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德昂族相關信息

德昂族相關信息

德昂族,人口1.5萬(1.990),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瀘西縣、鎮康縣,少數散居在盈江、瑞麗、龍川、保山、梁河、耿馬,與傣族、景頗族、佤族雜居。

德昂族[1](又名崩龍)是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15462。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州魯。

鎮康縣在西部(今芒市)和臨滄地區,其他縣分布在盈江、瑞麗、龍川、保山、梁河、龍陵和耿馬。與傣族、景頗族、傈僳族、佤族、漢族交錯。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稱自己為德昂族,居住在鎮康、耿馬縣的稱自己為娘或那昂。“昂”是壹個民族的說法,意思是“巖石”和“洞穴”。“德”、“妳”、“那”是敬語的附加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種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系的瓦德昂分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錄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許多人熟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這壹段的民族編輯總結中國史書認為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等民族是漢晉時期雲南普人的後裔,唐宋時期稱為普子、芒人,元明時期稱為金牙、普人。清代以來,史學家乾隆的《東華錄》、光緒的《永昌府誌》等書都稱之為“崩龍”。當地漢族根據其女裝特點,分別稱別列為“紅崩龍”,茹麥為“黑崩龍”,茹波為“花崩龍”。

解放後,在民族識別中使用“崩龍”這壹名稱。後根據族群意願,報國務院批準,自1985年9月21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說起濮人,在古代,他們大多居住在雲南的西南部,也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古“哀牢國”舊址。是“東西三千裏,南北四千六百裏”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大理、保山、德國。

德昂(德)

宏、林倫、西雙版納等地、州。

普人是古代人口較多的民族之壹,也是較早開發滇西南的古代民族之壹。因此,壹些河流和物產的名稱就留下了濮人的烙印。現在沅江古稱“浦水”。永昌縣的大龍竹叫“普竹”,曾是古代普仁朝覲中原皇帝的貢品。從文獻記載和其他民族的傳說故事中,反映出德昂族的先民濮人是永昌縣的古老民族。他們充分利用這裏“土地肥沃,宜五谷養蠶”的有利條件,種植水稻,紡織木棉,社會經濟的發展遠至漢晉時期。中原封建統治階級壹方面積極發揮濮人先進生產技術的作用,另壹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濮人的財富,使濮人苦不堪言,不斷造反。永昌縣雖然居住著眾多的蒲人,但發展極不平衡。

位於交通沿線或自然條件好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文化較高;部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紡織工業不發達,服裝匱乏。古史家把這部分濮人稱為“裸濮”。德昂族在歷史上有過壹段繁榮時期。在過去,他們有許多分支,如王茹,郭茹,Rue,Rujin,Ruben,Rubo,Rubieya,Rumai,Ruang,Rula,王茹,Ruke,Rubielie,Ganbielie,Rubudong,Rumengding,Rumengdeding,Ruke。歷史上,德昂族曾在滇西以武力為主。尤其是12-15世紀,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牙國,更是占據了統治地位。後來逐漸衰落,以至於只能長期租用別人的耕地為生。直到1949才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居住的滇西南,地理位置非常適宜,是古代中國通往印度之路——蜀都路的必經之地。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開通了從四川成都經西昌、會理、雲南(祥雲)、下關、保山、德宏到印度的中印古道。金淑、生絲和鐵器都是從這條路出口到印度的,所以人們也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壹,起源於古濮人。唐宋時期稱為“樸子”“莽人”,元明時期稱為“金牙”“莽人”。

早在公元前2世紀,他們就生活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宏地區的早期民族。《史記》中記載的芒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時期稱為“芒蠻”、“普子蠻”、“王耔蠻”。先後投降漢晉、南詔、大理國,元朝以後成為戴土司的藩屬。德昂族絕大多數與景頗族、漢族、傈僳族、傣族等民族雜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清代史書稱之為“崩龍”,新中國成立後用於民族識別。根據全國人民的意願,於9月21,1985更名為“德昂”。

德昂族人習慣按屬相和排行給孩子取名,也用十二生肖:查(鼠)、寶(牛)、易(虎)、毛(兔)、光(龍)、沙(蛇)、雅(馬)、馬(羊)、辛(猴)、壽(雞)、苗。生日的生肖是什麽,

以某種名義。把" A "放在男孩的生肖前面,把"李"放在女孩的生肖前面。

例如,在牛日生日那天,男孩取名為“寶”,女孩在牛日生日那天取名為“鮑莉”。如果按照排名來命名,不分性別,就叫拉索(老大)、拉索(老二)、拉索(老三)。?

