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我和十幾位傳統文化老師開始了“孝道學習打卡”。當時我們堅持了100多天,每天都沒有間斷。
在這次打卡中,我把原文看了100遍,親自查生詞,然後研究註解,思考如何練習,學會了思考和練習,打算走精讀路線。
在閱讀《孝經註》時,我發現了壹個現象:大量十三經的相關內容經常被註釋引用。
例如,《孝經筆記》第壹章:
1,孔子名叫邱,字。夫平等,老少次之。有“兄弟”二字,故稱鐘。“其名為《左傳》案,歷時六年:“曰:五名,第三名以人命為據。"
2.《中國古代孝經》雲“隱居”,意思是蓋隱居而居,與《論語》雲!我的話“如”也是這個意思,但和下壹章“住在房子裏讓妳尊重他”不壹樣。
3.每個服務員都有壹個座位和壹個架子,這個曾子服務員也是壹個服務員。“曲禮”有於先生的座位,有尊者的座位,也有君子的座位。(編者註:曲禮是《禮記》的壹部分)
4、正義:“子”,孔子自稱。案例《公羊傳》說:“子亦稱人。”
5.案例《禮記·祭義》曾子雲:“萬民之本教孝。”尚書:“尊而施五教。”翻譯稱教父為正直,教母為善良,兄弟為友好,兄弟為恭敬,兒子為孝順。
6、義:身叫弓,身叫四枝,發叫發,皮叫皮。《李雲》說:“四體皆正,皮滿革。”《詩》雲:“發如雲。”(編者註:李雲為《禮記》篇,詩為《詩經》)
7、雲“故不敢損”,損則損辱,傷則損。所以大師說:“不丟身不辱身就沒事了。”而鄭著的《李周》“不殺”雲“血疼”也是如此。
8.《大雅》雲:‘不念祖宗,則失德。’“詩雅”也。沒有思想,沒有思想。(編者註:雅,詩雅,即詩經雅)
9、《爵,是也》、《釋》。(編者註:“釋”即“爾雅釋”)
從上面的九段摘錄可以看出,《孝經註》第壹章引用了十三經原文,涉及春秋時期的《左傳》、《論語》、《禮記》、《春秋公羊傳》、《尚書》、《詩經》、《爾雅》。《周禮》並未引用原文,而是引用了鄭玄註《周禮》的相關內容。
直接和間接的,十三經中只有第壹章的註釋涉及八經,《孝經》第十八章的註釋幾乎每壹章都涉及相關經典的引用。
另外,我發現了壹個問題。註解往往只寫縮寫,比如《詩經》。古人只寫《詩經》,有的只寫書名,比如釋文。如果妳壹次都沒看過《爾雅》,妳可能會想《釋義》是哪本書。看完大概就知道是二丫裏的壹個內容了。
如果《孝經》是這樣的話,推而廣之,四書五經中的經典註釋也會涉及到十三經中相關句子的大量引用。
如果不知道十三經的概況和大概內容,就經常查查。
?我當時就想:如果在後續的閱讀中能對十三經有壹個整體的概述,那麽在壹本書裏遇到某個句子,認識某個章節,是不是會更容易讀懂註解,產生熟悉的感覺?
這時候我就產生了知道十三經的想法。
黃侃看了《孝經序》後說:“儒家經典不變,佛法也不變。這經文的教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時有變化,石頭可以淘汰,但卻是不變的,不朽的。對於百代的尺度,生命的資本就是它的規律。”
感覺特別震撼。這輩子沒讀過這麽好的經典著作,真可惜。現在就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妳將壹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學習和推廣,堅持每天閱讀。同時產生了壹個大膽的想法:把十三經通讀壹遍!
