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它位於中山市南朗鎮的東南部。相傳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壹山坑邊,故名蔡坑。後人見該村林木蔥郁,碧水蕩漾,景色秀麗,方言“蔡”與“崔”,“杭”與“恒”諧音,意為萬事昌盛,故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從選址、布局、建築設計、裝飾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現了儒家禮儀文化與地域文化傳統的滲透與融合,是物質空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處處體現著象山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
麻鞋村
麻鞋舉人村是出類拔萃的。明清時期,該村共培養名人600余人,其中舉人以上280余人,九至二級官員280余人,成為遠近聞名的“舉人村”。
麻鞋古村落是名副其實的古村落,建築布局巧妙,扇形巷道,百年老屋。村民們在錦江沿岸豎起了200多座功名利祿碑,還有皇帝賜的石刻,功名利祿的八根旗桿夾格外醒目。龍芯臺、勵誌園遺址、六雕梁畫棟的祠堂、英雄馬、英雄女紀念碑、武功莊園,無不引人入勝。
湯唯村
湯唯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始建於宋代,是壹個姓李的宗族村落。湯唯古村占地39565平方米。目前有明清祠堂21,民居268,古井15,閱覽室19,圍門4座,佛塔17,池塘6座。
湯唯村以古城墻為界,依山而建。它坐北朝南,周圍有三個池塘,壹個大,兩個小,分別代表蟹殼和兩個蟹爪。周圍的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的意思是壹顆毒瘤守護著村莊和眼前的千畝良田。圍墻上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有17座瞭望塔,加上村裏28座獨立的瞭望塔,以28顆星星的名字命名。古村的城墻、城門、城樓同構,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崗古排村
南崗千年古村的房子沿著山勢和山坡密密麻麻地擠在壹起。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板是平的。中間有壹條走廊。十字路口和直道,就地取材,用石頭鋪路,把家家戶戶連在壹起,形成瑤牌的格局。其房屋壹般分為三種:民居、谷倉、柴房。
房子大多是兩層小樓(叫吊腳樓)和平房。壹般以三個房間為單位,住壹個家庭。村裏的房子大多建於明清時期,用石灰摻沙子砌成青磚。屋頂鋪著瓦片,四個屋檐是傾斜的。壹般的高度是13到16英尺。瓦檐延伸到門口壹米多,再從地板延伸壹米。樓板用瓦檐的木條連接起來,屋檐下掛著陽臺(陽臺),形成了吊腳樓的獨特風格(其實沒有腳)。
大嶺村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部,蓮花山南麓。大嶺村,位於番禺浦山腳下,古稱浦山村,整個古村落坐北朝南。
目前保留古建築的民居只有少數,但整體村落結構和主體建築沒有改變。比如有著480多年歷史的“憲宗廟”,裏面有木雕、磚雕、石雕、灰雕等精美的藝術品。此外,還有大奎亭塔、金龍橋、玉橋、珍壽門等具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
端午節期間,大嶺村舉行龍舟比賽,原始的民俗仍然存在。這些點、線、面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民俗民風,傳遞了南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大嶺村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等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前梅村
位於汕頭市澄海區西北部,龍都鎮中部。千美村東臨後溝村,西接後溪村,西南接前溪徐村,鳥瞰全村,狀如臥蠶。
千美村傳統獨特的潮汕民居建築群,歷史悠久,古風獨特,古樸典雅,規模宏偉,融匯古今中外建築藝術之精華,令人震撼,被譽為嶺南第壹僑居,建於清同治十年的“陳次福故居”,幾乎是中國最大的僑居建築。其建築藝術和裝飾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印象深刻。建於康熙末年的永寧村是壹部美麗的建築史詩。
碧江村
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到了宋代,這個村子以壹個叫碧崗的小山命名,後來用方言諧音改名為碧江。
由於碧江文化和商業發達,壹代又壹代的文人和儒商在碧江創造了壹系列精美的古建築和祠堂。至今整體格局仍保存完好,仍有20余處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建築面積8000余平方米。目前有金樓古建築群、紙坊地、泥樓、湯姆蘇公廟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其中,金樓和古建築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包括圖書館建築、書店、祠堂、官邸、普通嶺南民居建築等多用途古建築,為研究明清嶺南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相當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位於韶關市仁化縣世界遺產丹霞山西北20公裏處壹個美麗的小盆地。已有640年歷史,總面積15公頃,人口3400余人,古建築133座,保存完好的106座,是韶關市古宅、古巷、古井、古村落的集合。
黎姿村
黎姿村的瞭望塔和住宅壹般以創建者的名字或他的遺囑命名。塔樓很高,大多有四五層,其中有兩三層標準層。墻體結構包括鋼筋混凝土和青磚包裹的混凝土,門窗均采用較厚的鐵板。建築材料除了青磚都是樓鋼造的,鐵枝、鐵板、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了望塔的上部結構在四面、四個角、前後都是懸臂式的。
在建築風格上,很多都有外國建築特色,比如柱廊、平臺、城堡、混合式。為了防止土匪劫掠,瞭望塔壹般都設有炮眼。先配備鵝卵石、堿水、水槍等工具,再由華僑從外國購買槍支。
南舍古村
南社古村是壹個由血緣關系形成的,以謝氏家族為主的,具有農耕與僑鄉雙重文化特征的村落。它的古建築代表了珠三角地區水鄉的特色,每個民居都是壹家壹戶,叫做“家廟”,門前有自己的水井和馬史小巷。每條馬史小巷都被壹條小水道隔開。
“家廟”建築多為四柱三層磚石牌樓建築。建築為歇山頂,屋檐下有鬥拱,額上有雕刻精美的木雕。數百棟房屋錯落交織,在茂密的樹木間閃爍著古典韻味。這些集家廟、水屋、古井於壹體的古建築,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也成為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居民生活狀況的珍貴依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有資政府、百歲坊、百歲翁廟、謝氏大宗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