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學的定義
“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壹個國家修身、齊家、治國的所有學術和文化方面的總和,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所有範疇。國學要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風俗習慣、考證、倫理、版本學等。,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在思想上,應該分為先秦諸子或者儒釋道。儒家思想貫穿並主導了中國思想史,其他都是從屬的。漢學分經、史、子、紀四部,但以經、子為主,尤以經為主。狹義的國學主要是指思想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今天應該認識、提煉並積極發揚的重點。泛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就中國而言,國學思想是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特征。
二、漢學的範圍和研究對象
(壹)國學的範圍難以界定,目前學術界尚無共識。
此前,錢穆在《國學概論》中曾說:“國學之壹,既未被前所接受,也未被後所立。這是壹個時代的術語。就其範圍而言,哪些應該列為國學,哪些不應該。為了滿足學校教材和講義的需要,本書不得不采用梁《清代學術概論》的大意,分階段敘述。說明各個時代學術思潮的主要走向。其目的是使學者了解2000年以來中國學術界和思想界變化的總趨勢,從而培養他們適應新機遇的能力。當聖賢或大師以經、史、哲、集討論國學,如張《國學概論》講座。”錢穆覺得國學很難定義,為了教學方便,就用它吧。他在《國學概論》中的章節安排,體現了他對國學範圍和內容的認識,認為國學是“兩千年來國內學術思想界傳播變化的總趨勢。”
(2)國學的研究對象是傳統古籍分類中的經、史、子學、集四大類。
《四庫全書提要》中列出的四本書及其類別如下:
1.京步
經典分易、蜀、詩、禮、春秋、孝、五經、四書、樂、小學。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易傳》、《周易》、《尚書正義》、《東坡書傳》、《愚公論》、《詩序》、《石矛正義》、《詩傳》、《李周註疏》、《李逸註疏》、《春註疏》、《春秋楊公註疏》。《十三經釋義》、《十三經人物辨析》、《六經圖》、《孟子正義》、《論語義疏》、《大學章句》、《孟子傳》、《四書人物考辨》、《樂書》、《呂嶽全書》、《袁玉娥》、《袁玉娥》。
2.歷史系
史部分為正史、年表、編年史、其他史、雜史、聖旨、傳記、史籍、編年史、時令、地理、官職等。重要的書目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戰國政策》、《宋元明史誌》、《史燚》、《義周樹》、《貞觀顯貴》、《東關奏折》、《漢代詔令》。《華陽國誌》、《水鏡劄記》、《唐六經》、《翰林通誌》、《通典》、《文獻通考》、《西漢會議》、《崇文總目錄》、《治宅錄解題》、《考證》、《歷史概況》、《朝代簡介》等等。
3.子部門
細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民、醫師、天文算法、數學技術、藝術、音樂記錄、雜家、書籍、小說家、解釋學。重要的書目包括孔子的家庭故事,鹽和鐵的理論,齋藤優子的風格,六道,孫子,司馬法,管子,子涵,齊姚敏書,野生食譜,農書,黃帝蘇文和外科精要。書法真跡、考古圖、茶經、竹譜、白虎總義、睡學故事、文藝集、事賦、書屋袁貴、太平玉蘭、禦經圖冊、玉海、西京雜記。
集合部門
文集分為《楚辭》、《別集》、《宗集》、《詞曲》、《詩評》。重要書目有:《楚辭章句》、《楚辭劄記》、《長江文集》、《陶淵明集》、《王子安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東六合集》、《白象山集》、《文選》、《古代文遠》。《江南春詞》、《文遠春秋》、《樂府苑》、《溫明範本》、《文章指南》、《陶淵明集》、《宋·》、《中原文學》、《唐詩十選》、《朱雨詞》、《花間集》等等。
三、經典與經典
(壹)什麽是經典
聖人之言,經典之作。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經,織。”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帛》說:“以帛織經,必先有經,後有緯。”經線是織機上的縱線,這是“經”字的本義。織造前,必須先將經紗固定,然後緯紗才能來回穿梭。程發之說:“經線在軸上,緯線在梭上。緯是壹種方式,有壹種梭狀;經典按軸線排列,有壹種清靜常住的形象。”(《國學概論》卷壹)由此可見,“經”訓就是“常”。《莊子·養生主》中“總督以為經”,郭象註:“順中以為常。”成書:“經典,常也。”在《天道》“若晝夜有經”壹文中,程玄英疏曰:“經常在。”《庚桑初》是“願聞衛生之經”,成疏:“經常也。”《左傳·趙專公二十五年》雲:“夫之禮也,天之經也。”杜預註雲:“經為道之規範。”古人從編織的縱線出發,認為儒家所倡導的封建思想及相關著作是維護封建秩序的根本保證,是封建思想體系的核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稱之為經典。後人視“經”為“常”、“常道”,意為永恒真理。統治者希望通過永恒的“經典”來達到封建社會永久存在的目的,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起初“經”的內容僅限於孔子刪掉的“六經”,到漢武帝時,設立了吳經博士。從東漢到宋代,“經”的範圍不斷擴大,甚至到了“十三經”。
(2)什麽是經典
經典是人們深情地閱讀和珍惜的書;經典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它們無法從頭腦中清除,而是隱藏在大腦的記憶中;經典就像初讀,每壹次都是壹次發現之旅。簡而言之,經典是具有示範性和權威性的作品或著作。臺大的黃俊捷認為,經典壹定有社會政治內涵,這源於中國古代政教不分。經典必然有其形而上的內涵,以朱為代表;經典必須有心性論的內涵,以王陽明的言論為代表。在中國歷史上,說到經典,壹般指的是儒家經典,比如《漢書》、《孫寶傳》:“周公是聖人,是大聖。還是有話說的,而且是以經為據,兩者互不損失。”《後漢書·紀尚皇後鄧》:“後來不聽母親之言,白天研究婦女事業,黃昏背誦經典,家人稱之為‘朱升’。”劉唐知幾《史通敘事》:“從聖賢寫之,為經典。”清代紀昀《嶽薇草堂淮西雜誌註四》:“祭祀之理,聖人所作,載於經典。”這裏所說的經典是指儒家著作。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被視為統治意識形態。他們用這個精神武器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發展封建文化。最後,他們還用它來摧毀“四民主義”新思想的萌芽,阻止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習慣於把儒家的壹些重要著作當作經典,稱之為“經”。
其實,稱經典為經典,最初並不是從儒家著作開始的。我們從《莊子》、《國語》等書中可以看到,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並沒有特指儒家著作。比如莊子把墨子的著作稱為墨經。後來隨著封建思想文化的發展,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逐漸將經學限定為重要的經學。特別是到了西漢武帝時,朝廷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設立了五經大夫。從此,儒家思想和著作上升到了我專屬的“經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