德昂族人結婚生子後,有匿名的習慣。有了孩子,被起了名字的年輕夫婦,包括長輩,都不能再直呼其名。

德昂族長子或長女若早逝,則用次子或次女的名字,而不用稱呼父母。有的還沒生孩子,也可以提前記下孩子的名字,用這個名字稱呼。德昂族認為對有子女或已去世的老人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如“何”和“李老翁”。

這種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系的瓦德昂分支。這個民族不僅會說自己的語言,還會說附近民族的語言,如傣語、漢語、景頗語和佤族語。

德昂族語言(以南三硝廠溝為例)有以下特點:

(1)語音上,有31個輔音;元音9個,都是長短元音,* * *有18個元音音素。

(2)從語音結構上看,德昂族的音節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壹般音節或主音節;壹種是附加音節或次要音節。

壹般音節結構有49個聲母,有兩種情況:31輔音全部可以單獨做聲母;復輔音的輔音有雙唇塞音和舌根塞音結合I;雙唇塞和舌根塞與R結合;雙唇停止與j結合;四種舌根塞音和v形組合。元音159,其中單位韻102,復韻57。次音節的結構在主音節前面,壹個在與主音節聲母相同的輔音前面;通常在輔音後被弱化的元音(音節)。

德昂族的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形式多樣,有神話、傳說、史詩、寓言、笑話、詩歌等。大部分是口頭流傳下來的,也有壹部分是用傣語或用傣文字母拼寫民族語言記錄下來的,形成了“古歌”,如達古達楞格雷表(遠古先民的傳說)、寶葫蘆、德昂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茶,故有“古茶農”之稱。茶葉是德昂族的重要收入來源。德昂族很久以前就有自己的銀匠了。他們可以鑄造銀手鐲、銀紐扣、銀項圈、銀煙鬥等。由碎銀制成,他們還擅長在各種銀制品上雕刻圖案。圖案細致簡單。早在隋唐時期,德昂族就“穿五色籠”,至今仍為自己紡紗、染色、織布,制作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飾。他們還擅長編織竹制器皿和其他日常用品。

德昂族有豐富多彩的刺繡、建築和雕塑。建築和雕塑藝術在德昂族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時代。現在壹些地方還保留著不少德昂族精美的建築遺跡,如龍川縣城東的皇後宮、德昂族城、德昂族路、石拱橋等,都是古建築的代表。壹方面,圖案雕刻體現在古建築上,如魯西佛寺的吊坊、板壁上常見的浮雕;另壹方面,壹般體現在生活用品上,德昂族的腰帶、耳環、銀手鐲、銀煙盒、衣服等用品上大多繪有圖案。圖案多為對稱的雙手、雙鳥、雙虎、花草。

德昂族也有很高的制磚制陶藝術。德昂皇後宮所用的磚瓦,德昂城附近的磚房,都是德昂人做的。德昂族的陶器有陶罐、花瓶、紡車、陶碗等。常見的釉陶壺制作精美,有的是鴨蛋綠、紫紅色,有的是褐色,有的在壺脛上繪有雲紋或浮雕圖案。外觀光滑美觀,展現了高超的陶藝。

德昂族還有豐富多彩的口頭民俗、故事、詩詞、諺語,代代相傳,保存至今。有的揭露反動統治者的罪惡,如《兔子吐司》;有的反映男女愛情生活,如《蘆笙悲歌》《虹》。民間還流傳著傣族的壹些民間故事和漢族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故事。樂器有象腳鼓、芒鑼、葫蘆笙、笛子、小三弦等。德昂族的舞蹈有象腳鼓舞和水鼓舞。

