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維基,深圳有線電視制作中心主任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智能攝像機、編輯器、視頻交換機、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計算機燈光控制系統、MD音頻制作系統等先進電視制作設備的出現,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制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電視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不斷進步和創新的要求,帶動和促進了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大型直播、異地雙向直播等電視播出形式的多樣化,充分體現了電視臺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也對電視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臺在電視制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類電視制作設備更新換代的頻率越來越快,但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主要原因不僅僅是硬件設備的落後,還有軟件專業人才的缺乏。那麽,目前中國電視行業最缺什麽樣的人才呢?根據對中國電視行業現狀和趨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缺乏能夠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既有藝術創造力又精通電視制作技術的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視制作行業被稱為“電子畫師”或“制作設計師”。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影視行業壹直將技術和藝術分為兩個行業,技術人員只關註硬件(電視設備)的開發和應用,缺乏對藝術的關註和研究;而大部分導演只關註藝術領域的發展和創新,對現代電子技術最多只有粗淺的了解。這種建立在舊體制基礎上的分工合作,極大地制約了電視節目創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於中國電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這樣壹種不良狀態,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環節和部門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龐大,推諉扯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技術與藝術的溝通問題壹直沒有得到重視,使得電視從業人員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能力過於單壹,綜合能力較差,跟不上電視行業發展的需要。比如舉辦壹個大型綜藝節目,幾個部門、五六十個人要齊上陣,節目清單很長,協調指揮工作難度很大。目前國內很多電視臺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
其實,關於如何培養壹支效率高、人員少而精、多功能、知識結構多元的影視專業團隊,國外已經有很多先進經驗。他們的做法不是人為地把制作技術人員和美術指導分成兩塊,而是有機地組合成壹個節目制作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很強的電視技術基礎和相當的藝術創造力。在前蘇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制作部,有20多個叫電子畫師的制作人(大多是工程師)。制作各種大型晚會節目的導演和攝像師不僅懂得舞臺美術、攝影構圖,還掌握了特技切換板和不同攝像機的功能。他們甚至非常熟悉電腦燈光的燈光效果、三維特技、音響系統以及他們的配合。他們將這些技術設備的功能掌握並運用自如,讓導演們在藝術上更加得心應手,而各個環節的技術人員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與導演配合得天衣無縫,讓節目更加錦上添花。
