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弘揚徽州傳統繪畫作品

弘揚徽州傳統繪畫作品

明代(1368-1644)是中國書畫史上的重要階段。這壹時期的書畫沿著宋元傳統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壹些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著名藝術家和流派。整個明代書畫藝術的演變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但又不能完全割裂開來,而是相互交替聯系的。

到了明代中期,院體畫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浙派”逐漸成為最後壹股潮流。取而代之的是活躍在蘇州的“吳派”。由於這壹時期蘇州經濟繁榮,各種工商業發展迅速,直接促進了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因此,這壹帶成了本地及四方文人聚會的最佳場所。“吳派”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吳門學派以沈周為領袖,隨後也有不少追隨者,形成了晚明的壹個主要流派。同時生活在蘇州的唐寅和仇英也因他們的繪畫而聞名。與沈周、並稱為“吳門四家”。

“吳門四家”中,沈、文、唐三家都屬於文人筆墨。雖然仇英是壹名職業畫家,但他的繪畫風格受到了文人畫家的影響。他們四家的繪畫成就各不相同。他們技能全面,題材廣泛。所畫的山水既能表現雄偉險峻的北方山川,又能描繪清麗雅致的南方風光。他們用嫻熟的筆墨描繪周圍的園林景色,把表現文人生活題材的山水畫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開辟了元明清以來山水畫的新境界。因其對後世繪畫的深遠影響,也被後人譽為“明四家”。中期吳派神州廬山,文化高,前途光明。周泉有隱觀唐陰山路。松生圖仇英桃源仙境這裏介紹唐寅最具代表性的畫作。

唐寅(唐伯虎)

唐寅(1470 3月6日-1524 65438+10月7日),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原籍涼州金昌縣。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成化二十壹年(1485)中蘇州府中考第壹名,入府學。弘治十壹年,以天府鄉試(謝園)第壹名,進京參加考試。弘治十二年,卷入許婧科場舞弊案,被判入獄,貶為浙藩胥吏。從此失去進取精神,浪跡江湖,埋沒於詩畫之中,最終成為壹代名畫家。唐寅晚年生活貧困,靠朋友接濟。12月2日,嘉靖去世,享年54歲。

山水畫宗法制的唐力、劉松年,融合南北畫派,以工筆、疏排、飄逸俊朗為風格。人物畫畫家繼承唐代傳統,色彩明麗淡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他也是寫意人物,用筆簡潔有趣。他的花鳥畫擅長水墨寫意,灑脫灑脫。書法奇幻俊朗,取自趙孟頫。代表作品有《夕陽下的孤獨寂寞》、《春山伴》、《空亭涼夜》、《杏花草堂》、《春日幾山遊姑娘》、《秋風範範》、《想騎驢》、《山路松聲》、《風景與茶》、《王叔宮妓》、《王叔宮妓》。

明中葉唐寅孤獨圖賞析

《落霞孤圖》,唐寅,明代,立軸,紙本墨筆,豎189.1 cm,橫105.4 cm,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落霞落寞的畫面,是壹個意境分明的大軸。畫面下部繪有石水旁亭,隱於垂柳之中。亭後群山參天,亭頂雜樹。亭子裏靠墻立著壹張桌子,上面放著花瓶和古籍。壹個書生望著天空獨自站著,身後站著壹個孩子。閣下,水裏有壹個人在幫船。畫中垂柳枝葉十分巧,畫中雲“畫樹難畫柳”。但這幅畫中,柳枝用筆緊緊相連,柳葉排列得當。樹幹形狀也有自己的形狀,或者樹皮爆裂,像老人壹樣躺著;或盤根錯節,倚如壯士;或者樹幹渾圓泥濘,靜立如處子。南宋的唐力和劉松年是石刻的主要流派,但筆墨有所變化和提煉。後人也把這種方法稱為“水團”。《落霞孤圖》描繪的是高山柳柳成蔭,水閣臨江。壹個人坐在亭子裏,看著落寞的夕陽,伴著壹個書生。整幅畫很安靜,蘊含著文人畫的氣質。

正是在龍王王波的幫助下,唐寅才使這首詩名揚天下,哀嘆自己生不逢時,不合格。所以整幅畫也因為這首詩感染了深深的悲傷。

明中葉唐寅《春山伴圖》賞析

《春山伴圖》軸,紙,墨筆,豎81.7cm,橫43.7cm,現藏上海博物館。

《春山伴圖》全是水墨畫,只有壹件袍子蘸了淡紅色。畫面中曲柱掩映,雜樹盛開,春山含笑,貴胄流動,給人以陽光溫暖之感。山很美,鋪著軟麻布,對水墨畫很感興趣。越發明越逗樂,整個畫面有壹種天真安靜的趣味。畫的左上方,有兩三個春山的朋友,喝累了找花。坐在泉池的石頭上,靜坐清凈就好。

