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建德的民間藝術、文物、民俗、傳說、手工藝有哪些?

建德的民間藝術、文物、民俗、傳說、手工藝有哪些?

該地區生物資源豐富。據調查,有林木700多種,藥用植物700多種,動物14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資源有44種。目前,有27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63個礦點。主要礦藏有石灰巖、白雲巖、大理石、花崗巖、石煤、銅、鐵、鈾,其中石灰巖儲量最大,出露面積約85平方公裏,估算儲量6543.8+04.3億噸。建德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它是在糧農組織援助下建立的65,438+00個國家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縣之壹。現存量為3591.500立方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蠶桑、柑橘、兗州白梨、裏耶安百裏、新安江牌草莓、板栗等。其中茶葉是全國重點產縣之壹,柑橘、板栗、生漆是浙江省重點產區。葉中白蓮潔白如玉,質地極佳,是浙江省的名產。兗州的白梨晶瑩如雪,肉質細嫩,是南宋時的皇家貢品。境內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水資源和水力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654.38+0.858億立方米,水能儲量686.5438+0萬千瓦。水質優良的淡水資源為大水面網箱養魚奠定了基礎。[3]

建德自古地跨。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原吳越地區設立會稽郡(郡在今江蘇吳縣),今建德屬會稽郡富春郡。正因為如此,西漢。當辛莽將“富春”改為“朱念”時,它在東漢初年恢復為“富春”。永建四年(129),分會稽縣、吳軍縣,富春縣隸屬吳軍縣。三國吳四年(225),建德郡設在富春,縣城在今梅城,故名建德。同年分為富春、新昌兩縣,縣城在今大同。兩縣均屬吳縣。晉太康元年(280),新昌縣改名壽昌縣,壽昌之名始有。西晉至南朝宋齊時期,建德、壽昌仍屬吳郡。梁平統二年(521),壽昌改為新安郡、陳世同。梁朝平定年間,建德劃歸金華縣,陳石依舊。

隋開帝九年(589),壽昌並入新安縣(今淳安);建德並入金華縣,改稱武寧縣,歸梧州管轄。兩縣同屬梧州。仁壽三年(603),設周目在新安老城,統治新安縣。大業三年(607),周目改綏安縣,新安縣改羅山縣,仍屬縣治。唐武德四年(621),遂安郡恢復為周目;設兗州於桐廬。金華位於建德縣,屬於兗州。七年(624),兗州廢,建德並入桐廬、羅山兩縣,隸屬周目。永春二年(683),恢復建德郡,屬周目。沈工元年(697),周目的統治由羅山移至建德,建德為治州。永昌元年(689),恢復壽昌郡,屬周目,後廢棄。神龍元年(705),遷都,屬周目。五代時建德、壽昌梨木州屬吳越國。建德仍然由周目統治。正因為如此,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周目為兗州,建德、壽昌不變。南宋鹹春元年(1265),兗州升為建德府,屬建德、壽昌,建德歸官府管轄。元十四年(1277),德福重修為建德路,轄建德,壽昌仍屬之。明初建德路改為建安府。洪武八年(1375),改兗州府,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遂安,淳安六縣。

清宣彤三年(1911),廢府制,設兗州軍政府,屬建德、壽昌,建德為府。

民國元年(1912),兗州軍政被廢。3年(1914),衢縣設金華路,屬建德、壽昌。16年(1927),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20年(1931年)設立第六行政監察區,隸屬建德、壽昌。民國22年(1933) 65438+6年10月,在建德設立專員公署。24年(1935)九月,蘭溪設立第四行政監察區,隸屬建德;在壽昌所屬的渠縣設立第五行政監察區。32年(1943)9月1日,增設第11行政監察區,隸屬建德、壽昌。專員公署初設淳安,後遷至建德。36年(1947)5月,撤銷第11行政監察區,建德、壽昌直屬浙江省。37年(1948)4月,兩縣隸屬於設在淳安的第四行政監察區。

5月5日,1949,建德、壽昌相繼解放。同月,設第四署,後重建德區,屬建德、壽昌。3月22日1950,建德社撤銷,建德、壽昌劃歸金華社。3月31,1955,建德機構復位,建德和壽長回歸家庭。1957 1月,為滿足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需要,建德縣劃入縣級新安江區,直屬建德機構。1958 3月31,新安江區改為新安江鎮,劃歸建德縣。165438+10月21,壽昌縣撤銷,並入建德縣。1959年4月,建德署被撤銷,建德縣隸屬金華署。1960年8月,縣城由梅城鎮遷至白沙鎮(今新安江街道)。5月1963,16,建德郡屬杭州,至今。4月1992,1,建德撤縣設市,市轄新安江鎮(今新安江街道)。

1985 65438+2月,建德縣轄白沙鎮(10居民區和7個行政村)、新安江區(轄洋溪和更樓鎮、鄧嘉和蓮花鎮和59個行政村)、梅城區(轄梅城和大洋鎮、洲和村)。111個行政村)、幹灘區(轄幹灘鎮、羅村、唐沁、安仁、智豐、下堡鄉,78個行政村)、三都區(轄三都鎮、黎姿、姚村、前院、鳳凰鄉,54個行政村)。