在中國,將電子高科技技術廣泛應用於制作動畫片、電視劇和電影仍處於初級階段。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就已經利用先進的電子技術制作出了《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達到了先進電子技術與人類幻想完美結合的巔峰,從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美國各類影視制作公司中,電子高科技技術已經廣泛而普遍地應用於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同時,精通電子技術和藝術的人才比比皆是。這些融合了電子技術和藝術的電子藝術家,也被稱為制作設計師,為人類影視產業創造了無限的發展空間,也讓好萊塢電影在數量和質量上稱霸世界數十年。
中國的電視行業至今沿襲著上世紀50年代電影廠的舊制作體系,分工明確而嚴格,無法為電子美工(制作設計師)的產生和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環境,導致這類人才的匱乏。與此同時,不發達的經濟和生產方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遠未達到計算機甚至機器人、機械手在美國電影制作各個環節的廣泛而廣泛的運用,這也使得中國的影視行業無法制作出壹部堪比70年代《星球大戰》的電影。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影視制作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影視行業迫切需要培養壹大批能夠將技術與藝術融合的電子美工(制作設計師),目前國內從事影視制作的人大多是技術出身。進了大學,他們被歸為理工科。他們的學習範圍僅限於機械設備、無線電和電子技術,很少接觸藝術學科。他們走出校門,被定位在技術崗位,自然很難發展成全能人才。從電視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應該從大學開始考慮。在理工科學科中,應設置旨在加強學生藝術素養、提高鑒賞能力的教學課程。在文科類課程中,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最初的掌握上,必須提高到三維技術的制作上,讓未來的電視從業者全方位、高起點地將技術與藝術融合,以適應未來影視行業發展的需要。在這方面,北京廣播學院已經率先邁出了壹步。在學科設置上,壹些學校不再遊離理科,而是綜合,為培養全才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國內壹些新興電視臺摒棄了很多老臺的傳統設置,借鑒國外的先進制度和經驗。除了機構設置更加合理,崗位的劃分和定義也不再過於細化。吸收的員工不僅聰明高效,而且知識淵博,多才多藝。特別是制作人員,除了熟悉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的調試外,還可以擔任電視制作導演、特效制作、動畫制作等工作。在國外,這種軟硬件結合的工作早就被稱為“邊緣科學”。
如今,影視制作已經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電腦制作技術和手法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制作設備、技術和方法。這種發展趨勢帶來了新與舊、現代與傳統影視制作之間壹場深刻而廣泛的革命。以往傳統的電視節目後期制作系統是由多名技術人員(電子剪輯、電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維數字特技、混合配音等)逐壹完成的。)根據記者和導演的創作意圖進行不同的分工,而技術人員只承擔設備操作。進入多媒體時代的電視制作行業,集電視特技剪輯、音效、電腦圖像創作於壹體。因此,以往的制作人單純的技術技能遠遠不夠,而需要技術與藝術的全面融合,這就促使技術人員重視和加強自身在音樂、美術、綜合藝術方面的學習和提高,以不斷滿足發展的要求。因為制作人有了解設備功能的優勢,只要註意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很快就能勝任這種軟硬件結合的工作,成為集技術與藝術於壹體的人才。
目前,壹個各種知識結構的人才相互融合、電視制作團隊不斷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壹批復合型制作設計師逐漸湧現,這也推動了電視制作行業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兩大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和無線電視臺),也面臨著國內電視臺突破舊體制,進行新的嘗試和大膽改革的趨勢。這不僅需要兩個臺的決策層,也需要深圳的主管部門為兩個臺的體制機制改革設計制定壹條新路,不僅使深圳的電視產業再上壹個新臺階,也使深圳的電視產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編者按:維基1978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83參與籌備深圳電視臺,1995參與籌備深圳有線電視臺自己的節目。現任深圳有線電視制作中心主任。