社會風俗習慣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觀和對美的追求。德昂族女裝的獨特之處在於用“藤纏腰”來裝飾。傳說古時候德昂族的女人滿天飛。男人為了綁住女人,用藤條做了壹個圈,套在女人的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習俗。德昂族婦女成年後,戴上五六圈或十幾圈,甚至二三十圈的藤制“腰箍”。

德昂族風格的陳玉先繪畫

腰箍粗細不等,塗有紅、黑、黃、綠等顏色。其中壹些刻有圖案,壹些覆蓋著銀或鋁。德昂女裙多為彩色橫條,上可遮胸,下可遮踝骨,用鮮艷的彩色橫條編織而成。不同枝條間的顏色和條紋有顯著差異。德昂族婦女的頭飾很特別。女人不留頭發,剃光頭,裹包頭。包頭的兩端像辮子壹樣垂在背後。有些德昂族婦女婚後留頭發,穿黑布。德昂族的裝飾品中,五色絨球尤為醒目。縫制衣服時,要在下部用紅、黃、綠等顏色的水絨球,劃出壹個長方形的空間,然後在中間繡上花朵。男女頭巾兩端也釘上壹些絨球,耳環和包都用絨球裝飾。更獨特的是,小夥子在胸前掛了壹串五色絨球,姑娘則在衣領外裝飾絨球。男人的頭用黑布或白布包裹著,帶著大耳環和銀項圈。他穿著壹件藍黑色的上衣和壹條又短又寬的褲子。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和漢人壹樣的發型,也不佩戴厚重的首飾。男人有紋身的習俗,壹般是在腳上、胳膊上或胸前,用虎、鹿、鳥、花等動植物圖案作為裝飾。德昂大部分地區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養子、豆類。在壹些地區,玉米和收養的孩子是主食。人們普遍喜歡喝濃茶,茶是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德昂族有嚼檳榔、抽煙草的習慣。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有的壹種居住形式。在德宏等地,是醫院。主樓樓上住人,做飯,存菜等。,而且動物都關在樓下。附屬房間被用作堆放柴火和安裝大米的腳凳。鎮康幾個小家庭住壹個房子。房間中間有壹條寬敞的走道,兩邊是小戶人家,用墻隔開,各有壹個火塘。所以竹樓比較大,有的占地近400平方米。現在德昂族的壹些房子和附近漢族的平房壹樣,很多聚居在壹起的大竹樓已經被各家各戶的小竹樓取代。德昂族是壹夫壹妻制,同姓不結婚,很少和外族結婚。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女生在擇偶上也有壹定的自主權,但最終還是要征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壹定的嫁妝。如果夫妻不同意,男方要求離婚。他只要出幾斤米,幾塊錢,就可以在請村裏領導祭神權後,通知女方回娘家。如果女方提出離婚,她應該賠償男方的嫁妝。新中國成立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德昂族人葬,村裏有壹個公共墓地。但如果孕婦久病或分娩後死亡,就要火化。

德昂族大多信仰小乘佛教,宗教信仰和習俗受傣族影響較大。在大多數村莊裏,都有自己的佛寺、拜佛者和年輕的僧侶。所有小和尚的素餐都是全村輪流給的。在壹些德昂族中,曾經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逢年過節,習慣上互相招待,不管酒席上有多少菜。

有壹碗素菜是用新鮮蔬菜熬制的,蘸辣椒水吃有獨特的風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同姓不婚,很少與外族通婚。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女性在選擇對象上也有壹定的自主權。這個國家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姻。只要對方願意,貧富家庭都可以結婚。十四五歲的時候,男青年就開始串女生了。晚上就去女青年家外面玩蘆笙,吸引女生談戀愛。雙方確立感情後,互贈手鐲、腰帶、項圈、竹簽、錦袋等生活用品,然後邀請村裏的老人去女方家做媒。只要女方同意,父母壹般不會反對。他們覺得姑娘愛著壹個人,不同意也不好。至於女婿滿意不滿意,那是女兒的命運,父母也無能為力。如果女方父母反對,女孩可以去男方家同居。

