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了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麽妳真的懂得怎麽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折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北京折疊》讀後感1這是壹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說,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裏,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說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壹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說,當社會完全依照單壹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群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沖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折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著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壹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折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折疊?
並不需要用折疊城市這麽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壹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著。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壹空間,盡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壹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只身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與戶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為壹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為雞頭?
當然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鬥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出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說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誌、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說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壹樣,從四方湧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折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壹起親手建的。壹個區壹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壹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擡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壹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壹樣四處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壹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壹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著病體離開這座打拼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說“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壹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
《北京折疊》讀後感2在看代碼改代碼寫代碼百無聊賴的時候,看看書真是壹種解脫,像是被困在黑屋子裏,總算能出來透透氣。花了三個多小時看完《北京折疊》,很短的壹部小說,要是作為科幻作品來看,還是有點不夠的,最科幻之處就是北京在空間上的翻轉。但是作為社會學小說來看,寫的還是很精髓的。
書中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批判,只有對不同層級生活狀態的娓娓道來,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不講壹點道理,而能讓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疊成三個空間,第壹空間500萬人,享受24小時,第二空間2500萬人,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5000萬人,生活8小時。小說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間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養女糖糖幼兒園學費昂貴,而自己卻只能沒日沒夜的撿垃圾為生,實在沒有余力供養糖糖,但是據小說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讓糖糖上了幼兒園,對她的前途又有什麽樣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夢想都是偉大的,即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老刀也還是抱著希望糖糖能夠學會唱歌跳舞,成為壹個淑女的夢想。於是和第二空間的壹個學生秦天做了壹筆交易,整個故事也從這筆交易開始了。
他第壹次親吻她壹下,她躲開,他又吻,最後她退無可退,就把眼睛閉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壹陣憐惜。
秦天喜歡上了第壹空間的壹個女生依言,在秦天眼裏,依言就像壹個天使,嘴巴小小的,瑩潤的,下嘴唇飽滿,帶著天然的粉紅色,讓他有上去咬壹口的沖動。秦天我是很欣賞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壹空間的人,但是說強吻就強吻。他也知道自己該有怎樣的策略,未來該怎麽進入第壹空間。壹切似乎都在他的藍圖裏畫好了,未來是美好的,只要付出當下的努力,不是嗎。
“所以,”她給老刀夾了新上來的熱菜,“妳能不能暫時不告訴他?等我……有機會親自向他解釋可以嗎?”
讀到這裏,感受到了壹點,夢想是不分等級的,我喜歡老刀不顧壹切要來第二空間賺錢的意誌,也喜歡秦天對自己愛情的執著追求。反而身在第壹空間的依言,雖然她也是喜歡秦天的,但是在他們面前卻顯得那麽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為父親的權威告訴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選擇用謊言欺騙秦天,他們的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對他們未來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後還是和不愛的未婚夫結婚了,秦天傷透了心吧。
對小說所描述的三層空間,並沒有感覺到多麽新鮮,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我們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就像現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層人物到底在做什麽,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裏,大家跟我有壹樣的生活方式。壹開始對這樣的分層可能有劇烈的厭惡感,***產主義不是這樣的。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到處都可以見到金字塔的結構。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雪國列車》,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車廂住著不同階級的人,末尾車廂是留給苦力的,前排是留給資產階級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這種初始狀態吧,但是夢想不分等級,有夢就追,在自己的圈子裏活得精彩。
搖籃裏,糖糖剛剛睡醒,正迷糊著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臉,疲倦的了壹天的心軟下來。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門口抱起糖糖時,她那臟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臉。他從來沒後悔將她抱來。
