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和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它包括天道觀、人性觀、歷史觀、社會觀、倫理道德觀等。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對我們現代社會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也包含糟粕。因此,對待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我們應該保持壹種科學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內容:1。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及主要特征: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三次變革:漢代玄學、魏晉理學、近代西學東漸,主要特征:天人合壹、政教合壹、求知與求知相結合、天人觀、歷史觀與社會觀、倫理道德觀;3.研究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應采取的態度:1 .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就其大階段而言,大致經歷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漢代的尊儒、魏晉玄學、唐代的儒道佛、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近代西學東漸。有三個轉變時期,即魏晉玄學興起,緩慢入儒;宋明理學的形成,慢慢釋放為儒學;近代西學東漸,資產階級乃至無產階級的哲學文化教育思想對儒學產生了最後也是最大的影響。第二,1。天道觀與人性論(1)教育哲學中的根本問題:天道觀與人性論(教育的基礎在於人性,人性的基礎在於天命)關於天道觀、人性論、歷史觀、社會觀的關系a .在古代,天道觀、天命觀不僅是人性論的基礎,也是歷史觀、社會觀的基礎。b、天道觀念影響人性、歷史、倫理乃至教育等諸多問題。因此,天的概念問題就成為哲學(包括教育哲學)中的壹個本體論問題,即宇宙觀和世界觀問題。受其影響最直接的是人性論。不同的天道觀對人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人性從何而來,人性與社會性是什麽關系,人性是否可以改變,這些都與教育息息相關。c、天道觀:從主宰的人到正義自然的天道,人性論的變化:從天命所呼之性到性善性惡善惡論,自然本性變化。認識論與邏輯學:著名學者、墨家學派《墨經》的形式邏輯思想,曾觸及邏輯學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同壹性、矛盾性、排中律等。原則包括。(2)“人與自然和諧的正反評價”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壹個重要命題。目前,許多哲學領域的學者試圖引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不同觀點,其中壹種觀點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天是壹樣的,即所謂的“天地的培養”,也就是說,人從天地的自然運行規律中獲得通知,作為他行動的指南。但“天人合壹”中也有很多迷信和糟粕,比如“君權神授”,人間帝王可以代神說話,這在殷周時期的天命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君權神授有其迷信的壹面,但也有認真對待、不敢怠慢、要求嚴格的壹面。除了君權神授,還有“天人合壹”的本質,即人性來源於天命觀念。(3)對人性論的不同意見a .性善論:孟子作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的主要繼承人,成為儒家八家的主要學派,充分發揮了性善的思想。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這四者是仁、義、禮、智等美德的開端。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良知和美德”,無需學習就能獲得。b .性惡論:荀子認為,色欲、耳欲、味欲、心欲、膚欲都是人的自然需要,也就是人性惡的生理基礎。人之所以能由惡變善,是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是人的努力形成的。所以“人性本惡,善是假。“所以,荀子的教育思想特別註重轉化和外訓,即強調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強調人的主觀努力,通過積累和漸進來學習。荀子的自然天命觀為人性的自然屬性提供了理論基礎。c .自然無善惡論:(高姿)主要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忽視人的社會屬性。d .性有善惡論:(世說、楊雄)主要強調壹個人。e .性理論:董仲舒性理論把人分為三類,即聖人之性、百姓之性、戰鬥之性;韓愈提出三性的思想,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他認為,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都不能稱為性,只有中層才可以稱為性。(4)對中國古代人性論的評價:雖然對人性的形成和變化有不同的看法,如孟子的求和論、荀子的偽求和與乘積論、王充的改造論、韓愈的引導論、李敖的恢復論、張載的反對論、陳闕和王夫之的實學論,但都是對行為與學習關系的不同論述,有助於我們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發展。但是,中國古代人性論的異同都是從人的歷史發展和社會制約中抽象地論述的,因此無法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本質和復雜關系、人的差異的起源和具體表現作出真正科學的判斷,進而也難以對人性的發展和形成作出完全科學的解釋,也就是說本質中難免有糟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方法論和今天生理、心理科學發展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壹把科學解決人性問題的鑰匙,把人性研究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但是,關於人性的研究還有很多,對人性的研究並沒有結束。2.歷史觀和社會觀創造論:天命史觀、聖人史觀、理史觀(時勢)、民本史觀(民本思想)和社會發展論:進化論、退化論、循環論、歷史觀和教育關系:富民教育、德治法制、無為而治、小康社會。天佑,善惡;五德終始論。b .聖人的歷史觀,英雄創造情境的唯心史觀,即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聖人設計和推動的。(與天命史觀相聯系)c .理勢史觀,即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做出規律性的解釋。d .民本史觀:嚴格意義上的民本思想。e .天命史觀、聖人史觀、理史觀、民本史觀的評價,除了天命史觀,其他三種史觀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處。表面看來,天命與理的歷史觀是對立的,聖人與民本的歷史觀是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往往存在著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關系。由於歷史甚至階級的限制,不可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往往精華與糟粕混雜。根據對上述歷史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對歷史的發展起著促進與促退兩種不同的作用;對待歷史和現實社會有兩種不同的態度:肯定(維護)和否定(改革)。