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張家界有哪些文化習俗?

張家界有哪些文化習俗?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顧雍縣的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堯舜時代“順芳環鬥於崇山,以成那蠻”,所以中國歷史上有“那蠻”之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張家界屬黔中縣慈姑縣,郡治於慈利縣關塔坪(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武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宋亮縣定名為天門山,設天門縣。壹直到南北朝,隸屬天門縣的卓中郡和臨澧郡。明朝1369年設立大庸縣,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立永定縣。

1949解放至1988,慈利縣屬常德區。到1988年底,大庸、桑植劃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省級城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以聞名中外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命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貴州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沈降區交界處,東經109度40分至北緯11度20分之間,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與石門、桃源縣接壤,南與沅陵縣接壤,北與湖北省鶴峰、宣恩縣接壤。東西邊界最長167公裏,南北邊界最寬96公裏。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裏,占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結構復雜,主要包括山地、喀斯特、丘陵、丘陵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世界罕見的應時砂巖峰林地貌。該市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霧靈山是貴州吳韻的壹個分支。進入張家界市區後,分為三條貫穿全市的山系。張家界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較大,最高點1890.4m,最低點75m。

城市地形以山地為主,西北部地勢較高,沿澧水傾斜。城市的中部沿澧水兩岸向東北方向慢慢變低,南部的山脈逐漸下降到水原。霧靈山山脈從貴州吳韻山脈向張家界市境內延伸,分為三個分支。北支從湖北來鳳龍山,下轄桑植縣歷山、桂英山、青龍山。沿溧水北的中支有天星山、洪溪山、朝天山、青巖山、茅花街。南支位於溧水和水原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和天門山,延伸至慈利縣的大龍山和天河山。三支都向東到了洞庭湖沖積平原,消失了。

張家界以其獨特的旅遊資源而聞名。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由中國第壹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和田字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面積369平方公裏。該區以世界罕見的應時砂巖峰林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美、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榮於壹體,集幽路、小橋、溶洞、湖泊、瀑布於壹體,“擴大盆景,縮小仙山”。

張家界是生物資源的寶庫,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56種,國家保護動物40種。珍稀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大鯢、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果子貍等。

張家界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到64.61%,居全省第壹。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和國際度假勝地。

張家界地處中北緯,屬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原型,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降水量分別約為65438±0.440小時、65438±0.6度、65438±0.400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65438±0.6天至266。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我國氣候復雜多變,幹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較為頻繁。

春季(三月/五月)氣溫:5.8℃,11.4℃,16.1℃。春天,妖嬈如笑,澆花,徒步。

夏季(5月/8月)氣溫:19.7℃,23.3℃,22.2℃夏季綠意淋漓——夏天,漂泊。

秋季(9月/65438+2月)氣溫:17.9℃,13.9℃,8.7℃秋如洗清,賞果登高。

冬季(65438+二月/二月)氣溫:3.4℃,0.7℃,1.3℃冬季幹凈如眠——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這種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70多萬,占全市總人口不到50%。在少數民族中,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再說了。還有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以下是關於土家族、白族和苗族的壹些簡要介紹:

土家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生活在這裏的土著民族,古稱“巴人”。據相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地帶,壹直生活在長江和沅水之間。它從來沒有完全搬遷,它是壹個非常穩定的民族。巴人作為壹個氏族名稱,曾經是多個部落的統壹體,其祖先壹般認為是鄂西巴東人、建始地區的那納佩人和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五帝誌》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江南、漢水壹帶就有“南蠻”存在和繁衍。

漢代稱巴縣南郡蠻、武陵蠻、重樓蠻、溧水蠻、鐘勉蠻(土山蠻)。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吳西滿、西西滿、天門滿、千陽滿、建平滿。

隋朝稱之為“曰左”。

宋朝把北疆都稱為蠻夷。《蠻戰傳》在宋代歷史上稱蠻夷、蠻夷和官吏。

明清時期被稱為易圖、土曼和土家族。

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現了土家、客家人的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人”而言的,所謂“客家人”主要是指漢族。“土家”是“本地人”的意思,“客家人”是“外地人”的意思,是在更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後才出現的。原來土家族自稱“鼻子”,古巴人也這麽叫,但“鼻子”不代表“本地”。“比茨”是壹個自稱的土家族,在古代就有,而“本地”則是更多漢人移居土家族地區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人因為霧靈山而增加了勇氣,霧靈山也因為土家族而越來越顯示出精神。真的是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白(巴)

白族也是壹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中文意思是“白”。白族先民的歷史稱為“博補”、“老”、“Xi措”、“白蠻”、“白蠻”、“民俗家”。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大理。居住在桑植和天子山的白族是雲南大理人。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1253年,蒙古軍隊就占領了雲南大理,逼出壹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裏有三個白氏兄弟,分別叫鐘、顧、。因為對蒙古人不滿,厭惡戰爭,逃離軍隊到了江西,後又轉戰湖南洞庭湖。他們再次溯漓江而上,定居桑植,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過700多年的繁衍,現在已經發展到近萬人。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於1985年秋正式建立了七個白族鄉,最終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雖然來自很遠的地方,但他們的壹些風俗習慣和雲南大理的有相似之處。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漢語,漢語長期以來壹直是白族的通用語言。因為白族早就和漢族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不僅在歷史上英勇抗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如參加1884年“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劍川武裝起義,而且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廟和金。著名的愛情史詩《王富運》和民間故事《美人石》、《蛇骨塔》聞名中外。每年,大理的“三月街”不僅是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商業活動的盛會,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

苗族

苗族人稱自己為“壯”、“孟”、“摸”、“毛”,有的還稱自己為“甘傲”、“國雄”、“戴傲”、“籠兒”。

苗族是民族大家庭中壹個人數眾多、分布廣泛的民族,也是壹個古老的民族。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中國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和“荊楚地區”。後來他們溯洞庭湖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然後在這裏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據史料記載,周秦時期苗族被稱為“蠻”,漢代遷居湘黔後又被稱為“武Xi蠻”和“長沙蠻”。元朝時,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立“五村長制”,在貴州順源苗族地區設立軍民綏靖部,加強對苗族的統治。

清朝實行“改地為流”政策,廢除世襲酋長,任命流官,查田、收稅、查戶,統壹設置府、署、州、縣,進壹步加強了苗族的統治。這就造成了很多苗族人生活貧困,長期處於死亡邊緣,常年衣食無著。只有在* * *生產黨的領導下,苗族人民才能真正翻身當家作主。

苗族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滿靜夫相單向等,大口郡”極大地震動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爆發了由苗族和土家族共同參與的“甘家起義”。最早由貴州松濤亭的苗族首領石、石蜜梅(女)發起,後有湘西花垣黃瓜村的石,鳳凰堂野豹寨的烏龍燈、吳半壽,吉首三岔坪的吳八月、吳。叛軍鬥爭持續了13年,給清軍以沈重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人民共同堅持鬥爭,廢除了自清代嘉慶以來剝削湘西人民100多年的“耕田”制度,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長期的鬥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 上一篇:廣西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下一篇:心理咨詢師技術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