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椰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壹年。
眼看著春節臨近,央視大張旗鼓地宣布了春晚名單,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春晚彩排。
而春晚,這個陪伴人們多年的節目,從1983年延續至今,已成了新年的文化符號,壹代人的回憶。
還記得頭壹年,劉曉慶靚麗的身影映入了觀眾心中,李谷壹壹首纏綿的《鄉戀》打動了無數人;
1984年,張明敏以低沈濃烈的愛國情義唱響了《我的中國心》,李谷壹的《難忘今宵》壹唱就唱了三十余年,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吃面條》不知逗笑了多少人;
1987年,身著紅西服的費翔,面如冠玉,他唱的那首《冬天裏的壹把火》更是不知不覺熱了萬千少女的心窩,至今仍是壹代男神;
1989年,宋丹丹的壹句“俺叫魏淑芬”讓觀眾們註意到了這個未來的“春晚常青樹”,為《孔雀》不婚不育的楊麗萍也緩緩登場;
1990年,倪萍如遇春風的嗓音響起,趙本山壹口壹個“傻樣”走上了春晚;
1992年,小虎隊的青春意氣感染了許多觀眾,他們成為了那時的“偶像”;
1995年,宋祖英的《辣妹子》、老狼的《同桌的妳》、劉德華的《忘情水》如同陽春白雪,教人心裏的情緒起起伏伏;
1999年,蔡國慶的《常回家看看》傳遍了大街小巷,任賢齊將無限的溫柔註入了《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擄獲了少女們的芳心......
可自從進入2010年後,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登上舞臺,小品淪為明星的附庸,雖收視率爆表,卻越來越多人覺得春晚喪失了初心,越來越不好看了。
回想歷經38年的春晚,最經典最感動莫過於2005年的《千手觀音》。
舞臺上,21位演員身著華冠麗服,伴著廣樂鈞天的音樂,翩躚而舞,搖曳生姿,千變萬化的手姿如同孔雀開屏,藝術的精妙美麗纖毫畢現。
領舞邰麗華,舉手投足之間皆是端莊慈悲,宛如觀音菩薩現世,普渡眾生。
這支舞高情邁俗,震撼全場,是壹場視覺盛宴、精神洗禮,不僅在國內壹片紅火,韓國人更是大加稱贊中國文化。
值得壹提的是,這支舞是由21位聾啞人組成的,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方有這經典之作,瑰麗之寶。
1997年,壹個黑黝黝的小夥子帶著相機四處采風,廣袤無垠的沙漠他去過,陡峭的懸崖他闖過,山谷盆地他也不落。
似乎哪裏荒涼,他就直奔那兒而去。
但也沒辦法,誰讓他就喜歡遊歷山河,探尋名勝古跡呢。
他遊覽過雲岡石窟、五臺山金閣寺、太原崇善寺、上下華嚴寺,領略過裏頭的精美壁畫,感受過寺廟的莊嚴肅穆。
在這程旅途,他總能看到“千手觀音”的雕像。
彼時的他不會想到,兩年後,他憑借這雕像,突發奇想,創造出了舞蹈版的《千手觀音》,而後聲名赫赫,走出國門,成為壹流的編導,被譽為“舞界奇才”。
這個小夥子就是張繼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舞團團長。
1999年,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邀請他編壹支舞,趁此契機,他創作了《千手觀音》。
卻沒想到,有三個版本。
壹開始,才華斐然的張繼鋼尋思著這舞,最精髓的還屬手,靈活的手指無聲訴說著它的 情感 ,富有藝術美和感染力,而聾啞人乃不二之選。
她們平時都通過手語交流,手就是她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見於此,張繼鋼與殘疾人藝術團溝通協調,造出了第壹個版本:12名女舞蹈演員,邰麗華、何瑾、呂曉燕、李國巖、劉艷、曹菂、陳岑、胡楠、王崢、常娥、林淩、莊文潔。
她們並非天生聽不見,大多數都是小時候發燒,使用抗生素而致聾。
壹場高燒便奪去了這個世界動聽的聲音,多麽殘酷,卻又無可奈何。
或許是緣分,將她們綁在了壹起,壹起排練,壹起交流,壹起成長,而邰麗華在其中充當著主心骨,十九年舞齡、被楊麗萍指導,她的天資與努力可見壹斑。
2000年,美國政府邀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千手觀音》,首次亮相的她們造型簡單,技藝不嫻熟。
