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文化非常豐富,體現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其中,節慶文化的“插花節”,民居文化的“木屋、草房、閃房”,婚俗文化的“名酒”,都非常有名。
(壹)、飲食文化
獨特的彜族風俗和獨特的地域環境形成了譚華獨特的風味飲食,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食物主要有全羊湯鍋和苦蕎粑粑。全羊湯鍋以肥美的黑山羊為主。宰殺後,湯掉毛,開膛,用火燒去羊頭和羊腳的毛,放在炭火上烤成褐色,用錘子敲碎內骨。最後連羊血和肚子都切成塊,壹鍋煮。當香味溢出時,轉到小火慢煮。肉熟了,可以邊煮邊吃。做菜的時候除了鹽不放其他調味品,吃的時候加辣椒、辣椒面、薄荷等。這種吃法的優點是無腥味,湯色白,味道濃,肉香,營養豐富。在譚華易家山寨,每逢節日聚會或趕山路,市場上會出現大量的全羊湯鍋。在街上忙碌,走累了,唱累了的人,坐在大排檔旁邊的松木地上,吃壹碗湯,品壹兩杯酒,吃壹塊蕎麥粑粑,是壹件很愜意的事。彜族人對蕎麥有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蕎麥是谷物之王。傳說洪水時代沒有莊稼,壹只斑鳩飛到譚華山死了。它的胃裏有兩顆苦蕎種子。人們把它種在地裏,三月播種,七月長大,播下種子,種下最早的莊稼。過去,苦蕎麥曾是譚華彜族的主食。因其產量較低,種植面積較小,現已成為彜族人民過年待客的風味食品。苦蕎面營養豐富,性涼,益胃。其制作方法是將蕎麥面條加水稀釋,倒入熱鍋中用小火自然制餅,然後放入火塘中烘烤或用爐灰加熱,蘸上蜂蜜。其特點是香甜可口,回味無窮,便於攜帶和食用。
(二),服飾文化
譚華鄉彜族村民的日常服裝仍以彜族傳統服飾為主。那人穿著壹件藍布雙排扣夾克,短至腹部,窄袖,兩排紐扣釘在裙子上。為了使其豐富多樣,用白線將其縫成雙線,並在右胸和下面的兩個口袋上繡上兩朵五顏六色的花或在裙子邊緣系上壹條花邊。褲子是黑布的,又肥又短,有的只到腿。穿壹雙用蕾絲縫制,用紅綠絨球裝飾的布涼鞋。它裹著壹個綠色的布頭,然後披著壹件黑色的羊皮夾克。挎包是壹個羊皮挎包,叫“Pirigdi”。《皮裏格迪》的制作很有講究。它是用上好的羊皮脫毛,用蛋黃反復揉搓後縫制而成,有的還飾有皮流蘇和串珠。在彜族人的眼裏,擁有壹件沒有外來毛發的亮閃閃的深色羊皮夾克,壹件做工精良的“皮瑞迪”,就相當於擁有了壹套名牌衣服。女裝更註重保暖。壹般頭上蓋藍黑布,沒有其他飾品。上身有多層布料,領口、袖口、裙邊有刺繡花邊。除了用彩布繡外,腰中間還有非常精致的刺繡,用銀鏈系在脖子上。腰後面的緞帶是用繡有精美圖案的白布或彩布做成的,看起來非常清新漂亮。背布袋多為青布,也有火草絨布。布袋上繡著自己喜歡的圖案,樣式美觀,結實耐用。穿沒有花邊的藍色褲子。繡花鞋,帶外毛的羊皮夾克。看起來整個顏色都是艷麗端莊的。項鏈、手鐲、戒指、耳環、銀鈴、銀章、銀泡以銀器裝飾為主,也有玉飾,多為手鐲、耳環。彜族婦女的刺繡方法分為插花、穿花、壓花、疊花、扣花、剪針、貼花。有鑲嵌、流邊、鎖邊等等。圖案壹般是先在小塊布或綢緞上制作,然後縫在衣服上,有花草、鳥獸、亭臺樓閣、人物等。
(3)生活文化
