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西壯族的民俗有哪些?

廣西壯族的民俗有哪些?

壯族人的風俗習慣建築壯族人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四周都是山或水,所以很難不喜歡,呵呵~)。青山綠水之間,錯落有致的木質建築,是壯族傳統民居。木屋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不管是什麽房子,神龕都要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側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房子裏的生活是以壁爐為中心的,壹日三餐都是在壁爐旁供應的(這壹點仍被壹些住戶保持著)。服飾壯族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款式多樣。壯族婦女的衣服壹般為藍黑色,褲略寬,頭上系提花毛巾,腰間系精致的圍裙;男青年穿雙排扣外套,腰間系壹根腰帶。婚俗“炮火”洞房是壯族的壹種婚俗。婚禮當天,新娘必須接受“槍火”洗禮,才能進家門。這種婚俗流行於廣西田陽縣魚峰等壯族村落。新娘來到新郎家之前,要停壹會兒,準備“沖鋒”進屋,因為在門口、大廳、新房,都有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兵”小組,手裏拿著壹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快要靠近門口時,“槍手”點燃鞭炮,組成“火墻”,阻擋新娘靠近。如果妳是個膽小的新娘,妳就得退到門外,等待第二次“沖鋒”。“槍手”們也總結了勝利的經驗,為第二次“攔網”做準備。可以說,新娘沒有兩三個“罪名”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經過壹番艱難的掙紮,新娘跳過了門,來到了洞房前。這是最後壹道很難過的坎,因為“炮手”要放“槍”。這時,機靈的伴娘、伴娘們“四處偵察”,在“炮火”稀疏的時候,抱著新娘跳進洞房。頓時,歡呼聲如雷,祝賀新娘“奪旗”。婚宴結束後,賓客會在新娘的引導下,看著新娘摸黑出門“挑水”。新娘會把水缸灌滿,這是對新娘能否承受痛苦的考驗。這樣,新娘要到深夜才能進洞房。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處的壹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背字”的習俗流行至今。“背字”是壯語的音譯。其實不是壹個字,而是壹條壹尺四尺長,壹尺多寬的寬帶,是女方母親用自己織的或者買來的深黑色(顏色最好)的土布縫制的。女兒結婚那天,讓男方指派壹個會背單詞的人把布拿回新郎家,以防侄子生下來就是嬰兒。這種習俗在當地壯語裏叫“背字”。壹個“背單詞”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既有爸爸又有媽媽;未婚男青年;聰明有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裏受人尊敬的長輩,已經當爺爺了。長輩先敬了兩杯當地名酒給背單詞的人。背詞的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恭敬敬地給了長輩兩杯作為回禮,雙方都得壹飲而盡。然後長輩們把準備好的帶子綁在背單詞的人的肩膀上,然後互相敬酒,說吉祥話。“念”字念完,放鞭炮送別婚禮賓客,平安歸來。背詞的人向長輩鞠躬道別,步出大門,撐開傘,寓意庇護“孫子”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主人焚香鳴槍,歡迎“背字”人凱旋而歸。幼時舉行“除漢字”儀式,也是由長輩主持。互相敬酒後,長輩們輕輕地把布脫下來,交給我媽保管。新郎的父母也應該獎勵背單詞的人。不久之後,新娘和她的閨蜜們成群結隊地來到新郎家,婚禮當天更是熱鬧非凡。廣西北部龍勝自治縣的壯族婚俗中流行過江新娘。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裏山路,卻要涉水過河五六次,過三四座橋。所以結婚的時候,新娘要被人扛著過河架橋。攜帶新娘的人被稱為“水手”,多為未婚男青年。渡河時,鳴炮三聲,號角齊鳴。“水手”兩掌托住膝蓋,弓下身子,只有背好了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動作上不能粗魯,更不能調侃。所以,背新娘的人,大多是品德最好的。過河時,“應娘”(未婚女青年手持)給新娘撐傘遮陽。大約五六十米寬的江面上,婚禮隊伍拉成壹條線,好不熱鬧。落地後,聰明的“應娘”把傘放得很低,防止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要過“三關”“十門”。先談戀愛,再訂婚,然後才能結婚,這就是所謂的“三俗”。打招呼、唱歌、出門、過村寨、過河架橋、入門、唱歌、回門、回家、入洞房,稱為“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過了“十門”才能進洞房。勒拉、布吉壯婦女生下勒拉(壯語,即嬰兒)時,婆婆要親自找“奶媽”為媳婦餵奶。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好好休息,保持身體健康。“奶媽”通常由分娩後五個月的婦女來擔任,沒有報酬。做“奶媽”,有“第二媽媽”的美譽,是莫大的榮幸。孩子長大了,逢年過節要帶禮物去“奶媽”家。四五歲的孩子多病,父母要找“布姬”(壯語,即二爹)做孩子的靠山,保證孩子的健康。“布吉”很“專業”。上任後,他經常和父母商量,求醫問藥,多方面做飯,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長大了,會像對待“奶媽”壹樣對待“布吉”,盡自己最大的孝心。踩高蹺進村在廣西龍州縣金龍的壯族村,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高蹺。