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則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則

壹、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意義

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億萬中小學生中開展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2.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西方敵對勢力企圖“西化”“分化”我,爭奪下壹代。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必須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二、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3.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堅持教育為本,註重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教養、有紀律的人。

4 .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實踐的原則。要尊重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積極發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理解和認同民族精神;註重知行合壹,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實踐,弘揚民族精神。

——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為重點,大力開展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出發,善於挖掘和利用各種體現民族精神的地方資源,用事實和典型事例說話,用學生熟悉和愛聽的語言開展教育活動,以情感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原則。要把開展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為壹項系統工程,充分整合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對中小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繼承和發揚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在內容、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采用新技術,開辟新渠道,占領新陣地。

三、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5.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提倡壹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壹、凝聚人心的思想和精神,提倡壹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提倡壹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光榮,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是最大的恥辱。

——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緊密結合。了解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了解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景。

——中國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理解民族平等、國家統壹、各民族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完成祖國統壹大業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歷史任務之壹,自覺維護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反對壹切分裂祖國的行為。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了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增強熱愛和平、反對侵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意識的重要力量。

6.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是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深重災難和英勇鬥爭的歷史,特別是中國* * *生產黨領導人民英勇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歷史。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中華民族是壹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了解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大公無私、嫉惡如仇、誠實守信、不空談、戒奢節儉、防拖延、三省吾身、慷慨大方、溫柔有禮等。尊師重道、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禍福相依,國家生死存亡”的愛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誌向;自強不息,努力拼搏,勤奮勇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氣節;賢能載物濟世的寬廣胸懷;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風尚。

——中國* * *生產者黨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了解中國* *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建設新中國的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的、不顧壹切的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嚴明紀律、自我犧牲、大公無私、以人為本的精神,壓倒壹切敵人和困難的精神,革命樂觀主義、克服壹切困難走向勝利的精神,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包括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壹星精神、雷鋒精神、64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7.創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進步的要求,從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勇於創新。

——中華民族是壹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理解中華民族不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而且形成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等精神。全社會、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努力培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思想。

——中華民族是壹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深知學習是創新的基礎,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努力培養求知進取的品質。

第四,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

8.各學科有機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中小學德育課程和語文、歷史等人文社科課程要充實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科課程要結合教學內容,豐富中國科學家的科學成就和民族精神。藝術(音樂、美術)課程應包括古典民樂、民歌、國劇欣賞,以及中國書畫欣賞。體育課應適當增加中國武術的內容。

9.註重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5月1日、5月4日、6月1日、7月1日、8月1日、11月11日等重要節日,七七事變、九壹八事變、壹二·二九運動等重要事件,開展主題校(班)會和小組(重要人物紀念日)。通過晨會、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組織開展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經典格言警句和詩詞誦讀活動;教授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舉辦學生歌唱比賽和文藝演出。

10.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拜革命聖地和遺址,祭掃烈士墓,緬懷民族英雄、仁人誌士和革命先烈,學習他們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了解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組織開展征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和社會實踐基地的教育作用。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總時間,初中生壹般每學年不少於20天,普通高中生每學年不少於30天。

11.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堅持升降國旗制度。每逢周壹、重要節日、紀念日、大型集體活動,必須舉行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每天都要升降國旗,每周都要舉行國旗下的演講。所有的中小學生都應該會唱國歌。學校應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櫥窗、黑板報、文化長廊等宣傳和弘揚民族精神。在校園內張貼革命領袖和中華民族傑出人物的肖像,制作反映民族精神的燈箱和牌匾,積極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校園活動,營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濃厚校園氛圍。

五、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措施

12.切實加強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認識,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的壹項重要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給予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各級宣傳、教育等部門要根據綱要精神和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深入學校了解情況,研究問題,總結經驗,指導工作。教育部門應當設立中小學德育專項經費。宣傳教育部門要主動與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優勢,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做好中小學民族宣傳和培育工作。

  • 上一篇:廣西容縣的傳統村落
  • 下一篇:微框架下的360 HP Spectre x360評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