譚華的彜族村寨大多依山而建,地處背風處,有樹有水,環境優美,有利於利用柴水安排生活。壹般二三十戶到五六十戶為壹村。村裏的房屋多依地形分布,高低錯落,古樸韻味,無固定格局。譚華保存較為完整的彜族傳統民居有木垛房、平房、草房等。施工方法是四壁用原木經過修整、開榫後制成,稱為木垛;屋頂被稱為閃光室,用樹皮或木板鋪成;屋頂用麻稭覆蓋,稱為麻稭屋。有些房子隔熱性能很好。現在,因為不砍樹成了村民的學問,新蓋的房子不再用木頭、樹皮、麻稈做材料,而是用泥瓦。但人們在建房時,仍采用堆木建房的方法,土壹層壹層堆起來,保留了彜族房屋特有的打樁特點。大多數房子是庭院式的,主要房間由人居住,兩廂多用作大廳、磨坊和馬廄。主室壹般分為左、中、右三間。右室住人,左室與廚房間作,中室為廳。壹般大廳裏都有火坑,池塘裏的火長年不絕。彜族有拜火的習俗,視火塘為聖物。所以在彜家做客,不能越過壁爐,不能隨地吐痰,不能往壁爐裏扔汙物。壁爐上放鐵腳撐鍋,或者放下吊鍋做飯。大廳是家庭用餐、會見客人和舉行祭祀的地方。在大廳的上方,有許多男性父母的床,在大廳正上方的墻壁前,有壹張祭祖的桌子。在祭壇上方的墻上挖壹個洞,把祖先的靈魂放進去。祖靈壹般不準看。主屋的正面連接著壹個做家務和雜事的宅邸。
(4)旅遊文化
譚華鄉屬於高寒山區的壹個鎮。彜族大多居住在山區,交通工具以騾馬為主。家家戶戶都有壹兩匹騾馬,用來運輸生產生活物資。男女老少都能騎騾子和馬,在斜坡上很穩。
(5)、彜陽歷八月
彜族陽歷八月由鄉畢磨村李(男,1935出生)口述。期間,雲南省彜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劉耀漢教授、彜族古籍辦公室主任朱元元副研究員先後於4月1990、7月13、3月23日1991三次走訪整理。
彜族陽歷八月將壹個月分為二十天,壹年分為十八個月,加上五天的“祭日”。壹個月的每壹天,壹年的每個月都有它的名字。壹年十八個月的專有名詞是:1,風吹月;鳥兒歌唱二月的月亮;三月萌芽月;四月開花月;五月生育月;六月是幹燥的月份;七月,昆蟲出月;八月多雨的月份;九月草月;65438+十月燕窩月;11江月漲;65438+二月蟲鳴月;65438+三月晴月;65438+四月無蟲月;65438+五月草枯;65438+六月葉落月;65438+七月霜來月;65438+8月是放假月份(放假五天,壹年正好365天)。壹個月中20天的名字是:1,田凱;2.破土之日;3、男人開天;4.婦女開創性日;5、黑暗的日子;6、田弘日7、田字日;8、烈日灼人;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找人;15,野蜂日;16,蜂日;17;出了壹天;18,天窄;19,廣天;20,地面收縮。
㈥節日文化
譚華彜族有許多傳統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壹個節日。除了彜族人舉行的彜族年和火把節,最具代表性的是農歷二月初八在譚華鄉譚華山舉行的插花節。彜族中有許多關於插花節起源的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其壹是:相傳古時候譚華有壹位美麗的彜族姑娘叫米陸毅,她與年輕的獵人晁烈若相愛了。譚華山有壹個殘暴的地方官員,他企圖占領米易路。密伊魯設計用劇毒的白馬櫻花酒毒死地方官,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朝烈若對愛人的去世深感悲痛,流下了眼淚和鮮血,染紅了滿山的櫻花。為了紀念這位致力於消除暴力的彜族姑娘,當地彜族人民在農歷二月初八,采集了朝烈的紅櫻花,戴在頭上,貼在門上,以示吉祥和幸福。另壹個傳說是,相傳“插花節”起源於古代洪水時代,洪水淹沒了壹切,只留下了兩個兄弟姐妹。為了繁衍後代,老聖甲蟲娶了她。婚後妹妹生下壹團血肉,老頭甲蟲用劍劈開血肉,裏面有五十個男孩,五十個女孩。老人把他的血肉扔在樹枝上。二月初八,落在枝頭的血肉變成了紅色的櫻花,於是五十個少男少女在櫻花樹下結婚,漸漸繁衍出人類。以後,譚華山區的人們把二月八日定為紀念他們祖先的節日。那時,他們會聚集在櫻花樹下,盡情玩耍,然後他們會把櫻花帶回家,放在祖先的牌位上。
