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光秀、廣材與牙雕的歷史

光秀、廣材與牙雕的歷史

光緒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世界聞名。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刺繡技藝的總稱。以構圖豐富、形象生動、紋理清晰、色彩豐富、針法多樣、藝術特色多變而著稱。粵繡和潮繡統稱為粵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江蘇的蘇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粵繡始於唐朝。有壹個關於光秀的真實故事。據史料記載,唐代有壹位14歲的廣東姑娘,名叫魯美娘,在壹尺見方的絲綢上繡了壹卷佛經《Hokkekyo》。字體比小米小,分的很清楚。這個故事說明了光秀的歷史有多悠久,技藝有多出眾。廣繡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藝之壹。明鄭德九年(1514),壹位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買了龍袍刺繡,回國獻給國王,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從此,廣繡名揚海外,每年都有很多產品出口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羅澤對珠繡繡花鞋等壹些粵繡工藝品驚嘆不已。當時的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夠熟練地、創造性地運用羊毛刺繡,用孔雀毛、馬尾辮做線、紮線,用金線、銀線進行刺繡。

明末至清中葉是廣東刺繡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樣品圖案色彩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的原理,所以對粵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光秀開始從民間小作坊的小批量生產發展到商品生產。大量生產用於室內裝飾和日常服裝的刺繡產品,使其出口進入鼎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期,由於粵劇和粵劇的興盛,粵繡中加入了新品種的粵劇服飾。當時廣州狀元坊制作的服飾在國內很有名氣,連宮廷戲班都來定制。乾隆年間,廣州刺繡已成為壹個城市,刺繡作坊和刺繡村多達50個,從業人員超過3000人。

清末民初,廣東刺繡業仍保持著發展勢頭。民國18年在廣州舉行的四省市刺繡展覽大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樊氏》、《雪景》等作品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壹。

reference/html/g/g _ 8/20051123051123115326134 . htm

廣州搪瓷

廣材是廣州釉上彩瓷器藝術的簡稱,其特點是構圖緊湊,色彩豐富,光彩奪目。它就像是用幾千股金絲編織而成的白玉,也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廣州三彩,發展到清代五彩,到乾隆年間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廣材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材的制作始於清朝康熙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從西方借鑒了“金胎燒琺瑯”的技術,用進口材料創造了“銅胎燒琺瑯”。後來這種方法應用到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面上畫出金色的圖案,仿佛錦緞上繡上色彩斑斕、雍容華貴的金線,再經低溫燒制而成。琺瑯作為廣州彩瓷的初期產品,以其高貴華麗的特點,深受海內外富豪貴人的喜愛。清廷將其列為貢品,壹些optimates的外國皇室官員專程到廣州購買。後來歐洲商人帶來的彩繪瓷器圖案,是中國商人按出口需要制造的。當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用模仿西方彩畫的江西粉彩技法上色,然後燒制而成。後來,廣材藝術家繼承了明代彩瓷的藝術特點,吸收了西方繪畫方法,畫出了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材的傳統花卉,如花籃、龍鳳、蝴蝶、金魚、服飾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蕾絲圖案圍起若幹個形狀各異的空間,在空間裏畫出花、物、人。也有畫滿了花卻沒有壹個圈,呈現出壹片花花綠綠,百花齊放的景象。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暢銷世界,寬彩瓷器出口量也不斷擴大,生產發展迅速。廣材瓷器逐漸從銅胎琺瑯燒制中分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產業。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立行會組織——靈思堂。廣材產品也分為兩類:藝術瓷和日用瓷。欣賞藝術瓷的繪畫技法以國畫為主,技法精湛,筆法細膩。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也有西方風景、人物和外國油畫的故事。家用瓷器包括碗、盤、壺、杯等。著色方法簡單、大膽,富有民間裝飾風味。

廣材的歷史條件和產生年代。

(壹)廣材產生的歷史條件

清朝經過與外來侵略和內部分裂勢力的壹系列偉大鬥爭,建立了空前統壹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措施,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進入了繁榮時期。中國的陶瓷生產也在這壹時期達到歷史最高峰,進入瓷器的黃金時代。這為陶瓷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中國陶瓷史》記載:“從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清朝初期,中國瓷器受到世界各地顧客的喜愛,尤其是在歐洲,高質量的中國瓷器在貴族中壹直被作為誇耀財富的手段。1713-1740期間,普魯士皇帝選了壹位皇後,用600名撒克遜龍騎兵和鄰國君主換了壹批瓷器,為自己的婚禮增色。”清政府消滅沿海反清勢力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擴大對外貿易和交流。歐洲很多國家被允許在廣州設立貿易機構。最先獲得這壹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法國1728、荷蘭1729、丹麥1731、瑞典1738。隨著中國瓷器貿易的發展,除了最初為國內市場需要而生產的普通瓷器外,相當壹部分是根據訂貨合同和外商的需要而專門生產的。廣州是當時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外商眾多,有些商號可以直接接受外商的訂單,為廣材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廣材誕生的時代