明中葉唐寅《許歌亭夜涼》賞析

虛亭晚涼圖,顏色偏淡,縱長59.3 cm,橫長31.6cm。它被上海博物館收藏。

圖為近水的山腳下,有兩間小屋,四周樹木環繞,壹人坐著,壹個男孩在端茶。房子外面有壹座小木橋。樹後的峰頂用淡墨勾勒,峰頂用濃墨覆蓋。整個畫面采用了粗獷的筆法,有壹種散漫的筆法感。左上方行書曰:“空亭近溪,黃昏清涼,門檻前千朵荷花香。蔗髓滿金寒,有新蒸薄荷霜。唐寅畫的。”鐘朱。地圖上有七個印章:朱知赤的《休寧藏書》、盧潤之的《太倉印》、陳昌濟的《施壹隱印》、路易的《徐邦達印》等等。

明中葉唐寅《杏花草堂》賞析

《杏花草堂》,明代唐寅,立軸,絹本設色,長147.8厘米,寬7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杏花小屋》是唐伯虎山水畫中壹幅生動的作品。畫中高高的山峰、層疊的泉水、搖曳的松樹,布局合理,意境分明,真正能表現出唐寅的天才風範,同時也能體現出他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山峰高聳,視野開闊。畫面左側的懸崖壁立,巨石盤踞在下方,雜樹茂密,其中便是無邊無際的河水。在巨石和樹木之間,兩個高貴的學者在壹座小橋和流水的邊上針鋒相對地交談著。這種隱逸山林的主題是中國文人山水畫藝術追求的境界,也是文人山水畫的藝術精神。

明中葉唐寅《幾山女春遊》賞析

帛書版《幾山春遊》,縱軸122 cm,橫軸65 cm,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幅畫創作於鄭德初年,是唐寅的巔峰之作。畫采用全景構圖,近景是古松草堂,野橋曲徑,桃杏樹。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老人拄著拐杖走,孩子們跟在後面。中景以湖光山色為美;兩葉扁舟,依舊在湖中,各有壹位貴人秀才坐在船頭,默默垂釣,其樂融融;山勢險峻,樹木蔥郁,亭臺樓閣立於險要處,屋檐舒展,呈飛揚之勢;從欄桿上向遠處望去,壹個人似乎在看漁船,欣賞岸邊的風景,陶醉在山川美景中,又似乎在耐心等待朋友的到來。遠眺,湖面平坦,草木蔥蘢,視野開闊舒適,但遠處的群山向左延伸,右邊陡峭的山峰高聳入雲。畫中有壹首詩,寫道:“幾個姑娘消失在山頂的春雪,路邊的仙女和杏子軟軟的。我期待著這壹天和妳壹起旅行,帶著酒,帶著琴,跨過野橋。”這首詩點出了畫家邀友共遊春山的主題。

明中葉唐寅《秋風扇圖》賞析

《秋風扇圖》,紙墨,長77.1cm,寬39.3cm。它現在在上海博物館。

《秋風扇圖》是唐寅水墨人物畫的代表作,描繪了壹個有湖石的庭院。壹位女士手裏拿著壹把扇子,側目而視,眉宇間略帶不滿。她的衣服在蕭瑟的秋風中飄動,雙鉤竹在她身旁。此圖采用線描的方法,筆墨流暢,轉折性強,線條起伏。它融合了李行雲流水的描寫和顏回斷葦的描寫,用筆富有節奏感。整幅畫雖是純水墨,卻能在濃淡的變化中表現出豐富的色彩。在左上角畫壹首詩:“秋來的《萬扇》是壹部作品集。為什麽美女會多愁善感?請詳細看世界。大部分人都不驅寒。”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利用自己好色和沒落的善良,就像秋風過後萬帆被拋棄的命運,攻擊世人的冷酷。顯然,這與唐寅個人生活的不幸經歷有關。畫中女子壹臉愁容,可能就是唐寅本人的寫照。

