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壹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保留徐州市,初為山東省轄市,3年後重新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轄11縣市。此後,徐州市和徐州專區並存,不同時期轄屬有所變化。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徐州專區,將所轄6縣劃歸徐州市。徐州市現轄5區6縣(市)。
徐州地理
徐州市位於江蘇省的西北部,東經116°22′~118°40′、北緯33°43′~ 34°58′之間。東西長約210公裏,南北寬約140公裏,總面積11258平方公裏,占江蘇省總面積的11%。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為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帶、上海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圈的結合部。"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北通京津,南達滬寧,西接蘭新,東抵海濱,為全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人文
徐州古文化遺址極為豐富,唐代的任山古道,遺跡猶存;新石器時代的大墩子、劉林、花廳等遺址出土萬件文物,精美罕見。***發掘古墓葬數百座,以漢墓為主,主要有土山漢墓(雲龍山北麓),北洞山漢墓(北郊茅村),東洞山漢墓(下澱鄉),劉註墓(拾屯小龜山)。徐州是漢畫像石最集中地區之壹,建國以來先後發現完整畫像石墓近30座,散存漢畫像石約400余塊,與南京的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並稱為“江蘇三寶”。徐州名勝古跡兼有南秀北雄之長,雲龍山、興化寺及其石佛,九裏山的白雲洞,戶部山的戲馬臺,以及俗稱為“五樓”的霸王樓、彭祖樓、黃樓、奎樓、燕子樓,代表了徐州傳統文化特色。古建築、現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宮、興化寺、文廟、權瑾牌坊、彭祖祠、道臺衙門、吳亞魯舊居、郭樂山舊居都受到市政府的重視並得到保護。
在徐州的歷史上,記載了許多領袖人物的光榮業績和文人墨客的精彩詩篇:
(1)、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肇源於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後裔。彭祖是著名老壽星,活了八百歲,善於導引氣功養生,也善於烹調,被稱為我國烹飪鼻祖。據說他關於烹調雉羹,進奉給堯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國。市南郊有占地520畝的公園,命名為彭園,內有漢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閣,成為海外彭氏後裔來徐尋根祭祖的活動場所。
(2)、漢高祖
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布衣皇帝漢高祖的故鄉,其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說漢高祖之母避雨於橋遏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梁樓村。漢高祖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裏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地有“豐生沛養漢漢高祖”的說法。
漢高祖在三十歲時,在沛縣治東壹裏的泗水上岸上擔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長。八年的亭長生涯對漢高祖意義重大,在此期間,他先後結識了蕭何、曹參、樊噲等壹批人,這些人在他後來的政治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桿起義,9月,漢高祖在泗水河畔宣誓起義。此後,漢高祖的勢力不斷壯大,經過八年的戰爭,抗暴秦、誅逆楚,終於建立了統壹的大漢王朝。
高祖十年,漢高祖親征平叛而歸,途經沛縣故裏,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壹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酒酣之時,漢高祖擊築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對沛縣父老說:遊子思故鄉,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裏。
高祖離沛後,沛人為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並築百尺高臺,立碑於臺上。《大風歌》碑相傳為東漢蔡邕所書,歷經兩千余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3)、項羽與戲馬臺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吳中,聯合義軍,翦滅暴秦。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在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其像成於1987年夏,高285厘米,頂盔貫甲,足踏巖石,迎風而立,顯得十分矜持、威嚴、剛愎、剽悍。
戲馬臺,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壹,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於城南裏許的南山上,構築崇臺,以觀戲馬,故名戲馬臺。
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築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矽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