關於廣材瓷器的年代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1,在文獻中找到的有:

(1)嘉慶年間,蘭璞寫《景德鎮的陸濤》說:“廣窯最早建於廣東肇慶陽江縣,蓋為洋瓷所仿。所以《知雲》陽江縣出產的瓷器,屬於常見的爐、瓶、碟、碗、盤、盒,色彩艷麗,卻沒有瓷器精致典雅,所以有點尷尬。(2)據陸濤說,陽江窯、石灣窯、廣材明顯混雜。”蓋仿洋瓷的都是常見的爐、瓶、碟、碗、盤、壺、盒,五顏六色。“它的特點應該是指廣材瓷器,“但不如瓷器精致典雅”,應該是指石灣陶器,因為廣材本身就是瓷器,而且是景德鎮的素白瓷,不如瓷器也沒關系。(2)光緒年間《濟源》有詩《陶涯》,曰:“廣窯似景德鎮,賈道間開十三行。當初建了壹座芙蓉閣,其茶碗繪白,細而不連貫,多圈之畫,可分濃淡。”他還說“嘉道鑒鴉片煙館最早設在廣東館,所用茶具均繪洋色,做工精致。碗上有銘文寫著:‘粵東省會十三行’,門上寫著‘靖遠’,銘文寫著‘粵東海珠’。每十個中有五個字,碗蓋上的銘文寫著‘美食招徠雲外來客’。還是嶽光窯,不是景德鎮產的③。根據這壹段,作者最近在《旁觀者》上看到壹個‘十三行彩圖的碗’,但封面不見了(4)。我館也獲得了蘇州博物館的認可,所附的碗的照片(圖1)顯示《陶雅》中描述的光耀瓷正是廣材瓷。(3)民國初年,劉子芬著《竹園陶論》:《陶雅》說廣東-道光窯的瓷器,白色略似景德鎮的,意思是廣東人稱之為河南彩或廣材。蓋器購自景德鎮,畫由廣東河南廠加工,故有河南彩和廣材之名。這種瓷器起源於乾隆余省嘉道⑤。”(4)1936年,吳和辛安超寫《中國陶瓷史》中說:“廣東廣窯仿外國瓷器,非常絢麗多彩。乾隆唐窯曾仿之,在景德鎮嘗之,以銷瓷廣東,加彩畫。做工獨特,可以賣到國外。”(5)1955年,童書業的《廣東窯瓷器》說:“還有壹種瓷器叫廣匯,是廣東商人從江西賣到江西景德鎮,在廣東用西洋畫上色的。它和所謂的“光耀”瓷器不壹樣。廣材只有在乾隆年間才有。至於仿制外國瓷器燒制的“光耀”,(6)馮獻鉻等人編著的《中國陶瓷史》中關於清代瓷器外銷壹節。據說美國旅行家威廉·赫基於1786(乾隆三十四年)參觀了廣州珠江南岸的廣材加工作坊,並描述說:“在壹個長長的大廳裏,大約有200人在忙著在瓷器上繪制圖案和修飾各種裝飾品,其中包括老人和六七歲的童工。“當時這樣的作坊有壹百多家,這也說明了外銷瓷的數量之大。(7)景德鎮陶瓷研究所1963版《中國的瓷器》載:在法國,17世紀後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其宰相馬紮林建立瓷器公司,派人到中國廣東訂購帶有法國盔甲的瓷器。

綜上所述,《陸濤》、《陶雅》、《陶瓷舊史》都把廣材稱為“光耀”器,但上面提到的裝飾特征指的是廣材瓷。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廣材的生產時間,但《陸濤》和《陶瓷舊史》都說唐窯是乾隆年間仿制的,陶雅則稱“賈道鑒”。至少,廣材產於甘家。《竹園陶論》明確說:“廣材始於乾隆。”馮獻鉻等人編的《中國陶瓷史》引自外文。更確切地說,美國旅行者在1769(即乾隆三十四年)忙著描述瓷器,去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材加工廠。這表明廣材瓷器的生產在這個時候已經相當繁榮。論“中國的瓷器”早在17世紀後期的康熙時期,法國人就去廣東訂購瓷器,這是關於廣材制作年代的最早記載。