明中葉唐寅《騎驢想》賞析

絲綢版《騎驢思考》,淺色,長77.7厘米,寬37.5厘米,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畫面上是壹個穿著敞開的袍子的窮人騎著疲憊的毛驢,在陡峭的懸崖、蜿蜒的棧道、湍急的小橋和郁郁蔥蔥的林峰深處。在山腳下,還有壹個樵夫站在橋上。這幅畫有南宋的畫風,畫面清淡,色彩豐富。用筆模仿唐力,剛勁淩厲,劈法使斧形細長,更顯活潑潤澤,筆墨厚重含蓄,既有北派山水的立體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感意趣。對於唐寅最得意的特殊筆法,他把劈法變成了線,夾雜著穿麻、橫七豎八等技法,再用筆尖居中畫出來。這種筆法繪畫最費時間。人物線條流暢婉約,石法取水久,十分潤澤。秋樹青黃相間,多為空鉤空葉,畫風接近唐力和馬援。

明中葉唐寅《山路之歌》賞析

明唐寅《山路之歌》,絹本著色,長194.5cm,寬102.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道松音圖》描繪了壹座巍峨的山峰,壹股泉水從山腰上踏下,流入河中。在山腳下,有壹座橫跨泉水的小橋連接山路。橋上,兩個人,老人,仰頭聽著泉水流淌的聲音,壹個孩子拿著琴跟在後面。春天四周是茂密的松林,樹枝藤蔓纏繞,微風吹過,松濤陣陣。松樹枝葉的畫法出自夏圭,但遠比夏圭繁榮寫實。由強勢中心勾勒,轉折令人沮喪,不乏法度。巖石堅硬,棱角分明,這顯然是李和郭的畫法,但不像郭的《卷雲》或《斬馬》和夏的《斧》。而是壹種帶有唐寅個人風格的線條,比徐道寧的直線更隨意,更寬松。鉤筆較粗,但筆桿較輕。石的構圖和層次用粗點隔開,墨色通透淡雅。山體結構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景色優美,真實感強,具有北宋全景山水的神韻。這是他區別於沈周和文徵明的地方。因常遊歷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山川幽谷,沈、文的大山水常為古畫所仿。

這壹層全是巖石、瀑布和流動的泉水。山坡郁郁蔥蔥,樹枝蒼老幹枯,遮住了畫面。山腳下的平湖灣清澈見底。壹條崎嶇的野路蜿蜒通向壹條山澗,以增加畫面的深度。壹個閑人倚著欄桿聽風,侍者跟在後面。自題雲:“山前野路橫,松聲偏春聲。試著從寂靜中豎起耳朵,妳會感到憤怒。在唐寅的統治下,這幅畫被贈送給了李先生的父母。”侯鐘的《夢墨亭》、《南京謝園》、《逃禪仙》。用筆幹凈,細致,有韻味。清代內府、梁清標收藏,三版《石渠寶坻》均有記載。

明中葉唐寅《史明圖》賞析

《明明圖·明唐銀座》紙本,彩色,豎31.1cm,橫105.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幅畫的開頭,有文徵明題寫的“史明”二字,還有財政部的“鄭明”。“文徵明印章”。

“世明”,姓陳,是王充的朋友,與唐寅交往密切。唐寅以陳的名字作了這幅畫,並在詩中嵌入了二字。這幅畫的布局很獨特,層次分明。特寫巨石橫立,墨色深沈,拓片細膩,突起清晰。房屋、坡地清雅潤澤,屋內主人靠窗品茶,描繪了壹個寧靜宜人的理想居住環境。透過畫面,仿佛能聽到流水的聲音,聞到淡淡的茶香。

明中葉唐寅《王叔宮妓》賞析

《王叔宮妓圖》,軸,明唐銀座,帛書版,彩色,豎124.7cm,橫6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帛書《王叔宮妓圖》,原名《舒夢宮妓圖》,俗稱四密圖,最早由明末王竹玉《珊瑚網繪錄》命名,壹直沿用至今。經過最近的考證,應該是改成了《王叔宮中的妓女》,描寫的是五代前蜀統治者王彥的後宮故事。畫面中,四名卡巴萊女仆正在盛裝打扮,等待國王召喚她們上菜。他們頭戴金蓮冠,身穿彩雲道袍,臉上塗著胭脂。他們風度翩翩,外表迷人。蜀國皇後王彥曾作曲《甘州曲》,描寫宮女身著道袍的迷人狀態:“畫壹裙可端,謂之腰。劉梅的桃面充滿了春天,她充滿了魅力。可惜徐已落了塵。”唐寅創作此畫,旨在以鮮明的諷喻手法,揭露前蜀宗師王彥的荒淫腐化生活。

這幅畫是唐寅人物畫的代表作,表現了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身材勻稱,體態婀娜,肩窄背窄,眉呈櫻髻,額、鼻、頦繪“三白”,既吸收了張璇、周舫開創的“唐妝”造型特點,又體現了明代追求精致秀美的審美時尚,相近色彩的巧妙過渡與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和諧,在豐富多彩中又不失典雅。作品的繪畫風格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征。