幾年的磨礪,她們默契十足,商演大都小菜壹碟。
但藝術團接到了雅典國際殘奧會閉幕式的邀請,8分鐘的表演讓張繼鋼嚴陣以待,心裏苦笑:“人不夠啊。”
他慌作壹團,向藝術團領導借人,領導給了他9個舞蹈演員,但都是男的。
張繼鋼想著死馬當活馬醫,讓他們模仿女性的舞蹈動作,力求他們的動作剛柔並濟,21個人的神韻如出壹轍。
日日夜夜的反復練習也並沒有辜負他們,2004年的雅典舞臺上,他們21人婆娑起舞,飄逸瀟灑,臺下的觀眾們的掌聲不絕於耳。
自此,這第二個版本艷驚四座。
央視春晚聽聞,向張繼鋼拋來邀約,他壹口答應。
舞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
而後這第三個版本壹夕之間冠絕當世,影響深遠。
當紅明星尚雯婕、迪麗熱巴、易烊千璽稱它為春晚最驚艷的節目;
眾多綜藝晚會模仿它、重現它,比如《王牌對王牌》關曉彤版、幼教學生版;
它登上了《美國達人秀》、韓國綜藝,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他國熠熠生輝。
眾所周知,春晚審核嚴,彩排時間長,壓力大,張繼鋼壹接到通知,便對聾啞演員們開始了魔鬼訓練。
由於《千手觀音》展現的是壹人千手千眼,列壹縱隊時,邰麗華作為那唯壹露面的壹人,其余20人都得隱匿於邰麗華身後,不得在隊伍中突出。
這首當其沖的便是體型。
他們每每壹大早就迎著寒霜在北京的凜冽冷風裏奔跑,做各種熱身運動,青蛙跳、極限跳步等,只為了減去脂肪,保持勻稱的身材。
而《千手觀音》現於人前,主要就是他們的手臂,若想要舞蹈整齊,他們的手臂粗細、大小、膚色都得統壹。
在壹兩個月的時間裏,想要手臂變細,無疑是天方夜譚。
但他們偏偏做到了。
他們用保鮮膜裹著手臂,緊緊壓縮著它,排練的時候壹用力,勒下壹道道紅痕。對他們而言,這些不痛不癢的小傷小痛,算不得什麽。
時日壹長,手臂冒汗,保鮮膜濕黏,與皮肉粘得更緊,自然而然就瘦下來了。
可這種“傷敵壹千,自損八百”的路數,他們做得比誰都熟稔。
初時,藝術團教他們練習站功,為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就以摔倒為風險,左手抓著大巴的座位,右手練靜止,車動人不動。
孩子們樂此不疲,邊看路邊風景邊練功,卻不知道沒抓穩的後果。
他們看盡了世俗同情的眼光,卻也想堂堂正正地為自己、為殘疾人正名:
“殘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殘疾人,也有生命的價值。”
因為這口氣,他們與這支舞蹈死磕到底,不計代價,不懼苦痛。
《千手觀音》列壹縱隊時,張繼鋼要求21個人緊緊相依,後壹個演員的腳趾挨著前壹個演員的腳後跟,鼻尖頂著前壹個演員的後腦勺,每個人雙手的位置都通過精確的刻度度量過。
就這樣,演員們筆直挺立,雙手上舉,維持了這個動作幾個小時。
說來心酸,最後面的演員個子最高,手最長,動作也較其他人更吃力些。
但他不甘落後,閑暇時就自己練習站立、雙手合掌這些舞蹈動作,張繼鋼忽而看到,拍了拍他以示加油,卻發現練習許久的他,肩膀、手臂已經僵硬麻木了。
正因為如此,春晚那五分鐘的表演裏,演員們壹個個站如松,巋然不動,透著些觀音的法相莊嚴,令人敬畏。
這支舞排練起來,千難萬險。
最大的難點便在於聾啞人,他們聽不見音樂,掌握不了舞蹈節奏。
張繼鋼思索著,找到了手語老師。
他想著先讓手語老師放緩節奏,教演員們舞蹈動作。
畢竟,正常人都很難與音樂起***鳴,更遑論聽不見的他們了。
但他們有壹顆純粹的心,盡全力去做好這件事。
幾個女孩開著振聾發聵的音樂,傾耳至音響處,用自己的感官領悟音樂的律動,從而感受音樂的節奏。
他們邊感受,邊打著手語,像極了迷路的孩子,他們困惑、不解的神情也落入了張繼剛的眼中。
壹切盡在不言中,張繼剛看著這壹幕,心似乎被狠狠抓緊,無聲地落了淚。
這也讓張繼剛想到了新法子:孩子們可以通過音響振動,趴在地板上感受鼓點與節拍。
正所謂上天為他們關上壹扇門,又為他們開了扇窗,敏銳的感官讓他們天生就是跳舞的好苗子,悟性奇高。
他們將這些節拍牢記於心,壹次次熟悉音樂。
久而久之,身體對節奏的習慣性記憶驅使著他們舞動。
“音樂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身體、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有了節奏的帶入,排練起來依然不盡如意。
出錯不自知、舞蹈不整齊、壓根沒觀音的氣度...