出去到村口。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幹活或者去別的地方。進村時,把高蹺從釘子上取下來踩住,跳下門口的石階,然後把高蹺掛在門邊,洗洗手和腳,再上樓。據說這些鞋子是祖先傳下來的。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果他們泥腳進屋,確實不衛生,於是發明了這種“非”字形的“高蹺鞋”。社會公祭是廣西環江壯族人民每年除夕夜祈求新的壹年莊稼茁壯成長,祈求孩子身體健康,牲畜肥壯健康的社會祭祀儀式。以下是我們壯族的節日:銅鼓節,東蘭、長樂鄉的壯族傳統節日。它們在農歷的第壹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們將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扛到村子附近的高山之巔,掛在木架上,先擊鼓祭祖,再進行銅鼓比賽。方法是鼓對鼓,小鼓對小鼓,四面1組,每鼓3人,輪流演奏,不中斷。靠打得響亮漂亮,節奏明快,耐力持久取勝。遊戲經常通宵。與此同時,年輕男女壹起唱歌。比賽結束時,人們用從家裏帶來的宗巴等食物進行野餐,歌聲和笑聲響徹山谷。蛙節是東蘭、南丹、天峨三縣壯族的傳統民間節日。俗稱節日。該節日從農歷正月初壹持續到三十日(有些地方持續到十五),在大的村莊或幾個村莊聯合舉行。有“邀蛙女”、“唱蛙女”、“孝蛙女”、“葬蛙女”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中,贊美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祝福豐收的成就貫穿始終,是壹場娛樂神靈的歌舞盛會。人們把元旦第壹天發現的第壹只青蛙視為神聖,抓到這只青蛙的人受到尊重和支持,成為當年主持青蛙祭祀儀式的首領。現代的蛙婦節演變成了群眾娛樂的節日和歌會,因此也被稱為“馬松會”。吃龍州縣和萍鄉市的壯族民間節日。池莉壯語的意思是“慶祝”或“彌補春節”。相傳1894春節臨近時,法國侵略者入侵邊疆。為了打擊入侵者,當地青壯年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沒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出征的將士凱旋而歸,鄉親們宰殺了雞和羊,做了糯米糕,熱情招待,慶祝勝利,補上了春節,紛紛效仿。節日期間,人們舞獅,玩龍燈,唱歌跳舞,非常熱鬧。農具節是桂西南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那天,家家戶戶加工生產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在集市上被挑出來,依次排成壹排,有犁架、牛軛、簸箕、簸箕、扁擔、鋤頭、犁、耙、鋤柄、洗衣籃、竹席、糧筐、糧桶、家具等。人們正在為春耕采購。花婆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據民間傳說,壯族的始祖劉佳是從花中誕生的。後來導演送了花和孩子。所有的人都是從劉佳花園的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所以他們被認為是花之女神。農歷二月二十九是花婆神的生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裏同代的婦女結成不同姓氏的姐妹,集資準備雞鴨香燭祭祀花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采花佩戴,祈求生育,祝福孩子健康成長。沒有孩子的女人,將來會去野外采花戴上,讓花神給她們送花,送給她們的孩子。如果以後懷孕了,為了讓孩子出生後有靈魂,壹定要請老師在野外念經,要花,還要在路邊的溝裏做搭橋儀式,把花從橋上取下來。孩子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前裝上女神,定期祭拜。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消失了。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又稱三月歌會。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都有幾次定期的山歌聚會,其中農歷三月初三盛大。這壹天,家家戶戶都做五顏六色的糯米飯,染成紅色的雞蛋,慶祝節日,有些節日會持續兩三天。當地歌會有具體的會場。壹般是坡地。有些人用竹子和布料建造壹個歌廳來接待其他村莊的歌手。參與者以未婚青年男女為主,老人小孩也來助興。在許歌周圍,商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數以千計的男女老少從方圓數十裏外趕來參加規模更大的歌會,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會有巴馬的潘陽河、都安的綿山、田陽的喬葉、田東的楊彥、宜山的夏劍和柳州的玉峰山。人們去歌會是為了比賽和欣賞歌曲;青年男女之間有著歌的情誼,相愛的人會互贈信物作為愛情的信物。此外,還有拋繡球、摸雞蛋、表演壯劇等娛樂活動。歌會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也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1984“三月三”歌會。廣西各地的歌手雲集南寧,各兄弟民族、港澳同胞、全國各地的外國友人也紛紛前來,盛況空前。1985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 上一篇:居民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如何提高農村孩子對體育課的真情實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