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格威
壯族歌會,壯族民俗。“許歌”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節日聚會和歌唱活動。起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春歌會在三四月最為繁盛,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最為頻繁。秋歌會集中在農歷八月和九月,尤其是中秋節。它以青年男女的友誼為核心內容,即依靠歌曲來選歌配歌,享受歌曲。同時也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活動。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的普人和越人創造的壹種打擊樂器。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廣西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廣西西北部與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今天仍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壯、布依、傣、侗、水、苗、瑤等,屬苗瑤語系,彜屬藏緬語族。這些少數民族總是在節日、葬禮和祭祀時敲銅鼓,以表達他們的慶祝或哀悼之情。
劉三姐的歌謠
劉三姐是廣西民間的“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是劉三姐歌曲傳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的歌謠豐富多彩,有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古代創作歌等等。它以歌曲為背書,具有詩性特征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流傳廣泛。劉三姐歌謠展現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活態文化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達的研究價值,還具有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他是創造之神,祖先和道德之神。他的成就主要包括創造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布洛陀是壯語的音譯,布洛陀的“布”是對壹位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羅是知道的意思,陀是有創意的意思,布洛陀是“山中領袖”、“山中老人”或“無所不知的老人”的意思。
壯族嘹歌
《宋立傲》是壹首著名的壯族古老長歌。經過長期的口頭朗誦,由壯族文人加工編輯,用古壯文記錄,格式適當規範。與其他口頭民歌不同的是,它的內容相對固定,都是用古壯文字復制和流行的。它是壹首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婚姻和歷史的傳統民歌。
壯族民間故事《百鳥服》
“百鳥服”是壯族地區流傳的壹個民間故事。它講述了貧窮農民古卡的妻子艾毅被土司搶劫的故事。按照她的指示,古卡制作了弓箭,射死了數百只鳥,還用羽毛制作了聖衣。他們在州首府相遇了壹百天。古卡歷盡千辛萬苦,做了壹件鳥衣,準時到達州府。古卡以獻衣殺祝酒,夫妻二人各歸故裏。故事深刻反映了壯族人民反抗暴力、爭取自由的堅強意誌。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服》被列入廣西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劇
壯劇又稱“壯劇”,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區,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因語言、樂腔、流行區域不同,有兩個壯劇。北陸壯劇流行於桂西北百色以北、滇東南富寧壹帶。它是在民間說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唱腔為“正調”、“平調”,主要樂器為麻姑胡、葫蘆胡、月琴。
傳統劇目有和小妮、高等。2006年5月20日,壯劇被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蔡調
彩調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壹種地方戲。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本來不同地方的名字就不壹樣。原來的地方叫采調戲,柳州、河池和梧州部分地區叫體調戲,陽朔以南叫“采茶戲”和“花燈”,左右兩河叫“大采茶戲”和“和合戲”。1955之後統稱為“色調”。音樂唱段屬於對聯,分為板、腔、調三類。同壹首曲子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在板和腔中修改。戲劇表演充滿了地方特色,尤其是跳舞的扇子、毛巾和緞帶。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瑤族長鼓舞
瑤族對湘南瑤族的長鼓舞。每年農歷的65438+10月65438+6月,他們在蘆笙的伴奏下跳長鼓舞,向王磐表示敬意。傳說瑤族的祖先盤瓠上山打獵,在與壹只野羊搏鬥時掉下懸崖,死在壹棵樹的右邊。人們挖空樹心,剝下羊皮,蓋上鼓,日夜敲打,祭祀菜王。舞蹈動作是為了表現王磐和他的後代開拓千洞的勤勞和勇敢;低沈悲傷的蘆笙音樂再現了王磐死前痛苦的呻吟。拍打羊皮鼓,表示為潘王報仇,懲罰山羊;唱國王的歌,表現了對潘皇後祖先的記憶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