壹、現狀分析
雖然電影和電視之間的鬥爭在龍虎鬥是壹個事實,但把電影和電視看作壹個藝術整體仍然是同壹個整體。中國影視藝術的劇烈動蕩還是在90年代。在此之前,隨著電視等媒體的改革發展,突飛猛進的勢頭已經迫使電影開始改弦更張,娛樂化的浪潮正在到來。然而,隨著90年代大眾文化的繁榮和娛樂高潮的重現,影視“壹高壹低”的世紀現象已經勢不可擋。於是,壹方面,在世紀之交即將來臨之際,哀嘆中國電影危機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警惕和焦慮可見壹斑。尤其是人們對入世後中國電影的處境做了壹個悲劇性的預測,驚心動魄;另壹方面,電視由盛轉衰的預言不時可見,對互聯網熱潮對電視沖擊的焦慮顯而易見。我們似乎都默認了電影遇到了轉折,電視的好日子可能不會長久,於是拯救影視的討論和原本對影視的批判混在了壹起。但無論是批評還是期待,本質上都是對中國影視的渴望。
但是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尤其是對於當前的形勢,人們的反思和分析往往被觸及。從哀嘆者、憤青和極端空談者的角度來看,對待中國影視似乎有兩類明顯的人:壹是把自己歸類為局外人,評頭論足,與自己無關,沒有切身之痛,甚至批判他人,缺乏急切感;壹是受限於行業利益,看似熱情,實則商業味不濃。把電影當成機械的獲利工具,就是空談藝術或者只強調教育的目的,讓創作無所適從。當我們談論21世紀的中國影視時,首先要明確我們是在分析和推動我們所需要的藝術創作。具有很強的發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無論生存條件和形式如何變化,它必然會生存和發展。同時,我們必須正視商業利益和大眾文化的現實,對影視的發展和問題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為其在新世紀的征程提供新的幫助。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向21世紀的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可以真正把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作為壹項事業。
說到教育和影視教育,傳統教育是書面教育,通過閱讀和口語來延續。但是時代變了。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與時代特征是相互關聯的。20世紀下半葉以來,文學與影視的交融使閱讀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該說,20世紀是媒體革命的飛躍期,前所未有的媒體變革在世紀末變得越來越迅猛,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到現代的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加速度的變化顯示了信息世界不可思議的變化。我們幾千年來習以為常的書籍和書面媒體的傳統正在被不斷翻新的電子媒體所掩蓋,傳統信息世界的基礎受到了劇烈的動搖。總結起來,這種變化趨勢可以表現為:感官享受越來越明顯,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受到視聽融合的動態消費的沖擊,聯想的閱讀性質受到直觀視聽文化的影響和改變。因此,圖書文化受到視聽消費的沖擊並逐漸被取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由此帶來的文化觀念的變化更大。在21世紀,不可忽視的是多元文化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單壹的文化指令明顯受到質疑,人們更加接近文化融合,反對排外的狹隘文化限制。在消費方式的多元化上也是勢不可擋。首先,電子視聽文化主導的消費會成為中心,人們會離書報更遠。圖書、報紙、雜誌通過包括互聯網在內的電子媒介實現消費越來越普遍,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可視化閱讀。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使地球村沒有秘密。個人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交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隨時拜訪自己。個人與個人之間從未謀面的交流將形成壹種新的消費時尚。而且閱讀的重心和針對某個群體的閱讀會更加明顯,精英文化的發展是必然的。21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新理念,只有考慮到以上背景,才能實現。