2000年,建德市轄15個鎮,12個鄉。總人口473062人,各鄉鎮人口:新安江鎮99039,蓮花鎮10044,幹灘鎮24167,安仁鎮8063,梅城鎮38715,楊村橋鎮17454,夏亞鎮1465438+三都鎮19884馬牧鄉9381,羊尾鄉6973,馬車鄉10252,三河鄉7824,姚村鄉2615,鳳凰鄉3413,童嘉鄉7156,石屏鄉7297,馬尚鄉65438。(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等。(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27日,浙政函[2006 54 38+0]204號批復,調整建德市部分行政區劃。2001 10 1根據浙政函[2001]204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建德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建德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精神,建德市市政府作出建府決定。①新安江街道辦事處,位於蔡氏路23號,區域範圍:東鄰馬木鄉,西與淳安縣接壤;北鄰陽西街道辦事處,南接耿樓街道辦事處和童嘉鎮,轄12個行政村:新安江、白沙、新鵬、黃木墩、侯伶、美平、王嘉、李安堂、何江、何山、魯恒、外龍;20個居民區:建北、康安、政法、康橋、馬援、福溪、中街、三莊、蔡氏、保健、橋東、葉嘉、新林、望江、蒼潭、上蒼、電廠、侯伶、白沙新村、朱家埠。總面積101平方公裏,總人口6.4萬。②洋溪街道辦事處。駐地位於復興路,區域範圍為:東與夏亞鎮相鄰,東南與馬木鄉相鄰,西北與淳安縣相鄰,北與蓮花鎮相鄰,南與新安江街道辦事處相鄰。轄13個行政村:下塘、方家坪、陽西、朱赤、張尚、新華、友紅、新寨、高陵、商鞅安、陽安、窯上、團結;兩個住宅區:第壹個在東部,第二個在東部。總面積72平方公裏,總人口654.38+0.4萬。③更樓街道辦事處。駐地位於鎮前路前,區域範圍為:東臨大洋鎮,東南與蘭溪市接壤,西接童嘉鎮;北臨新安江街道辦事處和馬牧鄉,南接壽昌鎮和大慈巖鎮。轄桐梓園、新街、裕園、張家、羅村、後塘、胡岑畈、更樓、新市、黃坳、五裏園、石馬、甘溪、、、延龍、郭塘園、甘嶺、、馬等28個行政村。2個居住區:更樓和鄧嘉。總面積71平方公裏,總人口2.6萬。(2)①撤銷大同鎮、老村鎮,設立新的大同鎮。鎮政府駐地位於古城山路52號。轄42個行政村和2個居住區,面積109平方公裏,總人口4.4萬人。②撤銷幹灘鎮和安仁鎮,設立新的幹灘鎮。鎮政府駐地在紫旭路(新址)。轄46個行政村和4個居民區,面積220平方公裏,總人口3.3萬人。(3)原譚村鎮更名為大慈巖鎮。(4)李佳、壽昌、航頭、蓮花、夏亞、楊村橋、梅城、大洋、三都等9個鎮和馬尚、石屏、童嘉、馬木、唐沁、下堡、馬車、羊尾、三河、鳳凰、姚村等11個鄉鎮。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1個鄉,63個居民區,518個行政村。截止2001年底,轄3個街道,12個鎮,11個鄉,62個居民區,518個行政村。

2002年上半年,建德市轄3個街道,12個鎮,11個鄉,62個居民區,518個行政村。

截至2003年底,建德市轄3個街道,12個鎮,11個鄉,25個社區,30個居民區,514個行政村。

2005年3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函[2005]18號)批準調整建德市部分行政區劃:壹是撤銷馬尚鄉建制,與大通鎮合並。調整後,大同鎮轄58個行政村和3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古城山路52號)。二、撤銷石屏鄉建制,與航頭合並。調整後,航頭下轄42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西巖村)。三、取消兒童之鄉建制,合並壽昌鎮(不含兒童之鄉過魚山村)。調整後的壽昌鎮轄49個行政村,1個社區,4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中山路38號)。第四,取消馬牧鄉建制,與夏亞鎮合並。調整後,夏亞鎮轄26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楊橋頭)。五、撤銷三河鄉、麻車鄉建制,與大洋鎮合並。調整後,大洋鎮轄38個行政村和3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1英烈路)。六、撤銷羊尾鄉建制,與梅城鎮合並。調整後,梅城鎮轄27個行政村、5個社區、1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總府後街39號)。七、撤銷下堡鄉、姚村鄉建制,與幹灘鎮合並。調整後,幹灘鎮轄71個行政村和6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1號新世紀廣場)。八、撤銷鳳凰鄉建制,與三都鎮合並。調整後,三都鎮轄50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不變(傅僉路)。九、孩子的故鄉,國玉山村,劃為更樓街。調整後的更樓街道轄28個行政村,1個社區,1個居民區,辦公地點不變(航渠路)。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建德市轄新安江、洋溪、更樓3個街道,楊村橋、蓮花、李佳、大慈巖、壽昌、航頭、大通、夏亞、梅城、幹灘、三都、大洋等12個鎮和唐沁鄉。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和佤族。(2000年人口普查)

  • 上一篇: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 下一篇:徐留平改革的“手術刀”:重振紅旗的奇跡能否復制到奔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