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西彩調戲劇的特點

廣西彩調戲劇的特點

有色戲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之壹,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它起源於廣西北部,分布廣泛。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流行彩劇。由於方言差異,各地叫法不壹:桂林稱為“花燈”、“彩調”、“唱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稱為“采茶戲”、“調戲”;百色、南寧被稱為“大采茶”、“和合戲”、“和合喜”;然而,“調戲”和“采茶戲”是最常見的。直到1955才被統壹命名為“色調劇”。

歷史的發展

早些年,廣西各地都流行采茶歌和采茶燈,但沒有形成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遷移到黔北各縣,將該調(湘南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桂北的民歌和小調,並逐漸豐富起來。清末民初,形成了壹種源於古畫戲曲而又不同於它的聲腔戲劇。

清道光年間,曲藝藝人開始在桂北各縣及桂南新寧府(今扶綏縣)任教,以教授和表演曲藝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該調由北向南傳播,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為中心的主要分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古畫戲的影響,調戲逐漸從醜角、肖丹的“二戲”發展到蕭聲、醜角、肖丹帶人物的“三戲”(即所謂的“三十六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樂”,即由七人、八人或九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專攻多種技藝,便於他們在村落間遊走。他們通過長期在鄉村和節日、廟會上的演出,積累了“雙訪”、“雙鋪”、“盲人算命”、“三打鳥”、“三探親”、“討學錢”、“去南京”等36個“三戲”,當地稱之為“江湖調”。這壹時期的調式音樂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調、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調十八調”之說,同時也在化妝、演奏、業務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著名的草頭為徐調班打破了“女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壹批色碼戲的女性角色。辛亥革命前後,名家輩出,如“四狀元”:冷貴夫、朱、羅、秦老四;“四大名旦”:吳老年、潘發福、梁如山、劉芳思;“鬼臉王”周朝剛;“音王”李大叔、陳松山等。色調藝術在這壹時期已經成熟。

辛亥革命後,五彩調從鄉村樓進入城鎮舞臺,“過山班”發展成為樂瞳廳、翠樂廳、團遊樂園等二三十人的半職業調班。此時,原有的36首“江湖調”已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於是藝人們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了《二女爭夫》、《抓磨豆腐》、《斷勺子》、《惡媳婦變牛》等“大調”劇。與此同時,為了謀生,藝人們也創作了很多“反臺戲”,比如A班表演《媽媽送姑娘》,B班表演《姑娘送姑娘》,B班表演《三訪世家》,A班剪輯《四姑娘約會》。這次對臺比賽的結果不僅豐富了音色的曲目,也促進了音色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劇多為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童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部,錄為劇本的有344部。

1927之後,藝術家們壹蹶不振,色調瀕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花劇團、柳州農民劇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劇團也遍布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舉辦了色彩基調培訓班,培養了壹批優秀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吉、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廣西彩調劇社組建。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創演出彩調話劇《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為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創演出現代戲《三朵小紅花》,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彩色電影。

藝術特色

歌舞並重,尤其是“三大劇種”中有三種音樂唱腔:腔、板、調式。同壹個調在板腔上可以根據行當和人物的不同而變化,有“調多用多,板腔細分”之說。比如,腔型按行業命名,如老聃腔、姚丹腔、蕭聲腔、擔腳腔、醜腳腔、老生腔、娃子腔;按人物身份和職業分,有相公腔、華子腔、媒婆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有負重腔、劃船腔、挖掘腔、穿衣腔、飲水腔等。有投訴板,哭板,罵板,憂板。曲調有兩種:比谷調和走馬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壹些民間說唱音樂的曲調,如花腔、漁鼓腔等等。音樂伴奏分為左右場。左場為管弦樂,以調胡為主,還有揚琴、琵琶、三弦、嗩吶、笛子等。右場是打擊樂器,包括鑼、鼓、鈸。鑼鼓常用作“壹停”、“三點頭”,又叫“龍鑼”、“壹鈸”、“三鈸”、“四鈸”。

