據消費結構的變化,實現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升級,是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廣東要增加有效供給,消除無效供給,形成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互動機制,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堅決控制總量,遏制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產能過剩;對新能源(多晶矽、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要集中有效資源,支持企業提高關鍵環節和零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引導有序發展。5.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協調發展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廣東要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工業快速增長的矛盾,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加大環保治汙投入,實現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工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益的集約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實現產業、土地、生態、人口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6.繼續深化經濟國際化戰略,構建開放的地緣產業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全地域的開放產業合作格局,是開放型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廣東應繼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鞏固和擴大產業優化升級的內陸腹地;進壹步深化粵港澳更緊密的產業合作,共同搶占產業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以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建設為突破口,提升粵臺產業合作水平,重構加工制造產業鏈國際優勢;全面推進與東盟的區域經貿合作,努力打造壹體化產業鏈;推動與環大西洋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高層次產業對接,努力獲得引領產業升級的前沿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支撐。作者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他跳出了傳統的“生產型”觀念,加快了轉型模式。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的硬發展模式,而不是基於價值鏈的柔性發展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對與財富和利益主權相關的渠道控制和資本控制的掌握,過於註重產量和規模。要加快廣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跳出“重生產”的思維,調整圍繞制造業“轉”的轉變思路。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辦出“廣東特色”,是壹項艱巨而復雜的戰略工程,涉及經濟領域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各種因素、政策和利益。因此,與明確總體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要求相對應,要從戰略戰術上明確發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則,所有部門都會出現新壹輪的“部門主義”,每個部門都會強化自己的部門立場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輕重緩急不清,先後顛倒。甚至出現了“新路未立,舊路卷土重來”的情況。首先,從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看,壹是廣東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加速的主要領域是什麽?顯然,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短板”和“瓶頸”領域亟待加快推進。比如,制約廣東擴大內需的流通渠道不暢問題,是需要盡快“補上”的嚴重“短板”;再比如,“兩頭在外”,這個曾經被視為特色和優勢的東西,現在變成了明顯的“劣勢”,更需要“大補、特補”。總之要“快而不亂”,不能亂“快”。特別是廣東,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過剩經濟成為“常態”。我們在擴大和鼓勵生產方面應該謹慎再謹慎,不能再傾向於“項目”或“政策傾斜”。方向:從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服務業要從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開始,轉型的大方向壹定要明確。改變的正確方向是什麽?這就需要從不同層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比如,廣東大部分地區已經處於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工業化後期、市場化後期和城市化中期,其產業結構、資本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結構也應該相應變化,即朝著升級轉型的正確方向變化,而不是“逆向”。再比如,廣東經濟整體上正在從制造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型,但服務業的發展是有優先性的。必須從商貿流通等先導性、基礎性產業入手,逐步向創意設計、高端咨詢等其他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不是相反。突破:跳出“重生產”的思維,調整圍繞制造“轉身”的轉型思維。第三,要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廣東經濟30年來最大的成就和標誌就是成為了“世界工廠”,形成了世界上最密集的工廠集群和最多的“工廠主”。在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建廠運動”中,以“三補”、“兩戶外”、“低成本高消耗”為特征的“廣東制造”無疑成為中國早中期工業化進程的壹個標誌和縮影,這也是廣東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麽,如何選擇“新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呢?是按照“生產至上”的理念繼續從“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推進嗎?還是應該針對上面提到的“缺點”和“瓶頸”,對經濟結構進行壹場革命?目前,以上兩條路徑的選擇壹直在進行。壹些部門和學者壹直熱衷於按照“抓生產”的思路考慮各種問題,始終堅持“以生產為中心”的理念,以為只要完成“生產型企業”的升級改造,就抓住了龍頭和基礎;壹些學者和實踐部門認為要跳出傳統的“生產導向”的觀念,認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的硬發展方式,而不是基於價值鏈的柔性發展方式。其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與財富和利益主權相關的渠道控制權和資本控制權的掌握,過於註重產量和規模。在我看來,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跳出“重生產”的思維,調整圍繞制造業“轉”的轉型思路。如果仍然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制造領域,把大量的資源註入到始終受制於產品生命周期、競爭激烈、附加值波動的制造領域,顯然不是廣東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廣東應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資本和流通領域,打造和培育壹大批廣東本土商人和資本家,推動主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工廠主”企業家向支撐現代經濟發展方式的“商人”和“資本”企業家轉變。