所以21世紀的影視藝術發展是在與傳統矛盾的競爭中。判斷影視藝術的新概念,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關照:
1,全面的互動性。21世紀,影視明顯融合但互動。融合是指打破彼此的界限和獨特性,影視和網絡的結合,更不用說文學的結合,在世紀之交已經開始模糊界限。傳統上強調的電影的優勢不壹定是電視的優勢,電視電影的大量出現就證明了這壹點。電視技術的電影化(如MTV技術)也和電影技術的電視參照物壹樣被廣泛接受;網絡涉足電影、電視傳播和大量電視引進網絡,電影在網絡上的多次演出加深了三者的密切關系;網絡的方式影響著影視,影視的傳播離不開網絡。這些綜合性事件在新世紀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交互性的含義是指它們相互融合,但不可替代。雖然人們擔心電影會消亡,但是電視會被網絡鉗制,網絡會把電影全抓(包括資金和統治權等。),其實電影、電視、網絡還是按照自己獨特的規律在運行和發展的。融合只是壹些相對特征的消失,同化因素的增強,分工差距的部分填補。其本質是人們的視野和文化視角在拓展。然而,仔細觀察,中國畫中的特色分支仍然清晰可見。只是多方互動,相互影響。比如電影的流行,使得藝術原本的本質越來越世俗化,娛樂大潮影響了更貼近生活的電影,卻依然保留著自己不同於電視的視聽訴求。電視本能地接受了電影的表達方式,在時空的轉換中豐富了電影的表達方式,但其父母的簡短敘述卻磨不掉。不可能把雞毛蒜皮的電視本能變成壓縮時間的電影式本質,因為生存的商業本質是永遠不能承諾的。
綜合互動給影視藝術教育的要求帶來了新的問題。既要分門別類地把握各自的藝術特色,又要淡化過於專業化的細致工作,傾向於綜合分析對方,以符合時代的心理要求。
2.私有化是公開的。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壹個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時代。壹切都可以在瞬間被周圍發現。地球村裏沒有秘密,但個人迫切需要隱藏自己,強調私人個體的不可侵犯性。所以,明顯的矛盾在擴大。掌握高級網絡的人,在隱藏自己神秘感的同時,以虛擬的方式與他人交流。然而,網絡涵蓋了世界上所有的個人秘密。影視更關註個體生命,但創作卻試圖以大眾的感受作為票房的基礎。影視把個人感情放大成了宣傳。影視讓個別明星成為所有人的偶像。人氣是靠影視傳播的,任何壹個人格瞬間就紅了。比如早期街頭流行紅裙,現在到處都是韓式彩妝和厚底鞋。當然,我們可以說藝術個性可以概括大眾的感受,但影視的鏡頭讓個性瞬間流行起來。我們已經很少看到空巷裏的“欲望”現象,也失去了異口同聲的習慣。然而,影視觀眾的普及讓數百萬人蜂擁而至觀看《小燕子》,場景仍在重演。影視有條件使之更加個人化和大眾化,因此影視教育的文化批評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需要從現象中看到近憂和遠慮。比如,電視屏幕上充斥著歡樂遊戲和訂婚遊戲,這當然值得稱贊,因為人民在微笑,但其中無聊的人物和虛假的品質卻不能不加以分析。把個體生命的瀟灑態度放大成千百萬人的生活行為態度是危險的。電影裏殺人暴力的情節,電視裏拳擊比賽的展示,滿足了少數人的刺激,卻不得不危害大眾的精神生活。當電視上培養出來的人在為相聲演員洛桑死於酒精中毒而悲傷,為戴安娜而哭泣,為演技平庸的劉丹之死而哀悼的時候,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到,微小的個人情感捕捉到了大眾的隱憂,這種隱憂可能不會小於邪教的影響。
3.商業化的藝術性。隨著行業生存危機的加劇,商業主義的禁忌不再成為藝術禁忌。所以,壹切以商業市場為標準的知識,基本上都包裹了藝術創作。我們面臨著商業無處不在,藝術退守的局面。現在純粹的影視藝術已經少有市場,自戀的藝術加快了商業統治的步伐。但藝術被放逐的結果是,無論是商業還是教育都沒有支撐的骨架,也無法實現其價值目的。商業和藝術不是比例的問題。要明白商業和藝術壹樣重要,壹個是生存的需要,壹個也是生存的需要。因此,影視教育的藝術分析應與市場業務的評估相結合。比如長篇電視劇的分析,如果忽略了商業廣告主的需求,成本就回不來了。那麽,再好的分析也不會被創作所接受,也很難實現分析的價值。另壹方面,壹味縱容電視劇的拖沓,會造成巨大的投入被浪費,生存基礎的崩塌也是必然的。商業化是大勢所趨,作品被深深烙印是普遍現象。其實商業化的背後,主要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贏得商業利益,對藝術的把握可能更好,潛移默化的被觀眾認可。雖然市場有殺戮和奪取的力量,但藝術的重要性才是生存的基礎和根本。對於影視教育來說,只有重視商業化的弊端,強調藝術性的本質,把商業手段和藝術本質放在各自的位置上,才能真正理解創作的意義。