色調表現中的眼、手、姿勢、步法等基本特征,多見於肖丹和小醜(包括蕭聲),其次為醜旦。小醜和丹角色的步法、轉身、出場、扇花、手花都非常富有本劇特色,尤其是步法。僅小醜步法就可分為短樁、中樁、高樁、高低樁四類,如跛腳步、扭步、踢步、試探步、橫步、短步。丹角的“踵步”、“斷步”、“雲步”。扇子、手帕、絲帶是色標表演的三寶。其中扇是最重要的壹種,扇花的舞蹈有幾十種,如:三擊五動、圓扇、高低扇、蝶扇、蓋扇、擺扇、蕩扇、甩扇、滾扇、浪扇、壁扇、反扇等。在表演中,扇子可以當掃帚、傘、槳、桿、刀、槍,真的是萬能道具。

各行各業的出場也叫“明臺”,作品有十余種。有舞臺角出場,扇開出場,扇擡出場,扇壓出場,側身出場,遮羞出場。蕭聲、丹焦常用金雞獨立、胡夫臥龍、醉仙臥枕、回望明月、回望秋波等。

角色扮演

色碼劇主要有生活、丹、醜三大業務。

盛航

細分為小眾、老學生、娃娃學生三類。

蕭聲飾演足智多謀、勇敢、活潑可愛的有誌青年,唱、做、讀、舞並重。他們大多表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很多角色本來就很醜,但是1949之後,因為臉譜難看,被改成了蕭聲涉嫌醜化勞動人民。比如《王三打鳥》的三等角色就是。

老學生常飾老的正面人物,白須鶴(粘須)再唱。比如《五子圖》中的徐鳳山,《五娘理發》中的張廣才,《土地幫手》中的土地神。

娃娃扮演未成年孩子的角色,如《王媽小姨子》中的王媽,《養狗學校》中的養狗人和學童。表演時,學生們經常用花旦和蕭聲代替他們的腳。

丹航

分為花旦、鄭丹、老聃和姚丹。。花旦常演歌舞戲,靈動婉約,活潑熱烈,帥氣可愛,唱做跳並重。比如《王三打鳥》裏的茅谷妹,《龍女與韓鵬》裏的龍女,《劉三姐》裏的劉三姐。

鄭丹言行穩重端莊,善唱善做。比如《變子》裏的龐氏,《下南京》裏的三姐,現代劇《三朵小紅花》裏的母親。有時也充當歡快潑辣的人物,表演接近於丹,如《雙打鋪》中的孫二娘、《塑料菩薩》中的張二嫂。

老聃筆下的人物包括壹個拄著拐杖的白發婆婆和壹個普通的老婦人。他們性格多樣,身份不同,都是以唱做為主。比如《母親送女兒》的母親,《換子》的主婦,《媳婦和脂》的婆婆。

姚丹,也被稱為醜丹,扮演壹個挑釁的商店女主人,媒人,女巫和其他人物的角色,表演白色的思想和工作。如《劉三姐》中的媒人,《亭子間救火》中的二嫂,《惡媳婦變牛》中的媳婦。

在色碼劇中,丹星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無丹不成”之說。

可恥/可恥的行為

有三類:正醜、爛醜、褶醜。

正醜裝飾的人物大多是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都是喜劇裏的正派角色,表演幽默,動作活潑大方,唱、做、讀、舞並重。比如《畫師》裏的畫師胡娶了個姑娘,《三劇大師》裏的阿三,《磨豆腐》裏的壹抓。

爛醜多扮演不務正業的人,以扭短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善讀善做。比如王裏的王二,吹煙裏的王王,雙打店裏的胡瓢。

皺紋難看,長袍難看。裝飾的人物大多是地位很高的人。表演以高、中、矮樁為主。他們善讀善做,有很多扇花的技巧。比如《看見河對岸的壹家人》裏的劉先生,《洗繡花鞋》裏的馬金龍,《夜半拜菩薩》裏的縣長。色碼劇裏醜行的表現很有特點,戲份很多。

  • 上一篇:季羨林是國學大師嗎?
  • 下一篇:我要壹個完整的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案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