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之壹,出口量和國際市場份額均居世界首位,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中國對德國機械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這將為其相關企業提供許多商機,有助於中國減少對德貿易順差。雙方在這壹領域廣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經濟利益。
德國機械制造業概況
機械制造業在德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壹,只有汽車制造業和化學工業可以與之相比。但後者以大公司為主,而機械制造業的主力軍是中小企業,平均員工150人,年均營業額2600萬歐元。2006年該行業實現銷售額6543.8+067億歐元,略低於汽車制造業。但其6000家企業總從業人數為87.3萬人,無論從公司數量還是從業人數(不包括供應商)來看,都遠高於汽車制造業。
德國機械制造業的獨特結構
機械制造業的結構在德國工業中是獨壹無二的,體現在德國人對“Mittelstand”的定義中,即工業由中小型企業組成。國際社會壹直將這種結構稱為“典型的德國結構”,它象征著獨立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性、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有人聲稱這種結構已經完全過時,尤其是全球化趨勢助長了這種觀點。但事實是,德國的機械制造在今天的國際市場上很少有如此強的競爭力。即使美元繼續貶值,德國機械制造業在2007年也連續第四年保持增長趨勢,超過了2006年的歷史紀錄。
德國機械制造業的優勢和成功因素
1.創新實力。創新實力無疑是德國機械制造業現在和未來在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資產之壹。2005年,創新產品占該行業總產值的13。2006年創新投入達到6543.8+000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它的創新力量來自龐大的工程師團隊和R&D的投資。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裏,該領域的工程師數量每10年增加1倍。像德國這樣的高工資國家,大部分工業領域能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是德國長期參與國際研發競爭的結果。然而,從2006年底到2007年初,德國工程師協會發現德國缺少22000名工程師。2007年2月,聯邦勞工局的壹份報告也指出,自1981以來,德國機械和汽車制造行業的工程師空缺職位首次多於求職者。工程師短缺不僅威脅著機械制造業,也是德國整個工業基礎的致命弱點,給德國政治家和商界敲響了警鐘。
2.產品種類齊全。德國機械制造業向全球市場提供的產品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其中,機械制造31系中,德國17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如機械搬運、動力傳動設備、印刷技術等。前三名有27個系。該產品的多樣性和現代化使德國企業能夠避免該領域特有的許多風險。
3.重視專用機械的研發。在65438年至90年代初的工業衰退期間,德國相關企業被迫采取大刀闊斧的重組措施來應對困境,主要是通過大幅裁員。尤其在標準化產品領域,價格因素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後,德國企業將產品定位於研發專有技術密集型、昂貴、壹次性、小批量產品。壹般來說,專用機械的生產需要較大的工程投資,但利潤高於大眾產品。所以在過去的十幾年裏,德國廠商總是能夠通過增加利潤來彌補周期性下滑的損失。根據德國機械制造商協會的調查結果,目前約有壹半的德國機械制造商根據用戶訂單生產小批量和專用產品,另有25%的制造商生產大批量和專用機械產品。目前“德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售後服務。
德國企業未來將繼續受益於這壹產品定位。首先,在全球範圍內,生產專用機械逐漸成為壹種趨勢。這些機械產品需要大量的系統專有技術,這是德國企業的優勢。其次,市場在產品上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德國機械制造業的服務收入已經占到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單機的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務密集型機械系統的需求在增加,比如柔性生產基站;第四,將標準的機械產品與量身定制的服務(預約管理程序)相結合,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也是發展方向。總之,德國的機械制造業將繼續受益於其在全球專用機械、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領域的領先地位,並進壹步鼓勵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等新興市場對德國機械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傳統上,德國機械制造業主要出口到西歐和北美。但近年來,德國公司對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到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業將重點發展的壹些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印度、俄羅斯、東歐和南美,意義重大。2007年7月10日,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協會也發表了壹份題為《全球增長中心的機遇在招手》的研究報告,提醒德國企業轉變思維,積極開發新興市場,以確保德國機械制造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對於德國機械制造業來說,全球新興市場將為其提供大量商機。專家預測,中期內對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出口將增長7%,達到12%。與此同時,東歐和南美將有2%至4%的潛在增長機會。這樣,即使遇到美國和西歐傳統市場的周期性衰退,仍然可以通過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來彌補,從而保持德國機械制造業的穩定發展。同時,增加穩定性也可以提高行業的利潤。此外,德國機械制造業只有開拓新興市場,進壹步擴大市場份額,才能與在國際市場上同樣活躍的美國和日本競爭。