21世紀的影視遠比過去復雜多樣,影視教育的責任更加重大。然而,現有的影視教育規模和對其意義的認識是極其不足的。在中國建立影視教育體系的意義還有待宣傳。
二、問題分析
新世紀與影視教育相關的問題很多,認清影視藝術存在的問題非常重要,有幾個主要趨勢需要特別關註:
1,低俗化。影視藝術的世紀難題,沒有比低俗化更可怕的了。隨著大眾文化的繁榮,世俗文化對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日益明顯,影視成為第壹個認同並積極宣揚世俗文化的。在80年代後期娛樂電影的倡導中,娛樂身份打破了自封藝術教育的傳統電影模式。在民眾強烈的大眾文化要求的推動下,中國電影進入了多元化和大眾化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俗文化要求趨同的現象日益明顯,包括娛樂賀歲片的流行,喜劇的大量湧現,啟蒙電影的不斷翻新,在狹隘的藝術電影世界之外占據了更大的文化空間。由於生存困境的壓力,中國電影的低俗化成為壹種趨勢,曾經以消滅人類文化和精神品格為代價存在於市場。20世紀90年代是壹個不可預測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的變化在五彩繽紛的改革時代下令人眼花繚亂,包括發行和制作方式的變化,合拍的時尚,引進外國大片的影響,以及院線體系和宣傳運作方式的形成,都對中國電影形成了壓倒性的沖擊。特別是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和人們觀念的快速轉向,對電影的審美創造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期間更多與電影相關的話題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劃、排期、買斷、盜版、明星、市場等等。與藝術欣賞直接相關的劇本、創新、技法、思想逐漸稀少。人們對電影藝術的觀念發生了轉向,在大眾文化占據主要地位的時代,純藝術的基調顯得無力。20世紀90年代,藝術單壹化的消解帶來了以下明顯的變化:電影更多地融入平民視角,關註普通生活的價值,註重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的表達,以所有人的喜怒哀樂為至高無上的藝術表現對象,醜星和幽默形象取代了奶油學生的主角地位,娛樂成為壹種自覺的追求等。,多元文化成為電影的基本態勢。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藝術的大眾化和雜糅狀態,過去裝腔作勢、強調藝術的中國電影,不自覺地被大眾文化催促著降低要求,以取悅大眾為首要任務,追潮流,追有票房或有得獎希望的模式、號召、節日,於是有的追求商業利益,有的向主流評價靠攏,有的制造媒體新聞,等等。縱觀世紀末的中國電影,主人公的冷酷與凡人形象的大眾化,瑣碎細節的放大與精致藝術概括的忽視,對階級劃分的冷漠化傾向,具有好人壞人本性的人物與強調人性復雜多樣性的形象,突出世俗欲望存在的合理性與對英雄軟弱的寬容,表現出凡人愛情的復雜狀態, 諸如此類,以前壹絲不茍的東西都隆重登場了,中國的電影才是真正的復雜多樣。 判斷本世紀末,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電影藝術激情的衰弱和消退的現象。
電視自然是娛樂文化的大本營,但它從未屈服於娛樂的世俗要求和感官享受。類似的遊戲類節目、娛樂參與類節目層出不窮,電視娛樂追逐壹波又壹波,似曾相識、喜氣洋洋的內容,花樣百出的主持人,克隆壹般的節目風格,以歡快花樣為標誌的明星參與,越來越多的古風歷史娛樂劇,遊戲到處參與各種節目,假裝戀愛婚姻遊戲等等。,讓觀眾傻傻傻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現實遠遠拋棄。感官享受不壹定是時代必然需要的全部。吵吵鬧鬧不會永遠成為越來越優雅的人的必需品。當歷史鬧劇、宮鬥劇相繼推出,眼花繚亂的MTV隨處可見,綜藝節目讓人感到某種程度的疲憊,感官享受總會走到盡頭。其實人是不會在感官刺激上流連太久的。長期的噪音表明人們對觀看缺乏興趣。克隆翻新的無聊背後,是缺乏文化感的低俗消費者,他們對如今的電視越來越不滿。娛樂可能是罪魁禍首。
考察電視低俗化與多重因素有關,比如急功近利的表現。其中收視率是被看重的,電視媒體越來越重視收視率是不爭的事實。收視率當然是衡量節目的硬性指標,收視率有多大就意味著吸引力的大小。所以把收視率作為節目的衡量標準是合理的。面對激烈的節目競爭,收視率表明了節目的受眾數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重要性,進而決定了廣告的受眾是否豐富,以至於廣告收入的起起落落等等。收視率當然是壹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收視率對電視節目的生存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有充分的正當理由重視收視率。