(4)、五裏三諸侯
在徐州,特別是沛縣壹帶。壹提到“五裏三諸侯”,當地的父老鄉親便神采飛揚,津津樂道。所謂“三諸侯”是指漢初的安國侯王陵、絳侯周勃、汝陰侯灌嬰,他們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縣安國鄉境內,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裏,故稱“五裏三諸侯”。
王陵、周勃、灌嬰都是漢初重臣,為漢高祖奪取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為鞏固漢政權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這只是個代表性的說法,秦初,徐州壹帶藏龍臥虎,人才輩出,風雲人物、王候將相何止這三人!據統計,漢高祖稱帝後,封侯143人,其中徐州沛籍就有23人,如蕭何、曹參、昌、樊噲等。
(5)、蘇東坡
徐州市區慶雲橋東,故黃河南岸大堤上,矗立著壹座雙層飛檐的黃色高樓,歇山抱廈,光彩熠熠,這便是新修復的黃樓。
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勝洪水之後,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熙寧十年(1011年)四月,蘇東坡由密州(山東諸城)調任徐州知州。蘇軾在徐州壹年又十壹月,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寫下了許多描繪徐州風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蘇軾到達徐州不過三個月,黃河泛濫,大水逼到徐州。蘇軾親荷畚鍤,布衣草屨,結廬城土,過家不入。在他的組織、指揮和影響下,軍民萬眾壹心,眾誌成城,終於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慘禍。蘇軾“以身帥之,長城存亡”而戰勝洪水的壯舉,受到朝廷的獎諭,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與敬重。蘇軾為了防止大水對徐州的威脅,壹方面築堤固岸,壹方面加高城樓,元豐元年二月,動工在城東門檔水要沖處建造了二層高樓,因為“水受制於土”,所以塗上黃土,取名黃樓,含有“土實勝水”的意義。九月九日重陽節,蘇荔大宴賓客,舉行典禮,奏樂慶賀黃樓落成,他高興地寫下《九月黃樓作》壹詩留作紀念。從此黃樓成為徐州富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跡。
除黃樓外,徐州還留有許多與蘇東坡有關的古跡和動人的傳說,有同樣是治水工程的雲龍湖蘇堤;東坡酒醉而臥,如今刻滿詩詞題賦的“東坡石床”;蘇軾與雲龍山隱士張山人***飲抒懷的放鶴亭;得名於蘇軾《快哉此風賦》的快哉亭;黃河故道中的“現紅島”,傳說是“蘇姑娘舍身跳水,紅妝現於黃水”而來。所有這些,無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對蘇東坡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6)、乾隆
乾隆執政六十年,***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過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閱河”,即實地考察黃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弘歷乘船北上,棄舟登陸徐州。時值災後不久,饑民遍野,瘟疫流行,壹派淒慘景象。隨駕大臣曾勸皇帝不必親到徐州,乾隆力排眾議,堅持來徐視察。他在《災餘》詩中寫道:“災餘癘必行,古人言之矣,將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關民瘐,寧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為重,不避瘟疫而親臨災區,不能不說是壹種勤政撫民的表現。
在這次視察以後,乾隆指示地方政府興建行宮,以便再來徐州時居住方便。乾隆行宮位於風景秀麗的雲龍山腳下,乾隆對行宮非常滿意,親自為行宮撰寫了兩副對聯“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戶外壹峰秀,階前眾壑深”。
乾隆行宮的建築在清末以後,大多已毀,現存有大殿和東西配房各三楹,如今這座昔日的帝王行宮已成為社會教育和民眾娛樂場所。
徐州簡介
位於京滬、隴海鐵路交匯處的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徐州古稱彭城,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意經和養生學的鼻祖彭祖、漢代開國皇帝漢高祖、人傑鬼雄項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不勝枚舉,其中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每年10月初,徐州還舉辦漢文化國際旅遊節。而以雲龍山水、泉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風景區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蘇北著名的風景勝地。
徐州概況
區號:0516
郵編:221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西北部的徐州,是蘇北最大城市和由蘇、魯、豫、皖邊區組成的淮海經濟區的中心。“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北通京津,南達滬寧,西接蘭新,東抵海濱,為全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全市總面積11258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963平方公裏。
人口:全市總人口881萬,其中市區人口178萬。
區劃:轄雲龍、鼓樓、九裏、泉山、賈汪5個區,新沂、邳州2個縣級市和銅山、睢寧、沛縣、豐縣4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