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潮》:流淌在歷史底蘊中的傳統文化

《國潮》:流淌在歷史底蘊中的傳統文化

2018年,許多年輕人穿著中國傳統服飾走上街頭,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

其實在互聯網初期,漢服愛好者只是壹個極其小眾的亞文化圈子,他們只能通過網絡相互聯絡,他們的漢服要麽自己動手,要麽請裁縫幫忙制作。

沒想到,這樣的小眾文化竟傳播的極快,現在許多的漢服品牌都成了頗具規模的商業公司,而很多品牌都源於當初的DIY工作室。

而這壹年裏,李寧正面臨庫存滯銷的困境,沒想到竟刷屏了紐約時裝周的舞臺,“悟道”系列剛出世就好評不斷。現在已成為了中國的國潮代表。2018年也因為李寧成為了“國潮”元年。

導演張又威繼幾年前看過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後,壹直念念不忘,這本“國潮”更是講述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討論了國潮的三個要素“中國符號、更新觀點、面對市場”,闡述了何為國潮、如何打造國潮等。

接下來我們壹起看看“國潮是什麽”。

01 、國潮的實質

在2018年,作者漲又威創作了壹支和“漢服熱”有關的紀錄片,原本計劃的15分鐘,最後成了壹部200分鐘的作品。他註意到中國青年對傳統文化的回歸,他的鏡頭裏不僅僅是身穿漢服的小夥、姑娘,更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

那時候“國潮”是壹個新興詞匯,網絡上關於“國潮”的定義五花八門。至於,很多人會將:“國潮”誤以為是“國貨”。

但是,張又威用了壹個判斷題告訴我們“ 國潮不等於國貨,國潮可以不是國貨。如果要給國潮下壹個定義,就是壹種具有中國符號的商品,並且觀點在當下。 ”

02 、國潮的歷史

關於國潮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沈從文所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對中國文化復興所做的貢獻;魯迅發行《中國小說史略》遭遇的所謂“抄襲事件”,顯現的中日文化的糾纏不清........

還有近代的控弦司在胡同裏請牌位、方文山舉辦的西塘漢服文化節.......

這些都說明國潮的歷史由來已久,只是我們從“國潮”開始,才意識到中國文化進入到了壹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這些歷史在張又威的筆下,有歷史的厚重感,讀起來又有壹絲絲的文藝感,有料的同時又有趣味,實屬不易。那些長短鏡頭的切換十分自如,畫面感迎著筆墨撲面而來。仿佛看的不是書,而是各種不同場景匯成的影視劇。

03 、國潮的構成元素

張又威在《國潮》的前言裏給出了壹個公式“ 語言 = 符號 = 貨幣 ”。這是作者探討“國潮”的真正原因“ 保護我們的語言,就等同於穩定我們的貨幣。 ”

1 、壹個清晰的中國符號是國潮要具備的第壹要素。

對於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來說,中國是筷子、餃子、小籠包、孫悟空、長城、熊貓…….而這些恰恰能給人的清晰視覺沖擊,因為大腦中能夠快速形成印象的壹定是有畫面感的東西,這恰恰比那些不可名狀的表述更有優勢。

所以張內威在《國潮》這本書中提到“ 能夠提煉成為視覺符號的畫面壹定有易於描述的特征,並且能擁有與其相似符號相區別的鮮明差異。 ”

2、 語言與符號的關系是國潮的第二要素。

羅蘭?巴特曾把語言定義為符號的壹部分,在他看來“符號都是語言”。而作為壹個產品來說,它的流行與否更多的取決於它是不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國符號,畢竟漢語的意義中國人才會有所體會。

而更新觀點是壹把激活大眾傳播的鑰匙,也是賦予符號意義的必經之路。在我們談論創意時更多的關註於產品本身,因為壹切產品的本質都是觀點構成的。比如,汽車有汽車的觀點,電動車有電動車的觀點, 更新觀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不是純粹的為了改變而改變,必須對產品追根溯源。

3、 面對市場是國潮的第三要素。

作者在書中從動畫片談到了雜七雜八的舞臺手法對電影的影響,從中國美術談到了中國動畫是中國美術的動態化,又從中國美術的構圖方式談到了中國美術的發展…….得出結論: 審美應該是教育的目的。

美術、繪畫雖然對於我們來說很遙遠,但是現在的攝影技術卻恰恰沿用了繪畫的美學。比如“高光”“陰影”“輪廓”之類的概念都是油畫的價值標準。

所以,張又威在《國潮》中提到“ 當商品形態改變時,繼承具有連貫性的美學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也只有當國潮是壹種商品時,中國文化才能活下去,站起來,走出去。 ”

寫在後面:

張又威導演的這本書能夠讓我們在閱讀時滿滿的找到閱讀的樂趣,如果妳認為這本書中有高深的理論,那麽請耐著性子往下讀,也許妳會對融入生活的中國元素有新的認識和了解。

  • 上一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測試。
  • 下一篇:戲劇文學什麽專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