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
2.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
3.老師不再是講臺上的聖人,而是身邊的導師;
4.按需選擇學習,既能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5.學生課外延伸個性化閱讀學習的最佳載體;
6.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7.內容永久保存,可以查閱和修改。
壹、“微課”的構成
“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片段),還包括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實踐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輔助教學資源。它們* * *共同“創造”了壹個具有壹定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的半結構化、主題化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不同於傳統的教學實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也是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新型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主要特征
(1)教學時間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時長壹般在5-8分鐘左右,最長不應超過10分鐘。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四五十分鐘的教學課,“微課”可以稱為“課片段”或“微課”。
(2)教學內容少:與更廣泛的傳統課堂相比,“微課”的問題更多,主題更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求。“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某壹學科知識的教學(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或在課堂上反映某壹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的活動,比傳統的更為復雜和繁多。
(3)資源容量小:從大小上看,“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壹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必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讓師生可以流暢的在線聽課,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以靈活方便地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實現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教師觀摩、評課、反思、學習。
(4)資源的構成/結構/構成“情境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的教學內容壹般要求主題突出、方向明確、相對完整。它整合了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的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中使用的多媒體資料和課件、教師課後教學反思、學生反饋和學科專家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形成了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真正的“微格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點。在這種真實、具體、典型的案例式教學情境中,師生可以輕松地學習到“默會知識”、“隱性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並模仿、遷移、升級教學理念、技能和風格,從而快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5)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壹門課是壹個主題,或者說壹門課是壹個東西;所研究的問題來源於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生活思考,或教學反思,或難點突破,或重點突出,或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具體的、現實的、自己或同行能夠解決的問題。
(6)草根調研,趣味創作。正是因為課程內容的微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正是因為課程使用的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緊密聯系起來,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而不是對理論進行驗證和推導,所以決定了研發的內容必須是教師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7)結果簡單化、多樣化。由於內容具體,主題突出,研究內容易於表達,研究成果易於轉化;由於課程容量小,時間短,傳播形式多樣(網絡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8)反饋及時且有針對性。由於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學生課堂”活動,參與者可以及時聽到他人對其教學行為的評價,並獲得反饋信息。相比正常的上課、評課等活動,“現炒現賣”立竿見影。因為是課前在小組裏的“預演”,大家壹起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壹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和評價的“得罪人”,會比正常的評價更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