德昂族青年男女在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把雞頭和雞身分成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成這門親事,就不準殺雞。婚禮通常持續3天。3天之內,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要去新郎新娘家互相祝賀,新郎新娘的父母要擺酒席,伴著二重唱,歡歌笑語壹夜。

德昂族喜歡吃酸辣,喝濃茶,擅長種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了茶樹,被稱為“古茶農”。他擅長編織竹器和草筏(將野生茅草加工成屋頂材料)。制作銀器是德昂族的傳統工藝,在周邊民族中享有盛譽。

德昂族是壹個跨境民族,在中國的鄰國緬甸也有分布。

德昂草堂茶香茶香是德昂人的命根子。哪裏有德昂族,哪裏就有茶山。神奇的“古歌”代代相傳,茶香飄在德昂族人身上。這是壹首德昂族人長期傳唱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飲料。尤其是成年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幾乎壹天離不開茶,喜歡喝濃茶。當他們喝茶時,他們經常把壹把茶葉放進壹個小茶壺裏,加壹點水來煎茶。當茶是深棕色時,他們把它倒進壹個小茶壺裏喝。因為這種茶很濃,壹般人喝了之後都異常興奮,晚上會徹夜不眠。德昂族人因為經常喝而上癮。只要壹天不喝,就會手腳無力,四肢無力。相反,如果妳煮壹罐濃茶,在累的時候喝幾口,妳會立刻感到神清氣爽,神清氣爽。

茶不僅是德昂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而且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幾乎無時無刻都離不開茶。德昂族講究“茶來心往”,客人上門,必須先以茶相待;走親訪友、向媒體求婚時,茶必須是見面禮;如果有喜事,需要邀請親友來訪,用紅十字線包裹的壹小塊茶葉就成了“請柬”;兩個人發生矛盾,疏忽的壹方送壹包茶就能得到對方的諒解。可見茶葉的作用是其他金錢無法替代的。

由於茶葉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茶葉的消耗量是很大的,所以德昂族的每家每戶都習慣在屋前屋後種壹些茶樹。德昂族喜歡喝濃茶,擅長種茶,因此被周邊民族稱為“古茶農”。

德昂族喜歡喝濃茶,以擅長種植茶樹而聞名,因此被稱為“古茶農”。茶在這個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他們對茶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性和中老年女性都喜歡喝濃茶,據說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說起德昂族人喝的濃茶,果然名不虛傳。他們將壹把茶葉放入壹個能盛100毫升水的壺中,加水煮沸。當茶呈深棕色時,他們將茶倒入人們常說的“靶心清杯”(比水牛的眼睛大不了多少),立即飲用。外國人經常用幾倍的開水喝這種茶。因為德昂族人經常喝濃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癮。茶癮發作的時候會讓人精神萎靡,尤其是走了很長時間,但只要煮壹壺茶,喝幾杯,就會神清氣爽。

人們常說,德昂族人沒有茶是做不了事情的。他們常以茶為禮,可見“茶來心往”。如果拜訪久別的親友,見面禮物是壹袋茶葉。客人來的時候,主人家總是先沏茶。男青年提出找媒人說媒,他帶到女方家的第壹件東西就是壹袋兩三斤的茶葉。如果有喜慶的事情,邀請親朋好友來做客,送壹小塊用紅十字線包裹的茶葉作為信物。如果群眾發生糾紛,壹方有過錯,請求對方諒解時,也會先給對方送壹包茶。有過錯的壹方主動送茶,對方再怎麽講道理也會原諒。這是德昂族的習俗。如果不送茶卻送錢送物,會被認為不懂德昂族的“禮”,得不到原諒,甚至會把事情搞得更糟。如果他們之間的糾紛自己解決不了,需要請領導調解,就要包壹小塊茶葉和壹小塊象草煙,呈“X”字形交給領導,然後陳述各自的理由。

