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書法第壹人、苗、王、李同昌。
有壹位老人,放棄了自己富裕的生活,十年行程壹萬多公裏,花光了幾十萬元的畢生積蓄,隱姓埋名,潛心研究,深入中國十大瓷都探索陶瓷書法,創作了2000多件陶瓷書法作品,提出了陶瓷書法新概念,被業界譽為“陶瓷書法第壹人”。他就是中國畫院院長張萬青先生,第壹位“白潔書法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張萬青1938出生於汝南縣天中山。曾任博物館館長、文化局局長、宣傳部部長、美術館館長、書畫院院長。他出版了個人篆刻集和書法集。央視上的“夕陽紅”二字出自他的手筆,其書法代表作被國內外文化藝術機構廣泛收藏。他的專利書法“家”字,通過木雕、銅雕、絲網印刷,在東南亞多個國家廣泛流傳。
陶瓷和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兩大精髓。
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陶瓷的制作工藝復雜,既需要很高的藝術修養,又需要熟練的燒制技術和造型能力。自古有“土與火之術”之稱,難度大,成功率低。書法用墨汁寫在宣紙上,難度較小,成功率較高。但紙質作品容易破損、發黴,不易保存,而陶瓷壹旦保存下來,歷經千年仍保持其色彩和魅力。
張萬青先生將中國文化的兩種精髓自然地融合在壹起,相互映襯,使之成為中國的凝固藝術!
來到江西景德鎮
陶器的箔片
2000年春天,張萬青先生來到江西景德鎮。青花瓷是中國十大陶瓷中唯壹的壹個,除了宜興紫砂陶器,上面有大量的繪畫,書法和人物。但青花瓷上的字,都是陶藝家用簡單的手法做出來的,更談不上書法的魅力,更沒有書法家親自制作和書寫。人物只是作為陶工的陪襯。
從青花瓷探索陶瓷書法
他以為青花瓷技藝高超,行業興旺。如果從青花瓷入手探索陶瓷書法,成功的幾率應該更大。因此,張萬青走街串巷,逛市場,看展覽,蹲車間,進廚房。從做泥胎到入窯,每個環節都不放過。他不受傳統的束縛,學習他人的長處,並嘗試以各種形狀寫作。經過實驗,宣紙上常用的墨汁在瓷器上是不可行的,因為在高達上千度的燒制中,墨汁會變成蒸汽而消失,宣紙上墨汁的密度和流動在陶瓷上根本無法表現出來。陶土只能用蘸釉色的筆書寫,釉色較厚,沒有非常好的書寫功底,很難達到書法的藝術效果。釉上彩、釉上彩、釉下彩、大字、小字、雙色疊加。他壹次又壹次地練習和嘗試。最後,當他在人們面前精心創作出40多幅陶瓷書法時,整個景德鎮都轟動了!
陶瓷書法的創作與實驗
後赴河南禹州、山東淄博、河北邯鄲等地,用鈞瓷、瓷、淄博瓷、邯鄲瓷、德化瓷、唐三彩瓷、黃河陶等十個陶瓷系列進行創作和實驗。由於這些瓷器有的釉色較厚,有的釉色較薄,有的本身就有圖案,要想達到書法與瓷器圖案、色彩的和諧完美結合,就必須分別采用雕刻、雕琢、塑制、疊制、拼制等多種創作手法。如鈞瓷釉厚,成品有“壹色入窯,萬色出窯”之美。但從古至今,器物表面從未留下任何文字,底部只刻有張、王、李、趙等簡單印章。而且做出來的泥胎就像“釉面花瓶”,不敢碰。張萬青打破常規,用刻石法在泥胎上刻字。為了防止釉料在銘文中堆積過厚,導致銘文與瓷器表面的色彩層次不清,他采用了在刻出的銘文中塗石蠟的方法。瓷器燒成後,字上的釉色自然均勻,層次分明,效果良好。然後他又嘗試在鈞瓷表面不上釉、不拋光的情況下制作鈞瓷,創作出的作品如紫砂般厚重典雅,古色古香,可愛至極。唐三彩的釉色較薄,書寫後不易控制,所以他在釉色中摻入適量的滑石粉,在文字外做了壹個漂亮的裝飾框,有效地防止了釉色對書法的遮蓋。在山東博山,他用瓷盤雕刻出巨幅書法作品,長達13米,重約700公斤。它們被掛了起來,端莊大氣,有壹種攝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2007年7月14日,河南省博物館舉辦了壹場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張萬青先生書法暨陶瓷書法展”,紀念建館10周年。他的100幅書法作品和500幅陶瓷書法作品同時亮相。氣勢磅礴的書法畫卷,巨大的雕花瓷器,陶俊書法的獨特魅力,讓書法陶瓷界的專業人士耳目壹新。著名鈞瓷大師、《鈞瓷誌》主編苗錫進先生激動地說:“人們只知道鈞瓷的美,卻不知道用文字更美。千百年來,無人敢過雷池。張萬青不僅跨越了它,還創造了奇跡!”張萬青的陶瓷書法也得到了全國眾多陶瓷大師的認可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