十三經是南宋時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它們是《周易》、《尚書》、《詩經》、《周立》、《儀禮》、《李記》、《左傳》、《春秋楊公傳》、《春秋梁穎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越深入傳統文化,接觸相關資料,越能感受到經典和經典的重要性。
|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文心雕經》說:“三極易訓,其書謂之經。經者為永恒無上道,不刊。”
馬壹浮先生提出了“六藝合壹”、“六藝合壹”、“西學也要六藝合壹”的精辟觀點。
馬壹浮先生沿襲了漢代經典的最初名稱,六藝即六經。他說:“經典壹直在,文字叫經典。”藝術還是樹藝術,是教字的藝術。“六藝即詩、蜀、李、嶽、易、春秋,亦為孔子之教。兩千年來,我國普遍承認所有的學術淵源都是由此而來,其余都是六藝的支流。所以六藝所有學校都可以考,所有學校都不能考六藝。馬壹浮全集(第壹卷)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最偉大的學術權威有兩個:孔子和六經。孔子是中國學術史上最高的人格標準,六經是中國學術史上最高的著述標準。從孔子到現在已經2400年了,學者們都說孔子必達六經,治理六經的人也必達孔子。【錢穆《中國學概論》,九州出版社,2011,1,3頁。]
1941年,顧頡剛先生寫了《十三經新源流待刊》,其中警告:“十三經是我們文化的核心。近代以來,外敵入侵日益緊迫,舉國震驚,防不勝防。自從廢除科舉後,說經學與人事無關,說大師雕零,說他猶豫以後學什麽,都是荒謬的。如果不這樣改,學了幾十年,妳就死定了。我的民族精神能偏離它的本來嗎?”
此言可謂觸目驚心!
李學勤先生在《儒學是國學的主流,經學是核心》壹文中對廢除經學的評價是:“當時蔡元培先生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強調接受西學。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在經學取消後,幾十年後回頭看,我們確實發現了壹個問題,就是經學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成了禁區,很少有人願意去研究它,去接觸它。”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和脊梁。其內容廣泛而深刻,包括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如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天下大同的理想、民本執政的原則、和諧人際關系的倫理命題、不懈奮鬥的精神等等。這些思想和精神的精髓滲透在民族性格和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尊崇程度和深遠影響是無與倫比的。最高統治者不僅尋找治國平天下之策,而且遵循儒家經典規範臣民思想,建立倫理道德,引導民風。儒家經典對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得讀十三經。
|壹生至少讀壹遍十三經?|
在我心目中,十三經就像壹座巍峨的大山,高聳入雲,讓人高不可攀。
想想看,如果妳每次讀100遍,然後讀註釋,然後壹篇壹篇的讀下壹部經典,不知道妳什麽時候才能再讀壹遍十三經。
到了這個中年,心裏有壹種淡淡的傷感:作為壹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如果沒有讀過中國傳統文化最經典的十三經,想想總是很可惜。
在《古今名人讀書法》中看到壹條內容:
“基礎首先是力學,力學是以讀書為基礎的。今天以六經、論語、孟子、孝經為詞:毛詩39124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禮記·禮記》45866字;《禮記》九萬九千二百字;《周易》二萬四千二百零七字;《春秋左氏傳》196845字;《論語》壹萬二千七百字;孟子34685字;《孝經》壹千九百三十三字。《九》的篇幅為484995字,以中文人才為主。壹天背300個單詞,四年半就能背完;或者天賦稍微遲鈍壹點就減壹半,九年壹天能背150個單詞。如果妳能認真閱讀,認真復習,妳會對它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全在妳耳朵裏。正如諺語所說,“每寸絲制壹尺;壹寸壹寸,變成了馬。此語雖小,可說是大。在以後的生活中鼓勵它。"
這段話就更精彩了。我想挑戰通讀十三經全部原文的想法。雖然這不是大家熟悉的閱讀和背誦,但是讀完壹遍十三經,就可以回過頭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經典。
有了這個想法後,我很激動,於是有了尋找誌同道合的人壹起堅持下去的欲望。這無疑是壹次“長征讀經”,希望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歡迎加入十三經閱讀打卡活動,點亮2022,助力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