《北京折疊》讀後感3上周的“財書學不淺”讀書分享中,周導講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遊戲》。講的很精彩,我們還做了首次直播。在開頭部分,他闡述了科幻小說的基本知識。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因此聽起來既新鮮但又不好理解。最後我問他讀書群體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熱愛科幻小說,他的答案是很小眾。
《北京折疊》是在講述中被提及的壹部作品,屬於軟科幻範疇,也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20xx年的這部短篇小說,出自郝景芳,壹位年輕作家。《北京折疊》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獲得了科幻界的大獎,雨果獎。通常有個稱號混社會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疊》就常常與《三體》放在壹起說。
因是短篇,所以我僅抽了兩天起床和睡前的時間就讀完了。我感覺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屬於短篇的創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國關註而得獎,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階層問題自帶話題。美國人對類似的發生在中國的情況壹直感興趣。盡管作者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壹樣,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壓力,想說下北京的現實中社會階層關系中存在壹些矛盾。
正因為話題像漲工資壹樣的與敏感且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成為關註焦點也在情理之中。在韻韻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講過階層問題。講了歷史上的三教九流,講了現如今的情況,以及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相互關系問題。不知道她現在還有沒有印象。社會分階層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時期不同表現形式。
《北京折疊》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層空間。大地的壹面是第壹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壹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壹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八千萬人分為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
創意不算突出,但現實著實裸露。讀書人估計都會對標下現實中的自己算這裏的哪個層次。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正是當下我們生活著的真實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類似作品壹樣,主人公都是最底層的可憐蟲,生活艱難,讓人可憐。我不大喜歡這角度,感覺有抱怨感,有戾氣。雖能引起更多人的***鳴,但不是積極的導向。社會問題本身很復雜,我們不能總去宣傳那種“絕大多數的人,剛剛壹出生,就已經輸了”的思想。
我們的物質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內涵已經在幾十年的發展後發生了壹個質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基礎得到全面提升之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麽多的苦與恨,要是大家都覺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寫,就從第壹空間選個主人公。講述壹個身處高階層物質和精神先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幫助相對低階層的人去追求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疊》讀後感4看完《北京折疊》我是懵的,或者說混亂的。那種感覺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聞集中在壹起了,我抓不到重點,好像全是重點。
老刀在煩惱糖糖上幼兒園的問題。我腦子裏浮現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隊的新聞。還有小鎮裏的實驗學校。縣公務員子女直接入學,就近有學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額大家搖碼,剩下的名額也許就是個位數。這是壹個常住人口20萬左右的小鎮。
老刀的月收入是壹萬,秦天月薪是10萬,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萬。現實中,收入的差距,其實也有這麽大,甚至更大。
阿貝和闌闌與房東爭吵取暖費的事情,老刀拿出壹萬平息這場爭吵,她們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測算壹下取暖費,大概也就幾百塊。在第壹空間,第二空間都是不值壹提的零錢,但在第三空間卻足以讓壹個漂亮女孩吵得沒有壹點形象。想起曾經聽過壹個真實的故事,在偏僻的村莊裏,因為壹塊錢出了人命。
“這菜不對外,所以都不標價。”曾經“特供”這兩個字在微博掀起壹陣聲討的風潮。還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壹部科幻小說,而是把近些年的新聞都剪接在壹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壹個新聞回顧。小說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更讓我有點分不清是虛構還是紀實。
像“擁擠的男人女人圍著小攤子挑土特產,大聲討價還價。食客圍著塑料桌子,埋頭在酸辣粉的熱氣騰騰中,餓虎撲食壹般,白色騰起遮住了臉。油炸的香味彌漫。”這是壹個很有生氣的生活場景,壹個就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壹個生活場景。看這段文字,會浮現壹個很熟悉的場景。
她其實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語言和科幻的外殼,誇張而又隱秘地展示出來。階層隱隱顯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沒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經風靡網絡麥子寫的那篇《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妳坐在壹起喝咖啡》還有此文誕生三年後李純根據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經歷寫的壹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妳喝咖啡》。
寫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在現實中只是少數。如同郝景芳筆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闌闌,像阿貝壹樣,在生存線上掙紮,活得“操蛋”。
“彭蠡”這個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壹般的小說不會用這麽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約有不壹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蟲蛀木”。彭蠡非法去第壹空間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後壹次被抓。老刀會進入第壹空間,也是他教的,他是這個折疊城市空間法則的破壞者。對於這個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來說,他就是壹只蛀蟲。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戰勝壹切的勇氣,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壹個殘酷的環境,不算險惡的人心,展示壹個很殘酷的世界。她說現在的現實還沒有那麽殘酷,不希望未來發展成那樣。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來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這是其實是構想中長篇的第壹章。我在想,如果是長篇,那是不是最後,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壹把老刀,也許沒有新刀那麽鋒利,但也可以有破壞性的,特別是有蟲蛀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