再者,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廣東企業從“廠主時代”向基於市場支配地位的“大商人時代”和“新資本主義時代”轉型,從全國和全球的角度整合渠道和資本資源,將“廣東制造”納入自身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參與國內外分銷網絡的建設和控制,大力推進符合現代資本理念的工廠和企業的資本化進程,這樣廣東才能贏得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作者是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轉變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構建我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有效緩解我省資源短缺,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當前,國際產業的發展趨勢是投入服務和產出服務的不斷提高,這帶來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產業升級中的支撐作用及其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國廣泛接受。許多國家把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甚至支柱產業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日益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21世紀初以來,在國內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國外經濟發展環境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生產服務業發展落後已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薄弱環節。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各行業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服務的行業,其服務職能涉及企業生產過程的上遊、中遊、下遊等多個環節。目前,物流、R&D、設計、信息、中介、金融、商業等行業主要提供生產性服務。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生產服務業的高端和高級發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高成長性和知識密集型的特點。加快我省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對於有效解決我省資源短缺、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既是戰略問題,也是現實問題。可以說,構建我省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能有效緩解我省生產資源短缺,擴大產品產量。目前,由於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壓力,全球經濟放緩帶來國外需求大幅下降,巨大的工業產能和銷售市場不足的矛盾極為突出,迫切需要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來緩解這壹矛盾。壹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業基地”,但生產所需資源匱乏,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大多依賴從省外調入或進口。在全球資源日益稀缺、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我省生產資源要素獲取和生產要素成本控制難度加大。通過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高效的原材料采購基地和現代物流運營體系,更快地掌握省外和國外的資源,保證我省制造業的生產需求。另壹方面,作為“世界制造業基地”,從外省出口轉移是消化我省制造業巨大產能輸出的重要渠道。2008年,廣東省出口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2.2%。然而,產品銷售的高度對外依存度使我省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更加迫切。通過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特別是在國外和省外建立展示中心、品牌營銷中心和物流配送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產品的轉移和出口,保障我省制造業的持續增長。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和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工業競爭力始終位於全國前列。隨著全國各地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我省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受到了嚴峻挑戰。為了提高我省的產業競爭力,省政府提出了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但強調的是產業內部結構的升級。而單純的制造工藝所產生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65,438+00%左右。產業鏈上遊的產品設計研發、下遊的品牌樹立、售後服務等生產服務都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支撐意義。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構建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從而改善我省制造業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狀況,實現從“廣東制造”到“廣東創造”的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有效促進了產業轉移,實現了我省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為解決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產業轉移發展戰略。但是,目前我省生產性服務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導致產業轉移成本上升,轉移企業存活率下降,對產業轉移戰略提出了嚴峻挑戰。壹方面,有助於加快珠三角地區新興產業的引進和誕生,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產業發展不協調的發生,促進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壹方面,可以加快落後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產業轉移地生產性服務業配套水平,促進珠三角發達地區先進生產性服務業跨區域供給,彌補粵東、粵西、粵北R&D設計、金融物流、中介服務等供給不足,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更有效地轉移珠三角地區產業,促進我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推動我省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切入點。2008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1.6:42.9。雖然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相對發達的制造業相比,我省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短腿明顯。解決我省工業長、服務業短的問題,必須加快服務業的發展,而建立高效的生產服務體系是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我省生產服務業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構建我省高效的生產和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業的總增加值,還可以有效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綜上所述,要加快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生產和服務業。通過在我省構建高效的生產和服務體系,可以有效支撐我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作者: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穎主編)
上一篇:常見的打擊樂器有哪些?下一篇: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散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