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五臟
甘萍1
鄧鐵濤教授指出,高血壓病是由肝失調引起的,表現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氣虛痰濁。主要癥狀是頭暈、頭痛、煩躁、失眠、多夢。臨床治療以石髓牡蠣湯、沈煉湯、補益肝腎湯、赭厥七味湯為主,輔以足浴方藥。
董建華教授提出,高血壓的主要病因是平肝潛陽。別忘了清肝瀉火,疏肝,降低不良反應。頭暈患者應加天麻、生地、羚羊角粉(內服)、大便幹燥、半夏、脅肋腫痛。
方和謙教授指出,肝應春木,喜郁則風、氣血、風痰、眩暈。治療各型高血壓常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二陳湯治療。
2、腎
張琦教授提出頭暈的原因是腎水難濡肝,肝郁易怒。當龍雷之火沖擊全身,升至頂端時,可引起眩暈。宜補腎水,少補火,以水控火,火回腎宮。眩暈、耳鳴、視力模糊、腰膝酸軟是其癥狀。腎虛引起的眩暈往往分為三種: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通過辨證論治,采用左歸丸、貴由丸、地黃飲子辨證治療眩暈,還加入了何首烏、菟絲子、杜仲等補腎藥物。
李濟仁教授指出,肝血腎精不足導致頭暈目眩,腎陰不養肝木,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而肝陽狂動,下攝腎陰,導致腎陰不足。李濟仁教授治療高血壓常用自擬平潛降壓湯、滋補降壓湯。常加入磁石、珍珠母、天麻、鉤藤、牛膝等降壓藥,以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3.滋養心臟
周仲瑛教授認為,高血壓主要由肝引起,但五臟六腑相互作用,與心臟密切相關。前期以肝為主,然後和心壹樣。主要表現為心肝陽上亢和肝腎(心)陰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頭痛、頭脹或針刺等疼痛主要是氣血失調引起的。臨床上常用自擬調氣血方進行辨證論治,包括丹參、赭石、威靈仙、川芎、牛膝、大薊、生槐花、地龍等。頭暈加刺蒺藜;葛根強急加頸;胸悶胸痛加天花粉;四肢加入雞血藤、紅花;胸脅脹痛加柴胡、郁金;月經不調的女性,益母草。
4.健脾
李振華教授指出,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難以清竅,導致頭暈目眩。李老強調“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不忘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的治療原則。眩暈癥常伴有頭暈、氣短、乏力、面色發黃、食欲不振等癥狀,故李老常用益氣健脾之法,常以補中益氣湯治療。
何仁教授指出,眩暈患者十有八九沈溺於脂肪和甜味,充滿饑餓感或思維疲勞,脾氣受損。水谷很難精微,很難清陽、濁陰、眩暈。教授強調健脾和胃是治療眩暈的根本,另壹位聖人王說:“養陽明,逐厥陰也是對的。”
5.布菲
任繼學教授曾經說過,如果肺充滿了氣,氣就會升降協調,血液就會運行順暢。如果肺氣虛弱,不能幫助心臟循環血液,那麽心臟血液運行不暢,氣血不能優於大腦,所以出現頭暈。此時的癥狀大多是氣短、乏力、胸悶、呼吸困難、精神困倦。同時應酌情添加補肺氣的藥物,如麥冬、桔梗、五味子、紫苑、浙貝母等。,從而使全身氣機充沛,氣機舒適。
為他人著想
1,驅風
嚴德新教授強調,風可分為內風和外風,也有虛實之分。高血壓病患者多見肝陽轉風所致頭暈,表現為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紅口苦、脈滑、舌苔黃膩等。肝為風木,體陰為陽,性剛,主體上動,情誌郁結化火為風,風火被煽,痰濁幹擾頭頂,為眩暈。閻老給羚羊喝加天麻和紫扇貝牙;若外感風上,引起眩暈,則用川芎茶澱調散治療,辨證加蟲藥,以達搜風通絡之效。臨床上應重視熄風通絡化瘀法的治療。
2.祛痰
郭子光教授指出:眩暈多為肝風挾痰,擾清竅所致。如果很急,對癥治療,頭暈大多有效。摘要:郭子光教授用眩暈湯加減治療眩暈。眩暈湯由石決明35g、赭石35g、夏枯草30g、半夏15g、澤瀉20g、茯苓15g組成。1劑量/d,分3-4次口服。方中前三味藥平肝熄風,半夏降逆化痰,澤瀉、茯苓利水,有利風痰下行,可秒治上病。雖然組成簡單,但療效顯著。
張教授指出眩暈多因痰濕內熱、肝陽上亢所致,治療以天麻半夏湯、溫膽湯為主,輔以平肝潛陽藥。張教授強調,治療眩暈壹定要註意察證求因,且病機相似,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之壹。
3.補虛
張學文教授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焦慮、疲勞、年老久病等均可導致脾虛、脾陽虛、血虛、腦力衰退、頭暈目眩。張教授指出,運用幹姜、甘草治療中氣不足,臨床療效顯著。
徐經世教授認為眩暈是正氣不足的表現。臨床辨證常伴有虛實。下虛為基礎,上實為標準。所以,以圖為主,癥狀為輔,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
本文摘自《中醫臨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