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實際工作中,德育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校長們坦言,“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多學校的德育管理僅僅停留在維護學校紀律的層面。
2.德育課程存在壹些不足。
校長普遍認為德育目標過高、過大,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內容豐富,沒有重點,沒有針對性,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非常缺乏。目前只有少數發達地區的學校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但大部分學校在這方面還是空白。有些學校甚至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成道德問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此外,校長們還提到,許多學校只重視開發顯性德育課程,而忽視隱性德育課程。
3.德育教師隊伍建設和德育研究工作不被重視。
許多學校在德育教師培訓、德育研究和班主任培訓方面投入很少,德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的價值得不到尊重和體現,其他教師參與德育的積極性不高。
4.德育與學科教學嚴重分離。
德育不能有效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其他教師的學科德育和崗位德育意識不強。同時,就德育而言,也存在諸多問題:教學方法單壹,以理論為主;評價方式落後,主要以考試成績為主。因此,德育中的智育現象更為嚴重。另外,學校出於安全、經費、時間的考慮,很少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失去了很多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機會。
5.社會家庭教育和學校德育不統壹。
有校長指出,德育的難點在於有效性。校長們認為,學校德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不統壹、不協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論道德教育實踐的存在
問題分析
綜合分析以上問題,我們可以把校長關心的德育問題歸納為以下三類:
1.道德教育的概念
從壹定意義上說,有什麽樣的德育理念就有什麽樣的德育實踐。“德育目標過高、過大”、“德育內容過多、重點不夠突出”、“社會價值多元化、教育壹元化”等問題,都反映出教育者和課程編寫者的德育觀念亟待轉變。具體來說,我們需要把握以下兩個關系:
(1)正確把握追求崇高和守住底線的關系。
道德教育是分層次的。黃向陽教授把道德教育分為三個層次: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則教育和道德規則教育。道德理想體現了至善的道德境界,為學生樹立了壹個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道德原則是學校認為學生能夠並且應該達到的要求,是指導學生行為的基本準則;道德規則是不可侵犯的最低要求,執行起來幾乎沒有商量的余地和彈性。它們對學生的行為最具指導性和約束力。因此,對於不同年齡、不同道德發展水平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
校長作為壹線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德育目標過高、過大,反映出我國的德育長期以來習慣於理想層面的德育,而忽視了學生容易達到的常規層面的德育。如果忽視低層次的常規教育,壹味談論高層次的理想教育,就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造成知行分離。因此,壹方面,學校需要以道德倡議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教育,但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去實踐;另壹方面,要加強道德規則的教育,要求所有學生不能違反最基本的道德規則。這就是追求崇高和守住底線的關系。
(2)正確把握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湧入,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學校教育壹元化的現象並沒有根本改變。中學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不要崇洋媚外,無視民族傳統文化,也不要狂妄自大,盲目排外。
2.道德教育方式
“忽視隱性德育課程”、“德育與學科教學相分離”、“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德育工作者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都反映了德育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值得壹提的是,學校需要特別重視和加強隱性德育課程的建設。隱性德育課程具有廣泛的滲透性,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顯性德育課程更能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然而,長期以來,學校德育主要以顯性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把德育當作知識來教,過於偏向“知”,而忽略了“情”、“意”、“行”,違背了德育規律。另壹方面,學校德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被關在狹小的教室裏侃侃而談,缺乏實踐機會,必然導致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的分離和言行不壹的現象。
此外,德育課程地位下降,德育工作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久而久之,他們的成就感和工作熱情都會受到影響,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也會受到影響。而其他科目的老師只關心提高考試成績,無暇顧及課程中蘊含的德育資源。不同部門的教育工作者僅從各自部門的最大利益出發,很難形成教育合力。
3.德育環境
“學校德育與社會、家庭教育不和諧”和“德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都表明,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壹些良好的外部條件。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信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和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斷沖擊著學校的德育工作。顯然,傳統而單調的道德教育難以應對這些沖擊。此外,社會上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不良現象,必然會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處理好德育環境尤其是學生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問題,是提高學校德育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條件。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達成共識,密切配合,協調行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