因為茶葉在德昂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廣泛的用途,所以家家戶戶都習慣在房子周圍或者村子附屬的山坡上種植壹些茶樹,供自己采摘、揉撚、晾曬。除了幹茶,德昂族還制作壹種濕茶(酸茶),史書上稱之為“古(Gu)茶”。他們把從蔬菜上摘下來的新鮮茶葉放在壹個大竹筒裏,密封嚴實,糖化後就可以吃了。濕茶不用熬制,可以從桶裏拿出來放在嘴裏咀嚼。這茶嘗起來有點酸和苦,有點甜。這種茶可以消暑清熱。在炎熱的地區,人們喜歡嚼酸茶。

德昂族原名“崩龍”。1985正式更名為德昂族。是中國西南邊疆現存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主要生活在雲南省。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麥、土豆等。,擅長種茶。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混有玉米和土豆。都是以蒸、燉的方式食用,擅長制作各種食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湯圓等。

德昂族飲食講究,用料廣泛。他擅長煮、燉、拌、炒,口味酸甜。蔬菜的種類很多,竹筍是壹年四季都可以吃的蔬菜之壹。除了鮮的,大多加工成酸筍或筍幹。

其他蔬菜的消費習慣用酸筍炒菜。酸筍用途廣泛,即使燉雞炒肉或煮魚時,也要用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很多帶有漢族風味的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的常見菜。主要特色菜有:涼拌木瓜、涼拌手抓魚、竹筒搗菜、脆皮冬瓜、樂浪等。

喝濃茶是德昂族成年男女的愛好。傳說這種習俗自古就有。所以德昂族家家戶戶都習慣在自己的房子周圍或者村子附近種壹些茶樹。采摘下來的茶葉依法加工,主要供自己食用,有剩余時就帶人到市場上與其他民族交易。

茶不僅是德昂族人的常備飲品,也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人離不開茶,離不開婚喪嫁娶。走親訪友,都是以茶為禮。

參加婚禮,要送用十字紅線包裹的茶葉;參加葬禮時,贈送用竹或麻紮成的茶葉壹包。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會把客人迎進竹樓,還會捧出壹杯杯燒過的濃茶遞給客人。

德昂族嗜茶如命。他們說壹天不喝茶就煩。只有喝壹杯濃茶才能提神。還有,可以喝“酸茶”,也叫濕茶,古代叫谷茶或賣茶。味酸,能生津止渴。還具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這種茶是由剛剛采摘的新鮮茶葉在竹筒中發酵制成的。

酸茶葉也可以直接咀嚼,味道微酸,微苦,回味甘甜。德昂族人認為這種茶可以清熱解毒。幹茶和酸茶都可以在當地市場買到,通常是德昂族的老年婦女出售。他們被稱為“寧敏”,在德昂族語言中是“茶媽媽”的意思。

腌制的茶葉壹般是在雨季采摘鮮葉後立即放入研缽罐中,然後用重蓋壓制而成。幾個月後,把茶葉拿出來,和其他香料混合後再吃。

用陶罐腌制茶葉也很有用。將采集的鮮嫩茶葉洗凈,與花椒、鹽混合,放入陶罐中,蓋緊。存放幾個月後,就成了“腌茶”,拿出來當菜吃。它還被當作零食來咀嚼。

獨具情趣的皇冠式住宅

德昂族和南方很多民族壹樣,喜歡住幹欄竹樓。這種竹制建築多以木材為框架,其他部分如椽子、地板、露臺、墻壁、門、樓梯等都用竹子制成,屋頂用茅草覆蓋。

德昂族的竹樓大多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兩種形狀:正方形和長方形。典型而常見的是德宏地區以壹戶壹院為代表的方竹建築。這座竹制建築分為兩部分: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主體建築為方形,樓上住人,壹般分為臥室和客廳兩部分,供全家居住,接待客人,存放食物和雜物;把家畜關在樓下。附房多建在主樓壹側,用來堆柴火,放置稻田。這種竹樓造型獨特,美觀大方。據說很像古代中原儒生的巾帽。至於它的來歷,德昂族中還有壹個感人的故事:諸葛亮率軍南下,來到德昂族山寨。有壹天,他突然遭到襲擊,受傷遇險。多虧德昂勇敢善良的女孩阿諾德的救助,他才得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兩人產生了感情。當諸葛亮不得不和他的心上人告別時,他把自己的帽子留給了阿諾德作為紀念。癡情的阿諾德等了18年,但隨之而來的是心上人的死亡。從此,傷心欲絕的阿諾德不吃不睡。他每天都站在村頭,看著心上人往南走。第33天,突然打雷,下起了傾盆大雨。雨停後,阿諾德消失了。但她站的地方,出現了壹個和諸葛亮帽子壹模壹樣的房子,就是德昂族後來居住的竹樓。