壹年壹度的“插花節”於中午1點在鄉政府旁的譚華廟舊址前柏林舉行,會場上舉行簡單而熱烈的開幕式。主席臺上臨時種了壹棵開滿鮮花的櫻花樹,畢摩主持了櫻花的祭奠儀式,選出了當年的女櫻花,隨後是民間歌舞、體育表演、祭祀念咒。參加插花節的彜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大都穿著民族服裝。
(7)婚俗文化
彜族青年男女在愛情中有壹個奇特而重要的地方——草樓。“草樓”在大姚縣其他鄉鎮也叫“姑娘房”。因為窮,谷倉上面蓋的東西叫“草房。”女生房”或“草房”壹般都是獨立的房間,每個房間的床數可以隨意擺放。女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即興搬家或者擺放家具家電。彜族姑娘成年後,可以獨自住在“姑娘房”或“草房”,與“外人”交往,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戀愛生活。從那以後,父母就不管房間裏發生了什麽。男生女生來往越多,女生越有能力,越有魅力。這種有趣的戀愛方式有壹個浪漫的名字“爬草樓”或“串姑娘房”彜族人有自己的壹套“勾搭姑娘”的倫理道德來約束戀人,絕非無知之人想象的“縱欲”或“壹夜情”。彜族人和大多數民族壹樣,以公開嫁給家人後生下孩子為榮,對還住在“女孩屋”時就懷孕的女孩不屑壹顧。所以男女都心知肚明,壹個單身的“女生房”是呆不了多久的。當青年男女認為條件成熟時,男青年會選擇壹個明媚清新的早晨,以愛情為後盾,鼓起勇氣,和愛人壹起早早回到女方家。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迅速把家裏的水箱灌滿,然後和愛人出去工作。過了幾天,兩人搬回女方家,告別了“女孩房”生活。過幾天,我還得回男方家住下。就這樣,我們住在壹起,照顧兩個家庭。壹般都是懷了孩子才決定住哪裏。在他們的家庭生活中,譚華鄉的彜族人不吵鬧地結婚,甚至不舉行婚禮。他們認為婚姻和愛情純屬私事,但對生孩子特別感興趣。新生兒滿月時,應邀請所有遠親和鄰居設宴慶祝。這個時間也是男女申報家庭和事業的最佳標準。
(8)《梅葛》
梅葛是彜族五大創世史詩之壹,其他四部是《湛》和《阿西的奠基》(流傳於雲南)。《奧特依》(流傳於四川);天下先民之歌(流傳於貴州)。
梅葛主要流傳於雲南楚雄的大姚、姚安、永仁壹帶的彜族中。特別是大姚縣的譚華地區和姚安縣的麻友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美格”這個詞是彜語的音譯。彜語“梅”意為“口、唱、說”;“格”的意思是“過去,歷史”。“梅格”意為“關於過去的說唱”在大姚、姚安的彜族中,有壹種用來歌頌過去歷史的民歌曲調叫“梅葛調”,“唱梅葛”成為當地彜族的壹種說唱形式,並逐漸演變成壹種民族體裁。“梅哥”作為壹個曲名,唱腔很多。譚華鄉的梅閣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七梅閣和付梅閣。奇美閣是“哀調”,俗稱“悲調”或“古調”,多用於喪事和祭祀。《梅助歌》是壹首膾炙人口的曲子,常用於婚禮、播種、豐收節。譚華鄉是梅葛的主要演唱地。筆者利用譚華鄉的趕集日在街上觀察,發現所有賣音像制品的地方都有“梅葛調”的vcd出售。筆者駐足觀看了很久,發現購買者依然不少,但從年齡來看,多為中老年人。筆者還花十塊錢買了兩張光盤,發現磁帶都是當地人自己錄的。
(9)宗教文化
譚華鄉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原始宗教。現在鄉政府旁邊有譚華寺遺址,但經過調查,沒有發現佛教信徒。譚華鄉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