明中葉唐寅《李端端生辰圖》賞析

唐寅《李端端圖》中軸線,長122.8厘米,寬57.2厘米,印刷上色,現藏南京博物院。

這幅畫的內容是把李和崔流傳的情話作為壹個很好的結構加以改造,把李端端向求情變成壹幅現場辯論的畫面,突出地表現了李的智慧和勇氣。坐在畫中間,頭戴文生巾(帽),蓄著八字胡的是崔涯,其斜倚的姿勢和面部表情,顯示出壹種自然飄逸的氣息和風度。她身邊的婢女穿著紅色的連衣裙和白色的短衫裙,形成鮮明的對比,富有層次感。它的右前方是遊客李端端。她手裏拿著壹把白牡丹,優雅可愛,身後跟著壹個侍女。四女簇擁著主持人,從左到右上下排列,錯落有致,襯托出崔生眾星捧月般的主體形象和重要地位。這是這幅畫的構圖特點。唐寅的《李端端》筆法如行雲流水,表現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崔面前,面容平靜,態度略顯緊張急切。她在拿自己和白牡丹做比較,進行理性的分析。崔涯靜靜地坐著,聚精會神地聽著,她心中充滿了激動,拿著壹卷紙寫著或已經寫好了壹首新詩。主客體的“臉如壹頁書”(沃維提烏斯《愛經》)可以解讀!

明中葉唐寅《龜茲爨圖》賞析

《古聊魚圖》紙質版。121厘米,長26.7厘米,該畫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幅畫創造了壹只鸚鵡的形象,它棲息在樹枝上,昂著頭唱歌。畫面中的八哥無論是筆墨還是造型都非常到位,描寫生動隨意,仆從莫測。這幅畫是唐寅的傑作。

這幅畫又名《春雨鳴鳥》,畫中用了大量的骨頭,創造出壹只鶴鳥棲息在樹枝上,高昂著頭歌唱的美麗形象。樹枝顏色很鮮艷,樹枝末端的線條很長,好像還會微微顫動。枝頭藤蔓環繞,新竹環繞,畫面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畫的右上方,有畫家的壹首自題對句詩“山色蒼茫無聲,春雨幾聲。”

畫面特別細長,但是壹根半枯的樹枝曲折成“S”形,讓畫面看起來很飽滿。枝的筆有抑揚頓挫之感。在中部的上枝上,壹條昂首棲息在枝上的鰱魚(八哥)用積墨的方法塑造。鳥的形象極其生動。嘴和喙襯有雙鉤,頭和眼睛,腹部背部,翅膀和尾巴,以及腳。顏色略深略淺,八哥的身體表現非常準確。它那昂著頭尖叫的表情,讓人仿佛聽到了它的聲音。

整幅畫用光禿禿的筆和葉子作畫,壹兩根細細的藤蔓和幾根野竹與枯樹上的老葉壹起畫,增添了雨後的寧靜清新的氣氛:枯樹用筆從上至下畫在中間,筆有輕重之轉,墨有幹濕的節奏變化。樹根處有幾筆用濃墨寫的竹子,樹幹上纏繞著蒼勁的老藤。樹體用“變白”的方法,將樹皮斑駁的紋理傳達得恰到好處;整部作品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就像壹首曲迎春的曲子在演奏,飄蕩在春天晴朗的天空中。

明代中期唐寅《江南農圖軸》賞析

《江南農圖軸》,明代1504,唐寅,豎軸,絹本著色,長74.4厘米,寬28.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南農耕軸心》畫的是江南水鄉,溪水流過,平原寧靜。農民在田裏插秧,漁民撒網捕魚,有人卸下擔子去賣,他們乘船過橋,欣賞江南四月的風景。這幅畫說明,唐寅從小就以工筆作畫,心思縝密,樹和房子,人的船和橋,甚至遠山都在眼前。唐寅的畫恰如其分,穩紮穩打,這是專業畫師的功力。畫景是自下而上,左右交錯。畫的中景就在眼前,它的意境讓人回到了鄉村。山村水鄉,聞之若牧歌,江南勝,不必煙雨,綠千頃。自然是詩情畫意,這是文人畫家的本意。後人評論說,唐音是南北宗畫風的結合。這張圖就是壹個例子。

明中葉唐寅《顧濤詞圖》賞析

顧濤贈詞圖,縱軸168.8 cm,橫軸102.1 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精美絕倫,人物、樹木、石頭、芭蕉的畫法與杜甫(約1465-1505)相似,完成於1499年唐與杜甫在北京初遇的當晚。從筆墨風格來看,這幅畫是唐寅三四十歲之間的作品。