德昂族人離不開茶,婚喪嫁娶、走親訪友都以茶為禮。佛龕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觸摸,這裏也禁止掛東西。客人不允許坐在客廳父母的被褥上。禁止砍伐村裏的聖樹,也禁止在周圍撒尿。另外,德昂族不允許進入和觸摸墓地裏的東西。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寨裏到處都是佛寺佛塔,塔的形狀與傣塔略有不同。還有壹個傳統是把小男孩送到佛教寺廟去當壹段時間的和尚。

德昂族還有祭祖堂、村神、土地神、龍、姑娘等儀式,其中端午節最有趣。通常到了春天,要殺豬殺雞的時候,祭司們會畫紙龍,大家壹起鞠躬,然後壹起喝酒野餐,喝醉酒後互相打罵,發泄平時的不滿。不允許任何人在這裏勸阻妳,直到雙方精疲力竭,第二天再互相道歉。

這個環套在裙子的腰部。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雖然各個分支的服飾有差異,但還是有相同的特點。此外,他們的服飾與民間流傳的精彩故事緊密相連,給人以神奇而深刻的印象。唐代史書早有記載,德昂族的始祖莽部落用“藤腰箍”裝飾,歷經宋元明清千余年流傳至今。德昂族的姑娘長大後,在裙腰處穿五圈、六圈甚至更多圈,甚至二三十圈的藤蔓。

倨傲的“腰箍”寬窄不壹,塗有紅、黑、黃、綠四種顏色。它們有的刻著各種圖案,有的披著銀或鋁皮,在阿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男人們穿著藍黑相間的上衣和寬窄相間的褲子,裹著黑白相間的布頭巾,毛巾的兩端裝飾著彩色的絨球。女性常穿藏青色或黑色雙排扣上衣和長裙,以黑布為頭,上下擺兩條紅色條紋,四五對銀色的大方格作為鈕扣,長裙上織有五顏六色的橫條紋。年輕人,無論男女,都喜歡佩戴銀項圈、耳膜、耳環等首飾。由於各支系服飾的差異,過去有“紅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俗名。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帶。按照德昂族的習俗,女孩成年後,必須在裙子的腰部戴上幾個甚至幾十個腰箍。腰帶大部分是藤條編織而成,也有壹部分是前半段藤條,後半段螺旋銀線。藤條環的寬度和厚度各不相同,並塗有紅色、黑色和綠色。其中壹些還刻有各種圖案或覆蓋著銀和鋁的皮膚。這種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莽部落用“藤棍纏腰”裝飾的習俗的延續。它的起源,據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的都長得壹模壹樣,女的到處飛。後來,眾神用智慧來區分男人的長相。男人為了綁住女人,用藤條圍著她們織壹個圈,女人再也飛不起來,只好和男人住在壹起。現在的腰箍就是由當時的竹圈發展而來的。從這個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壹定的功利目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征意義已經喪失,腰箍成為了壹種裝飾品,壹種美的象征。德昂族人認為,女孩戴的“腰箍”越多,越精致,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所以成年女性佩戴腰帶,以此為榮。青年男女在戀愛時,為了贏得姑娘的愛情,小夥子往往會費盡心思,精心制作刻有動植物圖案的藤制腰帶,送給心愛的姑娘。於是腰帶又成了他們愛情的信物。

  • 上一篇:11款經典臥室裝修案例 以後臥室就這麽裝!
  • 下一篇:我的大學插畫師——如何成為壹名插畫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