譚華鄉的彜族崇拜神、山神、火神、土地神、水神、谷神、樹神、國王和唐火龍。
譚華鎮的彜族人通常在節日裏祭天。他們在村子附近的森林裏建造了壹個天花板來祭祀神靈。神像是壹根長約壹英尺的竹筒,頂端削尖,內裝羊毛、草根和米粒。意思是祈求神鬼不忘人間的人、畜、草、木,賜下陽光和露水,使人、畜、草、木得以維生;譚華的彜族人建造了壹座供奉土地神的廟宇,裏面供奉著土地神的神像。每到春播或秋收時節,村民們都會去土主廟燒香祭祀土地神,祈求大地母親保佑五谷豐登。譚華鄉的彜族人認為,山是神靈的居所,是通向神靈的道路,是支撐天空的支柱。在彜族原始宗教觀念中,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有撐天的力量。在自然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降伏壹切鬼魅邪靈。山神被當作當地的保護神,建了壹座簡陋的山寺。廟裏用石頭和樹枝作為山神的象征,在農歷四月初壹祭祀雞,祈求山神保佑村裏人畜興旺。在動植物崇拜中,譚華鄉的彜族還崇拜黑虎,祭祖時門楣上掛有老虎頭像。彜族人習慣戴虎頭帽,穿虎頭鞋,認為可以辟邪,視老虎為保護神。在對植物的崇拜中,最突出的是對樹木的崇拜。有崇拜神聖森林和神聖樹的儀式。其儀式壹般以豬、雞、牛、羊為祭品,甚至對祭品的性別、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圖騰崇拜中,有的以虎、鷹為圖騰,有的以松、水牛、羊、巖羊、白雞、青斑鳩、麅子、蟾蜍為祖先的名字。彜族人最崇拜祖先。譚華鄉彜族的祖先崇拜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祖宗牌位,壹般供奉五代,由五代子孫放在棺材上帶到墓地焚燒。二是地主,所謂地主,是自己村裏有威望的人,為村民做過好事的人,死後作為土地神供奉。譚華鄉牙古亨村的土主廟騎著壹頭白色的水牛,與微山縣白牛的土主廟相似。生殖崇拜在譚華鎮也很流行。在譚華山的壹個深懸崖上有兩件奇怪的事情。壹根長約1.2米的粗大石柱突出於墻外,看起來像是男性的生殖器,對面巖石上壹個肥臀中間突出壹個女性的生殖器。它們是古人崇拜的祭品。多少年來,彜族新婚夫婦,不畏山高路長,吃苦耐勞,帶著香紙,背著祭品,到譚華山拉紮瑤村旁的生殖崖祭奠,保母子安康,早生貴子。不能生育的已婚女性,應該背對所有人,偷偷去生殖懸崖祈禱,祈求上帝保佑早日生育。
(10)彜劇
中國彜劇的發源地是大姚縣譚華鄉。作為彜族戲劇的創始人,楊森創建了中國第壹個彜族劇團——譚華草房俱樂部。1957,譚華鄉馬酒坊高級合作社全部是彜族農民。當時全村220人中,只有兩三個人第壹次學會了寫字。18同學確立了文學始祖。以彜劇創始人楊森為首的宣傳組編了壹個短劇《半夜山羊叫》,用彜族曲調演唱,揭露了偷羊的真情,在成員中產生了很大的教育和影響。俱樂部又編了《森林中的牧羊人》。另外,群眾自己也用“美格”宣傳當時的政策。俱樂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遍地開花。1958 65438+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開“西南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彜族戲劇《子夜羊叫》和《年輕人的心》在大會上表演後,得到了與會同誌的肯定,以《子夜羊叫》為代表的彜族戲劇正式命名為彜族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