德國機械制造業對華出口前景分析
德國機械制造業對華出口現狀
目前,中國是德國機械產品在亞洲的最大市場,領先於日本、印度、韓國和伊朗。從2003年到2005年,在德國出口目的地排名中,美國壹直是第壹,中國是前三。與此同時,法國在2003-2004年的排名領先於中國,但在2005年卻落後於中國。2006年,德國向中國出口了6543.8+00億歐元的機械產品,占其機械產品出口總額的7.2%。中國超過法國,排名第二。2001到2004年期間,德國機械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22% ~ 44%。增長率在2005年略有下降,但在2006年再次上升到16%。2006年,德國從中國進口了約654.38+0.7億歐元的機械產品,占其機械產品進口的3.8%。中國是德國機械產品進口的第九大來源國。
中德機械制造業的戰略分工
德方認為,中德機械制造業互補性強,雙方可以合作,實行戰略分工。在這種夥伴關系中,德國專註於用最新技術生產特殊用途的機械產品,而中國則利用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服務於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市場。這樣的戰略分工不僅有利於德國企業,也能使中國企業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有技術,進入原本由德國占據的中端市場。
德國的目標是保持在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挖掘潛力,努力在低端市場取得進步,即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彌補勞動力價格的劣勢。所以先進的生產技術註定是德國機械制造業的重中之重,這包括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等等。其中德國自動化技術領先世界。國際用戶希望通過自動化節省生產成本,縮短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據中國工程機械網報道,此外,為了實現零缺陷率、小型化、縮短生產周期等目標,還需要依靠大量的自動化機械。德國自動化機械不僅廣泛應用於電力、汽車、物流、醫藥、化工、消費品等傳統領域,還推廣到太陽能、液晶顯示、生命科學等新興行業。
德國機械制造業對中國的出口潛力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正在成為新的工業超級大國,但會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先進的機械產品和技術來解決。隨著購買力可觀的中產階級的崛起,中國的消費結構也將轉向服務業和現代耐用消費品,如汽車和棕色家電。中國是德國機械制造業各行業的重要目標市場,潛力巨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紡織機械。中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據估計,德國對華機械產品出口的名義增長率每年將達到7%。紡織業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中國作為全球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基地,到2015年將占據全球市場60%的份額,遠遠超過目前25%的比例。德國先進的紡織機械產品無疑將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利益。
2.汽車制造機械。據預測,到2015年,只有美國在新車註冊量和汽車產量(包括轎車和卡車)上繼續領先中國。目前,中國汽車銷量居世界第二,汽車產量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中國1萬居民僅擁有21輛汽車,與德國593輛相比仍然很小,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壹直致力於將國產汽車推向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近年來,汽車燃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減輕車身重量和提高能源效率成為全球汽車制造業追求的趨勢,西方消費者對這些性能更加重視。德國制造的高性能機械工具,如先進的激光機械,已占據全球25%的產量和65,438+05%的市場份額,可以幫助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材料搬運和加工、金屬板間隙焊接和提高汽車性能(如改進車身設計以提高碰撞安全性)的過程中提高精度、速度和成本效率,實現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目標。
3.建築機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進入城市,不僅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也刺激了寫字樓和住宅建設的需求。
工業和城市的擴張,加上私人資本的積累,使得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逐年增加,包括運輸道路、輸電線路、通信網絡、飲用水供應和廢水處理。雖然中國的勞動力相對便宜,但是所有的建築工程都離不開工程機械和建材機械。此外,政府還面臨解決環境問題和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挑戰。德國在傳統能源和環境相關的機械產品、廠房等領域具有絕對優勢,在風能利用等諸多可再生能源領域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4.鋼鐵和化工機械。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未來10年中國鋼鐵和化學工業將進壹步擴張,這也將導致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為了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依賴,中國需要開發和利用其豐富的煤炭資源。德國機械制造業可以提供相關的冶煉、軋鋼、鑄造、化工生產和采礦機械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