就拿最難的壹個動作——圓型環觀音的慈善造型來說,每個人的手臂都需要伸展在固定的位置,不能偏離壹分,也不能慢壹分,這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後來,張繼鋼就想了個方法,將每個人手臂的位置用尺子量好畫在墻上,對著刻度保持自己手臂的位置,勤加練習。
攝像機記錄著他們揮灑汗水的壹幕幕,等到訓練結束,大家聚在壹起看DV,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至於整齊度,演員們自創了個小動作:向前壹個人的後頸呼壹口氣,示意她可以開始做動作了,這樣壹個接壹個,動作有條不紊,整齊劃壹。
觀音形似,但神韻卻並無幾分。
張繼鋼執著於每個手勢,美觀、韻味缺壹不可。
21人中那9名男演員,顯然對此壹竅不通。
張繼鋼就讓他們從蘭花指練起,“必須跟女孩子壹模壹樣”的指令讓他們心生迷茫。
於是他們采取了笨方法:沒日沒夜地觀察女孩的表情、姿態。
女孩怎麽笑,他們就怎麽笑。
雖說他們基本上露不了臉,但嚴於律己的他們還是將此做到完善,不松懈不偷懶。
慢慢地,模仿也起了些成效,他們幾人輕盈的步伐,不經意間露出些小女兒家的嫻雅來。
而後的蘭花指,纖細又柔美,壹舉壹動皆有著觀音的慈悲美態。
經過千次萬次的排練,他們可以配合音樂,在1秒鐘內完成動作,展露觀音“千手千眼”的神韻,且步調壹致,這速度之快,難以想象。
張繼鋼眼見整齊、有韻味的舞蹈現於眼前,也沒忘了他導演編舞的原則:“與完美對望”——將不完美的作品做到極致。
他將中國黃的服飾改成了明黃色,裙子下擺的亮片改成了古銅透亮色,指甲加上了銀光亮片,演員們手裏的眼睛增加了夜光功能。
這壹切宛如佛光普照,天地間都閃爍著人性的美好光輝,象征著觀音的慈悲濟世。
他還仔細研究了開場前的每個動作,單就雙手舉起、圓形慈悲造型壹幀幀都是他精心設計,描繪出壹幅孔雀開屏的畫面,深入人心。
由於春晚的特殊寓意,他特地加上了拜年祝福的動作,這才有了驚艷所有人的“盛世開屏”。
與舞蹈相配的音樂也是妙不可言,深沈又典雅,包羅世間萬象,吟唱愛的頌歌;纏綿又悲涼,訴盡這凡塵的愛恨糾葛,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光彩。
然而當團隊壹切準備就緒時,接到通知,心如死灰:
春晚導演組臨時決定將這個 (沒有大腕兒的) 節目從6分鐘刪減至4分鐘。
張繼鋼壹語未言,只輕輕地說了句,“您完整看壹遍吧。”
整支舞跳起來衣袂飄飄,時而肅穆,時而莊嚴,時而高昂,時而熱血沸騰,看得導演組心潮澎湃,自己否定了之前的想法。
最終,這支舞成功面向世人,引起了觀眾們的熱烈反響。
聾啞人的他們也壹度被推至輿論的高峰,被觀眾們稱為“觀音姐姐”的邰麗華當選了2005年中國感動人物之壹,壹心壹意為殘疾人這個群體發聲,誓死捍衛殘疾人的權益。
如今的邰麗華已徐徐走過人生半載,退居幕後,培養殘疾孩子,而後結婚生女,生活平淡且有煙火氣。
而當年的那壹批人,大多都如邰麗華壹樣,從事行政等工作,不再在舞臺上繼續跳舞。
《千手觀音》也傳承了壹代又壹代人,16年前,它在歲月深處的那壹回眸,洞穿了風煙,成了當代經典、史詩巨作。
有人說,壹支《千手觀音》艷絕天下,後再難看到如此神作。
但其實,這支舞最感人肺腑的地方不在於它精彩的舞蹈,而在於聾啞人樸實無華卻又矢誌不渝的精神。
看著孩子們無數次跌倒再爬起訓練的張繼鋼心生感慨:
“這些聾啞人演員真不容易,他們對於生命的渴求,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是特殊的藝術家、有特殊的毅力、特殊的品格和特殊的境界,所以才能創造出光芒四射的特殊的藝術。”
平凡如她們,跨過了那沈淪的深淵,為自己譜寫壹曲戰歌,從而創造出了不凡的經典。
我想,她們當得起這壹句“世界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