於是為了收視率,上演了節目崩盤的壯觀現象,以至於某個時段有20多部電視劇同時播出。也許所有電視臺都從中受益?但實際上不僅浪費時間和資源,還暴露了媒體的缺陷。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搶觀眾肯定是對的,但是沒有個性的創造,妳永遠也不會創造出自己的品牌和世界。之所以不能選擇收視率,是因為電視媒體的世界很大,似乎新聞等不急功近利的節目依然有很高的收視效果,贏得觀眾的電視娛樂需求只是其眾多功能之壹。壹般來說,娛樂節目即使有好的收視率,也不壹定有好的收視率“效果”,而且因為節目的性質不同,決定收視率的標準也是相對的。有些節目不能單純用收視率來衡量,更何況節目時段的設置本身就無形中增加或減少了觀看人數。問題是,當代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欣賞趣味的多樣性極大地改變了大壹統的傳統。因此,媒體需要擺脫急功近利的弊端,認真研究贏得觀眾心的秘訣。我們要認識到,電視屈服於“娛樂需求”的心理其實是短視的。世紀末,電視人為了取悅觀眾而頻繁改版變臉的“充足理由”背後,是過度的妥協。當然,我們要以觀眾的需求為上帝,所以適應大眾文化時代的節目,就要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來制作。而電視節目跟風的傾向,未必真的符合普羅大眾的心理需求。面對離人民的願望越來越遠的事實,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什麽是電視應有的品格,什麽是電視臺贏得觀眾青睞的本質。
總的來說,影視藝術不能成為自戀的花園寵物,但忍受世俗的風浪也不應該成為改變藝術本質的理由,所以壹味追求娛樂效果,影視開始失去價值,娛樂成了老生常談,低俗在所難免。事實提醒我們,純粹形式上的娛樂追求未必有好的效果,形式創新的基礎應該是內容的需求。事實也會告訴我們,影視急需在文化內涵的培養上多下功夫。娛樂不能是觀眾的全部需求,文化要求是影視發展的必要前提。
2.建模。在影視藝術的探索中,最受詬病的就是模式化的弊端。雖然創新的浪潮不斷沖擊著影視,但中國影視的藝術發展確實比過去有了相當大的飛躍。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的整體藝術成就受到稱贊,獲獎數量也不算少;中國電視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有些種類的電視藝術還得到了國際同行的稱贊,個別節目也獲得了獎項,但這些依然掩蓋不了世紀末的尷尬和非議。藝術創作缺乏靈性,阻礙了影視藝術的整體進步。
電影的模式指的是藝術套路的僵化,包括傳統敘事方式的不變,主題教育的表面化單壹,人物概念的模糊,藝術風格的曖昧矛盾。藝術套路的僵化,體現在電影藝術表現方式缺乏創新。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壹部分電影重復著老套的思路,比如內心矛盾的表達——空鏡頭中花開花落,雲卷雨驟等。,人物與立法的沖突——對與錯的對抗,人格對立的碰撞。傳統的敘事方式缺乏改變也是觀眾厭煩的壹個原因。很多電影都遵循壹種以事為本的姿態,在敘事上面面俱到,不厭其煩地解釋故事的來龍去脈。整個故事看似圓滾滾,方方正正,但主角的地位淪為陪襯,故事缺少壹個動人的內核。主題教育的表面單壹是中國電影壹直在努力克服的問題。由於過於註重教育的功能,造成了壹些至今令人費解的現象:揭示主題的創作,往往只要披上“正確”的概念,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上市,無論藝術表現如何;具有藝術影響力的感人作品,不管實際效果如何,往往成為被批判的對象。由於壹些獎項偏愛教育題材強但藝術感染力弱的作品,中國的電影藝術明顯下滑。我們絕對需要明確的政治傾向,但必須以優秀的藝術表現達到打動人心的目的,實現真正的影響功能。如果不打破刻板印象,中國的電影很難成功挑戰世紀。
電視的造型不是指欄目的壹般規律和節目類型的固有格式,而是指盛行的浮躁模仿風氣。這幾年,電視似乎進入了模仿的魔窟。在試圖修改版本的良好動機下,大部分的模仿都在上演,從無聊的聊天到遍地開花的情景喜劇,從千篇壹律的獨唱和舞蹈到遊戲節目上全力以赴的花樣。曾經創造了中國電視輝煌的電視人,在收視率面前突然變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妳可以看到,電視充滿了模仿和克隆,就像“妳方唱罷我登場”的商業行為。壹個節目或欄目的好評引發各方模仿,文化知識匱乏、性格獨立的缺點暴露無疑。以文化創作為基礎的職業,不應該被機會主義的商業劣根性所主導。充斥屏幕的雷同會導致藝術的衰落,也就是從傳播的本質來說,抄襲也會毀了事業。可惜的是,飛速發展的電視似乎在很多方面都陷入了絕境。從最初的模仿央視綜藝節目,到制作了模特黨等綜藝節目;跟風港臺,大量引進拍攝“戲說”片,造就了壹場場熒屏情景劇;然後到正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