2.目錄中記錄的彩色照片包括:

(1)《南洋遺留下來的中國古代外銷陶瓷》壹書中,雍正時期有“牡丹長春花中盤”、“牡丹寬彩盤”、“金帝開窗二中盤”,乾隆時期有郭華二中盤(6)。(2)1948(7)廣東省文物局編《廣東文物》第壹冊中的“彩壺”和“彩碗”。(3)《民間珍寶》(8)中的康熙廣材花盤(附圖2)和乾隆廣材花盤(附圖3)。至於《康熙碟》,該碟主編趙先生說,當時定得高了壹點。從菜的種類和紋飾來看,雍正時期似乎更為準確。

3.從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80多件舊廣彩瓷器來看(9),最早是雍正時期,有5件* * *。其中《廣材開光圖》盤中瓶為白沙底,為雍正時期典型造型(圖4)。十三件屬於乾隆時期,麻織金洋景盤(圖5)和槳胎獎杯瓶(圖6)是其代表。嘉道時期的15件五彩花鳥帶錢盤(圖7)是這壹時期的代表,50件屬於清末至民國時期。

從上述文獻記載、照片和實物資料來看,對乾隆時期廣材生產的存在沒有異議。不僅文獻記載多是關於乾隆的,而且實物也相當豐富,說明廣材瓷器到了乾隆時期已經名揚天下,並且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並在壹些陶瓷作品中被記載為“光耀仿洋瓷,十分絢麗多彩”的基本特征。三代藝人的廣州織金彩瓷廠趙師傅也提到,戊戌變法期間,廣州彩瓷藝人還成立了工人行會“靈思堂”(10),位於廣州文昌路玉桂坊三巷,直到抗日戰爭才被拆除。直到現在,附近仍有許多廣材工人的老住戶,他們仍保留著他們的祖業。這也可以證明廣材瓷器在乾隆時期也發展得相當好。任何事物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量變向質變發展的,廣材瓷器也不例外。廣材,壹個有著獨特藝術特色的彩瓷,不會突然冒出來,被社會認可。也可以肯定的是,廣材瓷器的生產早於乾隆,因為它已被實物證明,並記錄在文件中。壹些廣材瓷器在雍正時期幸存下來,並開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有記載說康熙年間法國人來廣州訂購彩瓷。廣材瓷廠的老工人、老技師趙、司徒寧也提供了的早期資料。他們說:據傳說,廣材在康熙時期就開始生產了,但早期的工人、顏料和素瓷都來自景德鎮。最早來到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坤,他們在廣州當學徒,傳授彩瓷技藝,發展彩瓷。後來,人們還尊楊貴妃為廣材的祖先,並將農歷八月初四定為大師的生日。廣材藝術家選擇這壹天向他們的老師致敬,這已經成為壹種慣例。直到解放後,這條規定才被廢除。照此推斷,廣州開始上色的瓷器應該和景德鎮的五彩、琺瑯、粉彩差不多,那些廣州上色的瓷器很難辨認。所以康熙五彩瓷傳世很少,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只是經過壹段時間的發展,比如對外加工,工人們才逐漸了解外人喜歡什麽,吸收他們的藝術特色。在廣州時間長了,再加上廣東壹年四季都是春天,花鳥蟲魚的圖案也會體現在瓷畫上,畫出來的裝飾圖案的顏色當然會不斷變化,直到創造出新的色彩品種,這和景德鎮的彩瓷是不壹樣的。就這樣,逐漸形成了雲岡多姿多彩的風格。所以說廣材瓷器始於康熙,雍正五彩繽紛,成熟於乾隆。

參考/查看/589548.htm

象牙雕刻

中國象牙雕刻歷史悠久,始於新石器時代。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了壹把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皇帝都用象牙作為禦供。明代的果園工廠和清代的作坊都有為宮廷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曼青柚”。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象牙雕刻在清代中期逐漸形成了幾個相對集中的生產中心,主要以廣州、蘇州和北京為代表。中部產區在題材和形式上既保持了當地的風格和特色,又相互滲透,有技術交流。70年代後,隨著交通的便利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的牙雕藝術家頻繁交流,取長補短。壹方面,各地地方牙雕色彩增多,形成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大區域,其他包括天津、福州、樂清。另壹方面,他們的風格逐漸淡化,這是必然趨勢。精細、工整、精致的廣州牙雕以廣州為代表,故稱廣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雍容華貴的宮廷藝術特色。

reference/view/41642 . html

  • 上一篇:《人之初》作業設計新思路
  • 下一篇:《反對黨八股》讀後感4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