改良派在封建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應該肯定,但他們的改革思想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社會制度。封建社會的改良派雖然批判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敗和不合理,要求改革,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因為當時的生產力還不具備產生新的生產關系的條件。農民即使改革,也只是反皇帝,不是反皇權,結果也只是改朝換代,這反映了歷史的局限性。當然,只要他們的行為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他們的言論提出了前人沒有提出的問題,就應該得到肯定。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態度。(2)幾種社會發展觀a .進化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觀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壹些唯物主義思想家中間。在進化論的思想下,他持有壹種發展觀和理想的社會觀。這種思想不僅存在於維新派,也存在於法家和儒家。b .退化論導致社會批判:壹種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而懷念過去;另壹種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而決心改革的社會批判觀點。e .循環論:評價:歷史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規律發展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某個時期的倒退或類似的反復。這種現象的出現可以作為歷史循環論的歷史基礎,但它的問題是把暫時的倒退或復發當作歷史循環發展的規律,還有“物極必反”的思想影響,所以歷史循環論只看到表面現象,沒有抓住事物發展的本質。3.倫理道德中國的傳統教育可以說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倫理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倫理學也可以是壹種道德哲學。倫理學是道德哲學的基本觀點或指導思想,因此也是道德哲學的思想基礎。道德哲學也是人生哲學中的壹門基礎學科,有時有人把道德哲學當成人生哲學的代名詞。道德哲學中的基本範疇a .道德“道”和“德”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德”是壹起使用的(最早見於《周易》和《荀子》)。與“道德”相比,“道”是指基本的法律和命令壹切,無論是其自然法理論還是道德行為規範。與“道德”相比,“道”似乎是第壹層次,它具有實踐和行動的意義。b .仁仁是儒家倫理體系中的壹個基本範疇,孔子把仁作為壹個重要的或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義”也是被重視的,但仁比仁更重要,因為仁是發自內心的,義是仁的表現。儒家的仁義學說有其合理的內核,通過對其積極因素的分析和批判,可以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服務。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儒家所倡導的仁義道德原則,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也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因為它與封建禮教相結合,成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禁錮人們思想、區分“上下”登記制度的工具,必須加以批判和淘汰。c .《中庸》從兩個方面對《中庸》進行解釋和評價:壹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二是從思維方法的角度。並從中庸、中庸、中庸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三,學習中國傳統教育理念要采取的態度是1。學習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並蓄。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特點是:天人合壹、政教合壹、問答結合、知行壹致→塑造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我們說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以儒家思想為主,並不是說儒家思想包羅萬象,或者說其他學派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沒有影響。相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他學派在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學派之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包括傳統教育理念。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細致而全面的研究,需要我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博采眾長,從而建立起中國特色的新的教育哲學體系。2.對待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科學態度a .堅持歷史觀點傳統是歷史的產物,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的特點和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從歷史的實際出發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對事件和人的歷史評價;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註意,我們尊重歷史,但不歌頌過去,而是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b .堅持科學分析的態度。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既是歷史傳統,又是在階級社會形成的,所以難免良莠不齊。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認真研究分析過去,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以史為鑒,吸取歷史上壹些錯誤的結論,避免重蹈覆轍。所以對歷史遺產,即使是優秀的,也要采取實事求是、具體分析的態度。簡單的肯定和否定是達不到“古為今用”的目的的。c .為了在現代化方面下大力氣,古為今用,必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湧現出當代科學觀點來審視過去,用現代科學成果來豐富和解釋過去。中華民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智慧的民族,為人類文化和教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創新和發展,把傳統的優秀文化教育理念推向新的階段,使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主義新文化教育服務。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教育理念應該采取的科學態度。
上一篇:中國微電影創作協會簡介下一篇:泰國的地理和文化?泰國有哪些歷史故事和常識?