明中葉唐寅《漢關薛稷圖》賞析

尹明堂的《漢·管雪紀圖》縱軸69.9厘米,橫軸37.3厘米。

畫山,白雪皚皚的巖埡口,壹隊隊騾子、牛和馱著貨物的大車,在寒冷的山路上跋涉。天空和水面都染上了淡淡的墨色,襯托出雪景清澈稀疏的氛圍。特寫枯柳雜樹挺立,巖面無多筆顯雪。此筆法多變,瀟灑自如,其牛車、房屋、棧橋等都雕刻精美。

這首詩題寫在右上角。前兩句描述了這幅畫的主題,而後兩句描述了春雪最初融入和旅行的艱難。鄭德二年(1507),唐寅在蘇州府城北建桃花庵,內有學普殿和夢墨亭。在這條軸線上,有壹個“雪圃堂”的章。

明中葉唐寅仿唐仕女賞析

《仿唐代仕女圖》縱軸149.3厘米,橫軸65.9厘米,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鄖西友誼》記載,唐代的胡璋、崔涯以文才著稱,他們的詩受到大家的贊賞。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要詩,得詩“揚州近日成窮城,壹可使至白牡丹”。畫中男的坐在沙發上,盯著屏幕前抱著白牡丹的女的,也就是描述李端端和崔涯相遇的場景。

這個畫面中的人物造型優美,神態安詳,線條變化明顯。寫湖光石色,筆勢垂直,與碑文筆法相呼應。整個畫面清晰優雅,變成了自己的臉。應該是唐寅42歲以後的作品。

明中葉唐寅繪畫《班戟團扇》賞析

《繪板極扇》縱軸150.4厘米,橫軸63.6厘米。它被收藏在中國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棕櫚樹下,女子手持萬扇而立,為庭前的蜀葵秀出清冷的秋寒,不禁讓人納悶,天冷為何還要扇風。這幅畫的畫師其實是受了什麽委托,以漢代(約公元前48-6年)的班婕妤為原型。文末寫道:“總怕秋節來臨,涼風奪熱,舍我捐。”唐寅似乎是用班婕妤被成帝冷落這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挫敗感。

《人物衣褶》以其靈活的筆法和成熟的技法,成為代代相傳的經典人物畫。相傳文徵明曾用“文筆”署書畫,42歲後開始用“鄭明”。文和唐是同年,所以這幅畫可以算是唐寅42歲以後的畫。

明中葉唐寅西周方言賞析

西周方言舊地圖,縱軸110.7厘米,橫軸52.3厘米,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枯樹、枯枝、枯葉出現顫巍巍的筆,但景物被切割,仍感警醒動人。唐寅成熟期的書法風格是畫書法題跋,用筆畫沈峰。根據《醉舞狂唱五十年》詩,繪畫時間的下限可以定在50歲,即1519年,唐寅。唐寅率真豪放的氣質,在《不要損傷妳胸前的天空》這首詩中可見壹斑。

明代中期唐寅《朱墨扇圖》賞析

朱墨扇面圖(長16.5厘米,寬50.5厘米)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竹子,用水調墨色,形成多層次的幹濕濃淡。把竹子寫在吸水慢的“金箋”上時,水的浸潤感覺濕潤了壹倍,就像竹葉承載雨水壹樣。這幅畫水分滿滿,滴墨淋漓,韻味十足,就是壹個例子。此圖選自明代扇畫書第七開。

明中葉唐寅杏花畫賞析

《杏花圖》縱軸114.8厘米,橫軸32.3厘米,收藏於中國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用寫意的手法描繪了壹個春杏。它從左側向右側分支,先勾住樹幹,再摩擦。枝幹多以濃墨書寫,花瓣繪以密芯,淡雅潤澤,無艷俗之氣。學者們對書名的內容和書的風格進行了考證,推測這個畫框的繪畫時間在1519年左右。

這幅畫的題字:“夏新的蒸樹在曉光比較粗壯,每年二月中旬。香雪春夢短,人間人急。”農歷二月中考之際,杏花盛開,於是唐寅用杏花比喻科舉舞弊案,感嘆南靖謝園的輝煌如春夢般短暫,生命在壹瞬間起起落落。語氣中沒有情緒的起伏,是對這壹年余下時光的平淡回憶。

  • 上一篇:廣西玉林有什麽好吃的?
  • 下一篇:德雲社《我為歌唱而瘋狂》的臺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